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心脏停搏院前救治效果的影响因素,以进一步提高院前救治整体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急救中心接诊的60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所有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术抢救,按照急救反应时间、有无旁观者、有无电颤、呼吸方式的选择等进行分类,分析上述条件差异对心脏停搏患者的疗效影响。结果 60例心脏停搏患者的院前救治心肺复苏抢救中,抢救有效9例(15.00%),其中男性5例(8.33%),女性4例(6.67%)。结论在心脏停搏患者的院前救治过程中,呼救反应时间≤10 min、有旁观者参与救治、早期使用电除颤等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朱国锋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30-431
目的分析ICU内影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20例心脏停搏并于我院行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组与自主循环未恢复(Non-ROSC)组,分析患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病(P<0.05)、心脏停搏形式(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心脏停搏时间点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原发病、心脏停搏形式是影响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5a来院前与院内心肺复苏(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将2004-01/2009—05收治的236例院前和院内进行CPR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6例患者复苏成功32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抢救地点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救人员实施院外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救治的68例院外心脏停搏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及国际复苏联盟联合发布的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工作,观察急救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共35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51.47%。结论及时给予心脏停搏患者胸外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及给予高级生命支持等,能显著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志强 《中国医药》2006,1(12):716-717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的临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的102例心脏停搏息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复苏成功11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及时、方法正确,尽早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我院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心脏停搏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护理内容予以总结。结果此研究中入选的70例患者经过复苏后,复苏成功率经计算后为92.86%(65/70),10 min内复苏成功的患者例数为35例,10~20 min内复苏成功的患者例数为15例,21~30 min内复苏成功的患者例数为10例,45 min内复苏成功的患者例数为5例。结论对心脏停搏实行心肺复苏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有助于提升其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唐芙蓉  杨韬  黄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228-229
目的:探讨各种因素对心肺复苏(CPR)结果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65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脏骤停(CA)的病因、开始复苏的时间、早期除颤等因素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65例心肺复苏患者中复苏成功12例,失败53例,抢救成功率为18.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脏骤停的病因、开始复苏的时间、早期除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孙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4,(34):159-160
目的探究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停搏的影响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35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8例行气囊-面罩通气法复苏,对照组67例行气管插管通气法复苏,分析两组复苏效果。结果研究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5.29%,高于对照组20.90%(P<0.05);研究组建立通气、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通气法复苏相比,气囊-面罩通气法无需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可有效促进心脏停搏患者肺部通气换气。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心肺复苏2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英  张弛  张杰 《中国医药》2006,1(7):395-397
目的 探讨急诊科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诊科1996年7月至2005年6月间243例心肺复苏病例,分析复苏过程中各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 心肺复苏243例中成功54例;复苏方法中通气方式、给药途径、肾上腺素剂量、人工循环辅助装置的使用对复苏结果有影响;心脏停搏的发生地点、时间与复苏结果有关;开始复苏时的心电图表现与复苏结果有关。结论 ①心脏停搏时通气方式的选择应首选球囊。面罩通气,一期复苏失败后尽快改为气管插管通气。(函外周静脉穿刺易操作、并发症少。且不需要中断心肺复苏,可以取得满意效果。③本组资料常规剂量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中等剂量及大剂量组,可能与后者心肺复苏时间延长有关。④使用人工循环辅助装置,心肺复苏成功率不满意。⑤发生在院内的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发生于院外的患者;院内日问发生的心脏停搏复苏成功率高于夜间发生的患者;院内目击下的心脏停搏复苏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院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抢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为6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50%(P〈0.01)。结论舒血宁辅助治疗应用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中,能够有效提高其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急诊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60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对患者实施院前或院内心肺复苏,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主要因素。结果复苏成功组开始复苏时间明显早于复苏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分钟内除颤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8分钟后;肾上腺素使用量与老年心肺复苏成功率无关;院内进行抢救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较高;对所有患者病因分析显示,心血管疾病占首位。结论临床影响老年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时机、呼吸或心搏骤停发生地点,临床抢救老年心脏骤停患者时需严格掌握心肺复苏抢救技术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高鹏 《中国医药指南》2023,(20):167-169
目的 探讨心脏停搏的院前急救方法与相关护理策略。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受治疗的68例心脏停搏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院前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病死率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心脏停搏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相关护理干预,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意识,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在心跳骤停复苏抢救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跳骤停抢救时应用的方法及疗效,探索提高心跳骤停抢救的成功率。方法:通过经左锁骨下静脉或右股静脉穿刺置入电极导管,在起搏心电图或电极孚管激惹室性早搏引导下,定位电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抢救心脏停搏患者,统计复苏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中,1例是创伤引起的心跳骤停、起搏成功;其余17例是随机选取心跳骤停的患者,其中1例起搏有效。结果该组心跳骤停的抢救心跳恢复7例;心跳复跳成功率为38.8%。研究结果显示本方法对非室颤性心脏停搏的患者心内膜起搏配合心肺复苏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在心跳骤停患者抢救中使用心脏起搏术对复苏成功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如何判断采用临时起搏器的时机和看待其意义应该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急诊介入治疗。结果 60例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52例患者生还,8例死亡,救治成功率为86.7%,病死率仅为13.3%,急救满意度为90.0%;52例生还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并发症情况,包括1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在及时对症救治后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合并院前心脏停搏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急诊介入治疗后可以降低病死率,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停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2月某院收治100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收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治疗与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4.0%VS92.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少,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停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并缩短了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心肺复苏在急诊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采用心肺复苏进行抢救治疗的188例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88例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60例;不同病种及年龄段分布存在差异,越早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就越高。结论早期的心肺复苏抢救可以有效提高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心肺复苏技术不断提升,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有极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心脏停搏患者75例,进行了心肺复苏术.结果 经过心肺复苏术,75例患者神智清晰,其中50例息者生活能完全自理.结论 严格操作的心肺复苏术对于心脏停搏患者提高复苏概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抢救护理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心肺复苏患者急救过程中的相关护理技术。结果 20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抢救成功11例,9例心脏停搏时间超过10min者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早期迅速的抢救治疗与护理配合是保证复苏成功、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心脏停搏患者在急诊抢救中行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到我院急诊室进行心肺复苏的60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肺复苏术的成功与否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0例。对于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比较,将可能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确定。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所需时间相比于参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致死率较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为影响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独立因素。结论自主循环恢复越快患者的存活率越高,而影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独立因素就是脑源性疾病、创伤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88例院前CPR病列的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31例心肺复苏成功,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16.49%,心肺脑复苏成功率2.13%。CPR开始时间越早,除颤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越高。结论: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水平,普及急救知识,加快CPR及除颤开始时间,及时给予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