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美多丽)在12岁以上近视儿童散瞳验光的应用价值,以及散瞳验光的滴法.方法 收集12岁以上近视儿童1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例,第一组:美多丽滴眼3次,每次1滴,每次间隔5min,最后1次滴眼后等待20min后验光,第二组:美多丽滴眼6次,每次1滴,每次间隔5min,最后1次滴眼后等待5min后验光,两组均用同一台电脑验光机(日本产TOPCON KR-8800型),同一个人检测,每眼测3次,取平均值,散瞳前后各检测1次,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屈光度变化.结果 第一组美多丽散瞳前后球镜度均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第一组与第二组美多丽散瞳前后球镜度差值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美多丽对12岁以上近视儿童散瞳验光是有意义的,散瞳的方法以滴眼3次,每次间隔5min,最后1次滴眼等待20min后验光较为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复方托吡卡胺和硫酸阿托品在儿童散瞳验光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屈光不正儿童126例(252眼),年龄418岁,按年龄分为A组(<8岁)40例(近视22例,远视18例)、B组(818岁,按年龄分为A组(<8岁)40例(近视22例,远视18例)、B组(812岁)48例(近视33例,远视15例)、C组(>12岁)38例(近视21例,远视17例)。所有患儿先后使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和阿托品凝胶散瞳后行电脑验光并记录屈光度。用配对t检验分析其统计学意义。结果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和阿托品眼凝胶对儿童远视屈光不正散瞳后,A、B组患者所得的屈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儿童近视屈光不正散瞳后,A组患者使用2种散瞳方法所得的屈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品散瞳验光对8岁以下近视患儿和12岁以下远视患儿的验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阿托品眼用凝胶与复方托吡卡胺对儿童近视验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9月接受治疗的近视患儿40例,共80只眼.对所有患儿先行小瞳验光,研究第1天对患儿进行复方托吡卡胺验光,经24 h恢复后采用阿托品眼用凝胶验光.记录两种药物验光以及小瞳验光的球镜、柱镜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 复方托吡卡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盐酸环喷托酯与托吡卡胺在远视儿童验光散瞳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宜春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8例行散瞳验光的远光儿童(15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78只眼)。观察组儿童在行验光时配合使用盐酸环喷托酯散瞳,对照组儿童在验光时配合使用托吡卡胺散瞳。分析两组患儿的屈光度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前、用药后20、40、60 min及用药后24、48 h的瞳孔直径和残余调节量的变化,并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的屈光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的瞳孔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40 min的瞳孔直径小于对照组,用药后24、48 h的瞳孔直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的残余调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20、40、60 min、24 h的残余调节量均少于用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20、40、60 min、24 h的残余调节量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在散瞳验光中对小学生屈光度变化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某小学屈光不正学生140例(280眼),依据年级不同分为低年级组(1~2年级,6~7岁)、中年级组(3~4年级,8~9岁)和高年级组(5~6年级,10~11岁),其中低年级组40例,远视12例,近视28例;中年级组45例,远视15例,近视30例;高年级组55例,远视16例,近视39例.所有患儿分别采用阿托品眼凝胶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并电脑验光,检测屈光度.结果:对于近视,低年级组采用阿托品眼凝胶和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后测得的屈光度有显著差异(P<0.05),中、高年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远视,低年级组和中年级组在两种药物散瞳后其屈光度有显著差异(P<0.05),但高年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和阿托品眼凝胶对不同年龄和屈光不正的患者存在效果差异,应根据患者类型选取合适的散瞳药物. 相似文献
6.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致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名60岁女性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检查前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随后出现听力明显下降伴耳呜,检查提示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经高压氧、葛根素治疗后,听力明显恢复。因眼科检查需要,再次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用药后患者又出现听力明显下降,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当患者第4次使用该药后出现耳聋,治疗1月余,听力仍未恢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中两组分含量的方法.方法:C18柱,以甲醇-0.03 mol·L-1辛烷磺酸钠溶液(1∶1)为流动相(用磷酸调节pH为3.0),检测波长263nm;柱温30℃;流速1.0 mL·min-1.结果: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在0.054 0~0.504 0 m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托吡卡胺在0.05021 ~0.502 1 mg· 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 8).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9.58%,RSD值为1.6%(n=9);托吡卡胺的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值为1.1%(n=9).结论:方法简便,分离度符合要求,结果准确可靠,可以用于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和阿托品眼膏联合治疗学龄前儿童假性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学龄前儿童假性近视者214例(410眼)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晚睡前点眼,每半年阿托品眼膏睡前点眼,每天1次,连续7天;对照组不予治疗。每半年查远视力、眼底、电脑验光及散瞳后的静态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发生真性近视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1年、2年的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联合阿托品眼膏治疗学龄前儿童假性近视疗效确切,可有效防止真性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评价应用超声间接征象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检查176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儿,并将超声观察所得进行分为4组:Ⅰ组,正常阑尾可见显示;Ⅱ组,未见正常阑尾及任何间接征象;Ⅲ组,未见阑尾显示,但至少可见1个间接征象;Ⅳ组,可见典型阑尾炎改变。超声结果与最终临床结果相比较。结果 80例评为Ⅰ组,31例为Ⅱ组,25例为Ⅲ组,40例为Ⅳ组。最后手术病理证实急性阑尾炎者共61例(34.7%)。Ⅰ和Ⅱ组阴性预测值分别98.8%和100%,而Ⅲ和Ⅳ组阳性预测值分别92%和92.5%。结论急性阑尾炎的超声间接征象在小儿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小儿右下腹阑尾区超声间接征象的出现强烈提示急性阑尾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肠系膜淋巴结患儿8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益生菌开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谷氨酰胺开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腹痛、发热、呕吐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患儿腰椎穿刺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2016年我院行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术鞘内注射药物的白血病和淋巴瘤患儿29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6例。试验组在以腰椎穿刺点为圆心、半径为5 cm的局部皮肤涂抹0.5 mm厚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采用医用3M贴膜覆盖2 h,去除贴膜和乳膏常规消毒后行腰椎穿刺术;对照组操作时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后行腰椎穿刺术。采用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FLACC)量表和Wong-Baker面部表情分级量表评价患儿疼痛程度,记录患儿穿刺前后心率、呼吸、血压、穿刺成功率、患儿穿刺后不适感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疼痛程度、穿刺后不适感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穿刺后心率、呼吸、收缩压均明显较穿刺前加快(P<0.05),试验组穿刺后心率、呼吸、收缩压与穿刺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明显减轻肿瘤患儿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和医师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或复方甘草酸苷(GL)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AHSP)的效果。方
法:选取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6 年1 月收治的常规治疗7 d 无缓解的55 例以剧烈腹痛为主要表现的AHSP 患儿,随机分为观
察组29 例和对照组26 例。观察组给予IVIG;对照组患儿给予GL,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紫癜、腹痛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IVIG 和GL 治疗小儿AHSP 均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的止咳、化痰、祛痰效果.方法:将2007年1~12月间确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伴有咳嗽、咳痰症状的2岁以上小儿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对照组90例,比较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液、复方桔梗氯化铵口服液两种药物起效时间、镇咳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总有效率.结果: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起效时间(0.56±0.22)h,短于对照组,持续时间(4.18±1.76)h,长于对照组,P均<0.01.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咳嗽90.0%,痰量及粘稠度71.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复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是适于2岁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快速祛痰止咳药品,镇咳效果好,镇咳作用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疾病的病因分布,探讨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3年主诉为发热≥2周且最后诊断明确的完整病例共173例。按照年龄分为4组:<1岁年龄组(婴儿组)、1<3岁组年龄组(幼儿组)、3<3岁组年龄组(幼儿组)、36岁组年龄组(学龄前组)、>6岁年龄组(学龄组),统计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感染性疾病占主要地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的病原体中病毒居首位,支原体居第2位。全部病例入院后均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占51人次(占29.48%),二联使用抗菌药物22人次(占12.72%);非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使用限制级别抗菌药物34例,占限制级抗菌药物的66.67%;抗菌药物更改率达到29.41%6岁组年龄组(学龄前组)、>6岁年龄组(学龄组),统计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感染性疾病占主要地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的病原体中病毒居首位,支原体居第2位。全部病例入院后均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占51人次(占29.48%),二联使用抗菌药物22人次(占12.72%);非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使用限制级别抗菌药物34例,占限制级抗菌药物的66.67%;抗菌药物更改率达到29.41%62.50%。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儿的治疗上过度依赖抗菌药物,在治疗欠佳的情况下,不应盲目更换或升级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尿液分析联合尿沉渣检测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UF-100全自动尿流式分析仪、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以及镜检的方式分析500分儿童尿液样本。比较三种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干化学法红细胞阳性例数335,白细胞阳性例数38例;流式细胞法红细胞阳性例数252例,白细胞阳性例数87例;尿沉渣镜检红细胞阳性例数244例,白细胞阳性例数78例。流式细胞术与尿沉渣镜检比较,红细胞的阳性符合率为96.3%,阴性符合率为90.7%,白细胞的阳性符合率为80.0%,阴性符合率为97.0%。结论干化学法可用于尿检的初筛,而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标准化、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对于干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法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需要进行进一步镜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学龄期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确诊为功能性腹痛的患儿15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山莨菪碱(654-2)片,每次0.1~0.2 mg/kg,每天3次;观察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每次1片,每天3次;观察组2在观察组1基础上给予启脾口服液,每次5~10mL,每天3次。三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评价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结果: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0%、86.0%、94.0%(P<0.01);治疗结束时的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88±1.10)分、(3.28±1.43)分、(2.40±1.16)分(P<0.01)。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启脾口服液治疗学龄期儿童功能性腹痛疗效确切,能显著缓解腹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