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5例行颈动脉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成功率为93.3%,术后3年再狭窄率为14.3%;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年再狭窄率为18.7%,术后再狭窄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4,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但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嵘  汪青松  黄海滨 《安徽医药》2015,36(10):1236-1238
目的 比较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传统药物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1例因颈动脉狭窄而住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行支架植入术,并在围手术期予以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调脂、控制原发病等治疗;68例纳入药物治疗组进行对照,给予拜阿司匹林片100 mg/d、氯吡格雷片75 mg/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3个月后改为单用拜阿司匹林片治疗。临床随访24个月。结果 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中,2例(3.77%)患者术中出现颈动脉窦迷走反射,血压下降及心律减慢;1例(1.88%)患者因术后过早患肢活动出现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支架再狭窄。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血管痉挛,术后均无服用药物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随访24个月,支架植入术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新发脑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1.88%、1.88%、0;1例(1.88%)患者术前因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而未植入支架侧病变血管出现新发脑梗死。药物组对治疗药物均耐受,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出血倾向,随访期间出现TIA 8例(11.76%)、缺血性卒中5例(7.35%)、新发脑梗死4例(5.88%)。结论 与单纯药物组治疗对比,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靠,短期效果明显,能更好地预防颈动脉TIA与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3.
张永成  陈岚 《江西医药》2014,(5):409-411
目的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药物治疗组(药物组)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组(支架组),对这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支架组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9.38%,缺血性卒中12.5%、死亡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支架组不同年龄者及是否存在高血压者可影响疗效(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效果会受患者年龄、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术后疗效。方法:募集2018-08~2020-10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的69例老年患者,根据病人血管情况及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即颈动脉内膜剥脱(CEA)组和支架置入术(CAS)组,其中35例于神经外科接受CEA,34例于神经内科接受CAS。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头颈部CTA或DSA等检查明确诊断,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的ADL评分、NHIS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总费用,比较两种术式住院总费用、术后6月ADL评分、NHISS评分差异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术后ADL评分及NHISS评分的差值、住院期间总费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老年患者,CEA及CAS两种术式均有效,CEA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更有优势,住院期间总费用明显少于CAS组,两组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CEA组比CAS组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分析与总结,以期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方法于2011年5月至2011年12月选取6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且均给予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同时对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6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顺利、成功率达100%且经有效护理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细致、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能够极大降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风险系数、也是保证手术成功、促进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随机抽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手术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分组为CEA组以及CAS组,每组15例。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CEA组患者有2例颈部血肿,1例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均与CAS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颈动脉夹层方面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AS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效果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一致,安全性均较良好。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颈总动脉至颈内、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颈总动脉至颈内、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性狭窄,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1].1953年Debakey首次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并成功重建了血流,时至今日CEA已然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标准术式.我院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了CEA,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2013年,1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的患者,通过术前颈动脉B超、CTA检查明确诊断,探讨相关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5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7例未放置;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者8例;5例术后出现高血压、头痛;3例术后6h发生切口渗血,1例术后朐闷不适,冠脉CTA提示左前降支病变狭窄(85%)。结论CEA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伴狭窄中效果良好,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做好围手术期准备,合理使用转流管。  相似文献   

10.
董得宏  孟祥靖 《河北医药》2002,24(10):800-801
目的 评价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3例患者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行颈动脉及其颅内段血管造影,手术采用自膨式支架植入方法。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3例均为60岁以上曾患有脑卒中或反复一过性脑缺血的病人,其中2例合并严重冠心病,共成功植入支架3个,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发作事件,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无明显狭窄。结论 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12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患者症状改善,术后用Doppler超声检查,证实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围手术期死亡0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预防脑梗死、改善脑供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方法: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血栓保护伞保护下,置入颈动脉支架,并以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结果:所有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出现同侧脑梗塞1例,穿刺点皮下血肿3例,颈动脉夹层1例,血管痉挛2例,分别通过手术或药物治愈。随访3~15月,TIA减少3例,对侧脑梗塞1例,其余患者TIA消失,语言及肢体活动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配合血栓保护伞使用,操作安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颅内外动脉支架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科行了脑动脉狭窄支架术的88例患者(颅外动脉80例,颅内动脉8例)在围手术期发生了并发症者进行分析。结果颅外动脉狭窄支架手术成功率100%,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手术成功率75%。颅外动脉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迷走反射症状7例(8.75%),短暂性脑缺血1例(1.25%),皮下瘀斑4例(5%),总发生率15%;颅内动脉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梗死1例(12.5%),皮下瘀斑1例(12.5%),总发生率25%。结论颅外动脉支架术与颅内动脉支架术相比,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讨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产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我科从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40例,分析支架成形术后产生持续性低血压危险因素的原因。结果在40例的患者中,有28例患者颈动脉狭窄超过70%,28例中术后产生持续性低血压有23例;12例患者狭窄低于70%,术后产生持续性低血压3例,术前有颈动脉狭窄大于70%患者术后产生持续性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狭窄低于70%患者(P<0.05)。结论若患者术前有低血压病史,术中操作不当时间过长,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程度严重,选取的支架直径大于颈动脉直径,术后则较普通患者容易发生持续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新生内膜和再狭窄形成的过程及其细胞来源。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只日本大耳白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模型的标本进行分析,分别进行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肌动蛋白(α-actin)、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表达的分析。结果:所有实验组.均可以见到内膜增生和再狭窄形成。PCNA在切除术后60d内有高表达,(α-actin和PDGF在30d内有高表达,而PDGF-R在各时间段均无高表达。结论:新生内膜形成是由于平滑肌细胞激活后,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的结果。在内膜切除术后早期(60d内)平滑肌细胞的激活与PDGF等细胞因子有关,在晚期(90d)可能与炎性细胞浸润或泡沫细胞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狭窄与脑缺血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颈内动脉狭窄与不具颈内动脉狭窄、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以及有侧支循环和不具侧支循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具有颈内动脉狭窄较之不具颈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较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对较低,以及不具侧支循环较之具有侧支循环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变的概率均明显要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与脑缺血病变的发生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应对出现动脉狭窄的患者及早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动脉TACE术中栓塞剂进入肝外脏器所致并发症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 1991.8~2001.8我科对1138例肝内肿瘤患者,实施1568次肝动脉TACE。结果 术中出现肝外脏嚣并发症18例,发生率以例数计为1.58%,以次数计为1.15%。其中胆囊炎8例,肺栓塞3例,顽固性呃逆4例,膈下脓肿1例,肾动脉栓塞1例,脊髓动脉栓塞1例。结论 肝动脉TACE术中可出现肝外脏器并发症,需引起术者注意,一旦发生应尽快处理,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择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外动脉狭窄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弓上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40处病变)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临床随访观察4~33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颅外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100%,血管狭窄由术前(72.12±8.86)%下降至术后(10.12±6.17)%。围术期内,1例(2.78%,1/36)发生原狭窄供血区轻微缺血性卒中,其余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无卒中复发或死亡,CT造影随访1例支架内轻度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弓上颅外动脉狭窄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内支架术(CASI)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适应症及其血运重建疗效。方法 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受累血管93支共计126例狭窄,对其中60支病变血管施行PTCA和CASI,单纯PTCA8例11支血管,CASI37例49支血管,共植入内支架56株。另3例术中因出现剧烈的心绞痛等并发症而改行其它方法治疗。结果 单纯PTCA仅4支血管狭窄程度改善>50%,达到标准,另7支均不足50%;而CASI全部获得成功,术后经造影证实血运重建效果满意。结论 CASI可有效预防或矫治PTCA的并发症,补偿PTCA后疗效的不满意,近期血液动力学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PT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