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膜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及其受体PDGFRβ的表达变化。方法 32只6周龄雄性SD大鼠,在左侧上颌骨构建正畸牙移动(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OTM)模型,右侧上颌骨不加力,设为对照。其中,随机选取16只大鼠,于OTM手术后7天、14天进行序列荧光标记,术后28天处死取材;另外16只大鼠,分别于术后7天(n=8)、14天(n=8)处死取材,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α-SMA、PDGF-BB、PDGFRβ蛋白的改变。结果 序列荧光标记结果显示实验组张力侧相比压力侧有大量新骨沉积,且张应力侧骨矿化沉积显著快于压应力侧(P<0.01)。免疫组化显示,张应力侧牙周膜中α-SMA、PDGF-BB、PDGFRβ表达显著高于压应力侧(P<0.01)。免疫荧光双染显示,在OTM期间张力侧的PDGF-BB水平与牙周膜中上调的PDGFRβ+/α-SMA+成纤维细胞呈同步的显著增强。结论 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张应力侧牙周膜中PDGF-BB/PDG...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外源性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rhPDGF-BB)与转化生长因子-β1(rhTGF-β1)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破骨细胞FAK mRNA 基因水平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根据检测时间点不同分为5个小组(n=16),分别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实验组从加力第1天开始在正畸牙颊侧黏膜下隔日注射rhP-DGF-BB 10 ng与rhTGF-β15 ng,对照组注射相同容量的PBS。加力后1、4、7、10和14 d分别处死每大组的一小组大鼠。收集标本,用TRAP染色观察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FAK 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rhP-DGF-BB及rhTGF-β1联合注射明显促进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的增加(P<0.05);破骨细胞内FAK mRNA基因量的表达7 d前增加(P<0.05),7 d后逐渐降低,14 d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PDGF-BB和TGF-β1联合应用促进正畸牙压力侧破骨细胞增殖,增加了破骨细胞内FAK mRNA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etor-BB,PDGF—B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内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表达的影响,探讨PDGF-BB对正畸牙移动骨改建中破骨细胞的作用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方法80只sn雄性大鼠上颌安装施加50g力的正畸装置,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隔日于正畸牙局部黏膜注射10ng的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ecombinant human pt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rhPDGF-BB),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在加力后1,4、7、10、14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并测量牙齿移动距离,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破骨细胞内FAK表达变化。结果PDGF-BB明显促进压力侧破骨细胞增殖,加速正畸牙移动,除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点实验组破骨细胞FAK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灰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的PDGF—BB影响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在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槽骨改建的过程中,FAK参与了破骨细胞信号转导的下游通路,其表达能被外源性的rhPDGF-BB所调节。  相似文献   

4.
灌服川续断水煎液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银生  靳淑梅  颜淑云  张君 《口腔医学》2010,30(11):649-651,678
目的 研究灌服川续断水煎液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48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2组,每组24只,于上颌一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结扎正畸螺旋弹簧,建立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实验模型。实验组每日灌服6g/kg川续断水煎液;对照组每日灌服3ml生理盐水。两组动物于正畸加力7、14、21、28d后分批处死,取上颌磨牙及牙周组织,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加力7d,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畸加力14、21、28d,实验组大鼠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川续断能够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灌服蛇床子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7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3组,高浓度(40 mg/kg)、低浓度(20 mg/kg)蛇床子素组和对照组。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灌服蛇床子素溶液和等量溶剂,加力7、14、21、28 d后分批处死,获取包含上颌磨牙的上颌骨,测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分别采用H-E、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及对破骨细胞进行计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加力后7、14、21、28 d,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逐渐增大。加力第7天,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牙移动距离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张力侧成骨细胞出现,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压力侧破骨细胞计数于加力第7天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多,且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14天,3组均减少,实验组仍较对照组多,有显著差异(P<0.05),高、低浓度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1 d和28 d时继续减少,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灌服蛇床子素能加快正畸牙移动,在早期阶段增加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加快牙周组织改建,其作用受剂量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其与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加力1d、3d、7d、14d、21d组及对照组。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对PDGF—BB半定量、定位分析。结果PDGF-BB主要定位于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施力后表达显著增强,压力侧加力第7天达峰值,张力侧加力第14天达峰值,此后表达下降。结论PDGF-BB作为局部调控因子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正畸牙局部联合应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后正畸牙牙周膜中整合素 β3表达的变化。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3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正畸模型,隔日于施力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分别注射1%PBS、10 ng PDGF-BB、5 ng TGF-β1、10 ng PDGF-BB和5 ng TGF-β1叠加剂量,注射体积均为0.1 mL。加力10 d后处死动物,取左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牙周组织中整合素 β3的表达,进行阳性表达区域平均光密度值测量,对测量结果行方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再行组间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实验组压力侧牙周膜细胞中整合素β3的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PDGF-BB+TGF-β1组与TGF-β1组或PDGF-B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张力侧牙周膜细胞中整合素β3的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PDGF-BB+TGF-β1组整合素β3表达强度较强,与TGF-β1或PDGF-B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联合应用外源性PDGF-BB和TGF-β1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中整合素β3的上调作用较单独运用PDGF-BB或TGF-β1组强,二者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不同浓度的木通皂苷D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以上颌两中切牙为支抗,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镍钛拉簧加力40 g。ASD1组以5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ASD溶液;ASD2组以10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ASD溶液;PGE2组以25 μg/kg的剂量局部注射PGE2溶液;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4组动物分别于正畸加力3、7、14、21、28 d后分批处死,测量各期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切片牙周组织及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动物牙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加力第3天,只有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7天,ASD2组和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加力第14、21、28天,ASD1组、ASD2组和PGE2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ASD2组和PGE2组之间牙移动距离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压力侧多核破骨细胞数目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第21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结论:局部注射ASD可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ASD以10 mg/kg的剂量局部注射,其作用与PGE2促进正畸牙移动的效果相似,较5 mg/kg剂量的ASD促进牙移动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 (rhTGF -β1)对大鼠正畸牙移动速度的影响。方法:8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又按1、4、7、10和14 d再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从加力的第1天开始,每2 d在大鼠加力侧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黏膜下注射rhTGF-β1 0.1 mL(5 ng/mL),对照组注射相同容量的PBS。加力后依实验设计时间分别处死每1小组大鼠。体视显微镜观察并采集图像,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牙移动的距离,同时应用TRAP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段压力侧破骨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SPSS 17.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局部注射rhTGF-β1的牙移动速度较对照组快,在加力后第7天,牙移动距离差异显著(P<0.05);第10天和第14天相比,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压力侧破骨细胞的TR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局部注射rhTGF-β1增强了大鼠正畸牙破骨细胞的活性,促进了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加速了正畸牙移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压力侧牙周膜细胞(PDLCs)中整合素β<,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SD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隔日于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单独或联合注射10ng PDGF-BB及200ng IGF-Ⅰ,加力10d后处死大鼠,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炎性牙周组织对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建立牙周病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牙移动组和牙刷炎牙移动组,近中移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比较两组大鼠的牙移动距离,并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增加,牙周及根尖创伤也更大,张力侧成骨活动减弱并滞后。结论 进行正畸治疗一定要重视局部牙周组织的健康,对牙周炎患者应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和维护,并适当延长复诊周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兔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用体重在2.0kg左右的日本大耳白兔35只,分为正常组与实验1、3、5、7、14、21天组。建立兔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对实验标本进行MMP-9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兔牙周组织中MMP-9的表达变化进行平均灰度分析,比较压力区与张力区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施力1d后牙周组织压力区的MMP-9表达增强,5d后表达达高峰,此时破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MMP-9表达呈强阳性;牙周组织的张力区在施力第3天MMP-9表达略增强,第14天表达达高峰,成骨细胞胞浆中MMP-9的表达此时呈强阳性。结论:正常免牙周组织中存在MMP-9;MMP-9参与了兔实验性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畸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PI3K在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上颌右侧戴矫治器,作为实验组;左侧未戴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3、5、7、14d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对PI3K表达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加力3d后牙周组织中PI3KmRNA表达增强,7d后牙周组织中PI3KmRNA表达明显增强,随后缓慢下降,与对照侧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与RQ-PCR结果一致。结论: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兔牙周组织中PI3K的表达明显增强,提示PI3K参与牙周组织改建,并在牙周组织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畸牙移动对大鼠血清及局部牙周组织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5只wistar雌性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实验模型,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假处理组)、B(加力实验组)、C(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各35只,各组同时分为动情前期、动情期、动情后期、动情间期4个亚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鼠局部牙周组织雌激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大鼠动情前期及动情期血清及局部牙周组织雌激素水平与动情后期及动情间期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畸牙移动可促使动情前期、动情期、动情后期、动情间期4个阶段中大鼠的血清及局部牙周组织雌激素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正畸牙移动促使血清雌激素水平增加,与全身应激反应有关;促使局部牙周组织雌激素水平增加,与局部应力作用下的牙周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To describe the microscopic pulpal reactions resulting from orthodontically induced tooth movement associated with low-level laser therapy (LLLT) in rats.Materials and Methods:Forty-five young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In group I (n = 20), the maxillary right first molars were submitted to orthodontic movement with placement of a coil spring. In group II (n = 20), the teeth were submitted to orthodontic movement plus LLLT at 4 seconds per point (buccal, palatal, and mesial) with a GaAlAs diode laser source (830 nm, 100 mW, 18 J/cm2). Group III (n = 5) served as a control (no orthodontic movement or LLLT). Groups I and II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ub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elapsed between the start of tooth movement and sacrifice (12 hours, 24 hours, 3 days, and 7 days).Results:Up until the 3-day period, the specimens in group I presented a thicker odontoblastic layer, no cell-free zone of Weil, pulp core with 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and defense cells, an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blood vessels. In group II, at the 12- and 24-hour time points, the odontoblastic layer was disorganized and the cell-free zone of Weil was absent, presenting undifferentiated cells, intensive vascularization with congested capillaries, and scarce defense cells in the cell-rich zone. In groups I and II, pulpal responses to the stimuli were more intense in the area underneath the region of application of the force or force/laser.Conclusions:The orthodontic-induced tooth movement and LLLT association showed reversible hyperemia as a tissue response to the stimulus. LLLT leads to a faster repair of the pulpal tissue due to orthodontic move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正畸移动大鼠上后牙过程中,PLAP-1、BMP-2在牙周膜的分布和表达。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36只,按1d、3d、5d、7d、14d、21 d分为6组,均用50 g移动左上第一磨牙,右上第一磨牙为对照。在相应时期处死大鼠后测量牙移动距离,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不同时期牙周组织的形态变化; PLAP-1、BMP-2在牙周膜组织中的表达及研究两者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期牙移动的距离不同,差别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HE染色显示对照组牙周组织变化不明显;实验组张力区有成骨细胞生成,压力区破骨细胞生成,随着时间的延长最后两区形态都基本趋一致。免疫组化法示PLAP-1在牙周膜的表达总是张力区高于压力区,在第3天张力区表达最强,除21 d外,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在第5天张力侧表达最强,在3 d、5 d、7 d的表达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AP-1,BMP-2在正畸力作用下参与牙周膜组织改建的表达最高值时期不同。  相似文献   

17.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Cbfa1/Osf2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琦  周洪 《口腔医学研究》2007,23(3):270-272
目的:了解Cbfa1/ Osf2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变化,探讨其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正畸牙移动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bfa1/Osf2在此过程中的表达.结果:Cbfa1/ Osf2在加力组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且张力侧表达强于压力侧;其中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破骨细胞均为强表达.结论:Cbfa1/Osf2参与了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可能在牙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及新骨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MMP- 2)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研究糖尿病对牙周组织胶原代谢的影响。方法选用80只雄性SD大鼠, 牵引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实验组以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1型糖尿病模型,3周后开始实验,分别于加力后0、3、7、14、21 d处死大鼠,应用两步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牙周组织MMP- 2的表达。结果MMP- 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齿移动后,牙周膜两侧MMP- 2表达增加,破骨细胞、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部分成骨细胞MMP- 2染色阳性。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变化较对照组小。平均光密度表现动态变化,7 d最低,而后缓慢升高。加力后积分光密度逐渐升高,7 d达到顶峰,而后缓慢下降,21 d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未加力时,糖尿病大鼠颌骨胶原代谢增强。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糖尿病大鼠骨质反应能力降低,胶原代谢较弱,牙齿移动时MMP- 2呈规律性变化,与牙齿正畸骨改建关系密切,在牙齿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成骨特异转录因子Runx2在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的表达规律。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未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去势组(OVX)与假手术组(Sham)各25只。全麻下行大鼠去势术或假手术,术后饲养3个月。构建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牙移动模型,并分别于牙移动0d、1d、3d、7d与15d处死去势组大鼠和假手术组大鼠各5只,取上颌第一磨牙周围牙周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去势大鼠与假手术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基本相似,即张力区以成骨为主,压力区以破骨为主。去势组大鼠牙移动15d张力区成骨细胞及压力区破骨细胞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大鼠(尸〈0.05)。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Runx2表达先升后降。牙移动1d、3d、7d张力区与压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0d(P〈0.05),15d与0d则无显著差异。去势组大鼠牙移动牙周组织Runx2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大鼠基本一致,但是去势组1d压力区和7d张力区Runx2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结论: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符合正畸牙移动的基本规律,但其牙周组织的改建更为活跃。去势大鼠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内Runx2的表达增强,这可能与活跃的牙周组织改建相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正畸牙移动张力侧CTGF基因表达变化及时间分布特点,初步探讨正畸牙移动中牙槽骨改建与CTGF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牙移动12h组、1d组、2d组、3d组、5d组、7d组、14d组、21d组,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运用原位杂交实验方法,检测正畸牙移动张力侧CTGF基因表达强度及时间分布特点。结果:牙移动1 d后牙槽骨表面的立方形活跃成骨细胞CTGFm RNA阳性表达开始增强,7 d后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结论: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在机械力作用下CTGF可能参与了张力侧的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