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因素,不同治疗方案对其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初发老年DLBCL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ECOG-PS评分、结外病灶、血清LDH水平、血红蛋白水平、IPI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其中可评价的为64例。比较接受3周CHOP方案34例和接受3周R-CHOP方案30例的生存情况。结果老年DLBCL患者中位生存期40.3个月,2年OS率67.43%,3年OS率49.8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COG-PS、临床分期、IPI评分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HOP组和R-CHOP组2年及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年OS率(53.3%VS72.1%,P〈0.05),3年OS率(39.2%VS60.8%,P〈0.05)。结论年龄、ECOG-PS、临床分期、IPI评分是老年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R-CHOP方案疗效优于CHOP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以及B症状对艾滋病(AIDS)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2014年在某院接受治疗的AIDS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的资料,结合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Ann Arbor分期以及B症状,回顾性分析LDH及其相关指标对AIDS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例AIDS相关DLBCL病人,平均发病年龄是40.39(18~63)岁,其中男性26例。31例病人中LDH升高的病人有17例;1、3年和5年的总生存人数分别是26,17和3例,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后者相较于前者均显著降低(P 0.05);血清LDH水平在1、3和5年的比较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血清LDH水平在3年和5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包括ALT、AST、FIB、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细胞比值以及IPI和B症状的状况对HIV感染/AIDS相关DLBCL病人的3年和5年总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9个指标总生存期的比较中仅有血清LDH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其余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LDH水平与AIDS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的生存期有一定相关性,在治疗和疗效评估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血清LDH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生存时间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生存时间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收集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30~50岁。Ann Arbor分期:Ⅰ期10例(30.3%),Ⅱ期5例(15.2%),Ⅲ期2例(6.06%),Ⅳ期16例(48.5%)。B组患者21例(63.6%),乳酸脱氢酶升高23例(69.7%),血β2-微球蛋白升高26例(78.8%),病变组织中EBER阳性21例(63.6%)。33例患者中死亡22例,生存11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2年总生存(OS)率3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B组症状、体能状况差(ZPS≥2)、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EBER阳性、临床分期≥Ⅲ期者预后差。结论: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B组症状、ZPS评分、LDH/血β2-微球蛋白水平、EBV感染、临床分期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临床角度分析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76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资料完整,11例病例失访。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血红蛋白(Hb)、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以及治疗方法、病理分型、首发部位、预后指数PIT、骨髓是否受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5例PTCL病例中包括非特异型(PTCL-U)25例,结外自然杀伤细胞(NK)/鼻型T细胞淋巴瘤(TCL)1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9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的患者比>60岁的患者预后好(P=0.008);Ⅰ/Ⅱ期患者比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74.4% vs 19.0%,P=0.011);IPI指数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52.5%、0.0%和0.0%(P=0.004);初诊时LDH升高的患者预后比LDH正常或降低的患者差(P=0.048);初诊时ALB降低的患者比ALB正常者预后差(P=0.008);首发部位为结外的患者比首发部位在淋巴结的患者预后较好(P=0.002)。将PIT指数分为0、1、2和≥3组,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85.7%、17.4%和0.0%(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PIT评分指数为PTCL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02)。结论 年龄、临床分期、IPI指数、LDH、ALB、病理分型、首发部位及PIT为预后影响因素,PIT为PT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0例年龄≥70岁的老年DLBCL患者,收集整理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Ki-67等资料进而分析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结果 50例初发老年DLBCL患者中,60%患者为Ⅲ~Ⅳ期,54% IPI评分为3~5分,52%有B症状,75%原发部位为结外。在老年患者中,调整剂量的化疗疗效优于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化疗(R-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优于不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剂量调查化疗(CHOP/COP)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 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30.8%、11.5%。生存分析发现Ki-67对患者生存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Ki-67>80%患者预后差。结论 老年患者以疾病分期晚,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生存期短为特征,具有更高的DLBCL发病率,Ki-67是一个重要的不良预后指标。R-CHOP方案可明显提高CR率,并且足够疗程的化疗将显著改善超高龄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的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不同ALC水平与结外DLBCL患者各临床特征关系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59例结外DLBCL患者,以ALC=1.0×109/L为分界点,ALC减少组18例(ALC<1.0×109/L),ALC非减少组41例(ALC>1.0×109/L),2组性别、年龄、LDH水平、ECOG评分、IPI预后指数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LC减少组常伴有临床分期的升高及non-GCB型增多(均P<0.05),且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P<0.05);P53缺失、Bcl-6及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与ALC高低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LC减少可以作为结外DLBCL患者的辅助性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PGIL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80例患者纳入此研究,男102例,女7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PGIL临床表现多样,较常见的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质量减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胃淋巴瘤101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窦(66例,65.34%),首次胃镜检查活检准确率为43.30%;肠道淋巴瘤79例,其中小肠44例(55.70%),结直肠35例(44.30%),首次结直肠镜检查活检准确率为24.00%。在180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为160例,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7.22%)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9.44%)多见;T细胞淋巴瘤为20例。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ⅠE期病例49例,ⅡE期48例,Ⅲ期28例,Ⅳ期55例。PGIL的3年生存率为57.39%,其中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为影响PGI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联合化疗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且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 PGI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DLBCL和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预后较差。手术联合化疗适用于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初发时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预后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0月间我院新确诊的210例NH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分析不同ALC水平与NHL患者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组NHL病例中,中位年龄58岁,结外淋巴瘤占有一定比例(47.1%)。ALC中位数为1.2(0.1~13.9)×109/L,25%~75%的置信区间分界值为(0.7~1.8)×109/L。我们发现,ALC<1.2×109/L时,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瘤类型、临床分期、IPI预后指数、骨髓浸润、贫血等临床特征并无显著相关性,但常伴有LDH水平的升高,且表现B症状,而此类患者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死亡率较高(P<0.05)。继续以ALC<1.0×109/L作为分界点时,除上述特点外,年龄差异开始具有统计学意义,ALC减少更多见于老年淋巴瘤患者(P<0.01)。最后以ALC<0.7×109/L作为临床分界点时,ALC减少的NHL患者除了涵盖上述临床特点外,T细胞淋巴瘤所占比例也明显升高(P<0.01),此类患者临床分期更晚,IPI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清CAl2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2例NHL患者检测其血清CA125水平,判断CA125与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浆膜腔积液、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CA125升高与B症状、浆膜腔积液、IPI及LDH明显相关(P<0.05),并与病情进展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血清CA125的测定对了解NHL疾病进展、疾病监测、评价预后和治疗反应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3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等几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完全缓解率68.75%,3 a生存率为60.82%;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LDH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与疾病预后相关。IPI≥3是ALCL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Ann Arbor分期、LDH与国际预后指数对预测患者长期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对48例老年人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染色以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48例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多形性亚型占45.83%(22/48),单形性亚型为54.17%(26/48);48例患者中,GCB型30例(62.50%);随访时间为2~102个月,5年生存率为16.5%,中位值为4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43.9个月;具有肿瘤坏死和血清中LDH水平升高特点的患者预后较差;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状态主要与血清中LDH水平、肿瘤性坏死相关。结论该地区老年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率较高,且以多型性较为常见,BCL-2、"星空"现象以及LDH水平升高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2年12月至2012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5岁NHL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NHL高发病年龄段为65~75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5.0%)为最常见病理类型。患者从出现首发症状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78d。确诊时ECOG评分0~1分者较多(62.5%);45%的患者有伴发疾病,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高血压病。临床分期、全身症状、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与总生存时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NHL患者合并症多,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但病情发展较慢。临床分期、全身症状、ECOG评分、IPI与总生存时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讨论老年淋巴瘤患者(年龄≥ 60岁)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62例老年(年龄≥ 60岁)淋巴瘤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62例患者中44%年龄超过70岁,84%患者疾病诊断时处于Ⅲ~Ⅳ期,62%患者表现出B症状,患者总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5年的总体生存率(OS)为62.3%。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未分类)、T细胞淋巴瘤(未分类)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5个月、未达到、76个月、10个月和10个月。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P=0.001)、血浆白蛋白水平<30 g/L(P=0.003)、碱性磷酸酶水平>126 U/L (P=0.007)均为独立影响因素,三者的相对危险度(HR)分别为:2.966;4.704;3.399。结论 IPI评分≥ 3分、血浆白蛋白<30 g/L、碱性磷酸酶水平>126 U/L可能为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临床特征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2月—2021年6月在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9家医疗中心确诊的298例ENKTL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GNRI的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ENKTL患者生存结局的变量。使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的曲线下面积评价GNRI整合国际预后指数(IPI)、韩国预后指数和自然杀伤淋巴瘤预后指数的预测能力。结果:29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9岁,男232例(77.9%),非鼻型患者51例。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为97.8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RI<97.85、非鼻型、体重指数(超重)、高淋巴细胞计数、高血肌酐是ENKTL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GNRI可以对ECOG PS评分<2分组和ECOG PS评分≥2分组、IPI评分处于低危组和中低危组以及IPI评分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4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6例初发DLBCL患者淋巴结和结外组织中CD43抗原的表达情况,分析CD43表达与患者重要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3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值、结外受累数目、B症状、巨大包块、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以及疗效等临床特征均无关(均P0.05),仅与细胞起源有关(P=0.002)。生存分析发现CD43阳性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期显著短于CD43阴性患者(48%∶78%,P=0.01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on-GCB亚型患者中CD43阳性表达者3年总生存时间亦显著短于CD43阴性者(32%∶64%,P=0.008),这种差异在低中危组患者中也存在(54%∶81%,P=0.03),而中高危组患者中未见明显差异(36%∶42%,P=0.215)。结论:CD43表达是DLBCL免疫学亚型相关的预后标志物,而且CD43联合IPI评分更能准确地评估低中危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术后体力状况(ECOG)评分、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式、随访资料等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90例患者中失访8例,失访率为8.9%,术后1年生存率为71.1%,术后3年的生存率为62.2%,术后5年的生存率为41.1%,中位生存期为43个月。生存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临床症状者、术后有并发症者、ECOG评分2~4分者、病理分期Ⅲa期者、全肺切除术者的生存时间短(P<0.05);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对患者术后生存期没有明显影响(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和病理分期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ECOG评分和病理分期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体力状态好、病理分期早的患者术后生存期比较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MYC/BCL-2共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诊DLBCL患者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MYC和BCL-2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临床特征DLBCL患者MYC/BCL-2共表达情况。结果 MYC阳性表达率为70.0%,BCL-2阳性表达率为53.3%,MYC/BCL-2共阳性表达率为30.0%。不同性别、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DLBCL患者间MYC/BCL-2共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外受侵、非生发中心型(non-GCB)、未完全缓解DLBCL患者MYC/BCL-2共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非结外受侵、生发中心型(GCB)、完全缓解患者(P0.05)。结论 DLBCL患者MYC/BCL-2共阳性表达率较高,且常见于non-GCB、结外受侵、预后不良的DLBCL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8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分析性别、年龄、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分、骨髓受侵情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B症状、Ki-67水平、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临床分期、首次治疗方法等各因素,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累积生存率进行比较,生存资料及预后分析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临床要素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结果 年龄<65岁与≥65岁分组(P=0.036)、MIPI评分低危、中危、高危分组(P=0.049)、ki-67<30%或≥30%(P=0.001)与预后具有相关性,而性别、B症状、ECOG评分、β2微球蛋白、LDH、WBC、LYM、临床分期、首次治疗方法统计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的年龄<65岁预后好。MIPI评分中、低危组预后好,高危组预后差。免疫表型中Ki-67<30%较≥30%的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IRF4/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与转录因子BCL6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95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RF4/MUM1和BCL6的表达,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61.1%(58/95)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IRF4/MUM1,46.3%(44/95)表达BCL6,58例IRF4/MUM1阳性患者中51.7%(30/58)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表达以及与BCL6同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结外病变累及数目、LDH水平以及国际预后指数危险度均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RF4/MUM1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总体生存率两者无显著差别;IRF4 /BCL6 组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IRF4-/BCL6 组。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IRF4/MUM1蛋白表达比例较高,且可同时表达BCL6;IRF4/MUM1蛋白表达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这在同时表达BCL6的患者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初诊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方法选取2002年5月至2009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初诊为霍奇金淋巴瘤的老年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结果多数霍奇金淋巴瘤初诊老年患者为男性且居住在城镇;患者病理分型以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为主,病理分期Ⅲ、Ⅳ期人数多于Ⅰ、Ⅲ期,首发症状以淋巴结肿大为主;患者2、3、5年的总生存(OS)率以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8%、84%、73%以及82%、71%、58%;经单因素分析可得,病理分期、有B症状、骨髓受累、肝肿大以及血清白蛋白(ALB)降低对老年患者生存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经多因素分析可得,有B症状(RR=3.452)、骨髓受累(RR=4.125)以及肝肿大(RR=4.361)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初诊多处于疾病的中晚期,5年OS率为73.0%;有B症状、骨髓受累以及肝肿大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