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脑栓塞〔1〕。与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脑卒中死亡率更高〔2〕,住院时间越长,遗留的神经损害和功能障碍越重。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患者房颤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指导其治疗,  相似文献   

2.
P波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中的价值。方法观察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PD将其分为A组(PD≥40ms)和B组(PD<40ms),分别观察两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61.77%)明显高于B组(8.22%)。结论PD≥40m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心房纤颤,说明PD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彭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27例(病例组),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69例(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2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2.171,95%CI(1.080,4.361)〕、糖尿病〔OR=3.842,95%CI(1.638,9.012)〕、心房纤颤〔OR=6.573,95%CI(1.073,40.286)〕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友山  钱学贤 《心脏杂志》2000,12(6):482-484
心房纤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子为高龄、梗死面积大和心功能差。其机制涉及到窦房结动脉受累、左房缺血、左房或右房压力增加以及心房梗死。此类心房纤颤多为阵发性 ,自动或经处理后转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者短期和长期预后差 ,对该亚组患者应更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5.
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房纤颤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房纤颤并非罕见 ,我院自 1992年10月至 2 0 0 0年 2月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 5 82例 ,其中 32例既往无心房纤颤史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心房纤颤 ,占 5 4%。为了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致心房纤颤的发病机制 ,现对 32例病人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根据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人有无心房纤颤分为两组。心房纤颤组 32例 ,男 10例 ,女 2 2例 ,年龄 18~ 6 4岁 ,平均 (2 8 0± 13 6 )岁。对照组 :从急性有机磷中毒无心房纤颤的病人中随机抽取 36例作为对照组 ,男 12例 ,女 2 4例 ,年龄 16~ 6 0岁 ,…  相似文献   

6.
心房纤颤虽不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但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反复长期的心房纤颤可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和运动耐量,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Framingham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卒中年发生率为5%。心房纤颤患者的死亡率为窦性心律的2倍,并且与基础心脏病的的严重程度相关。因此,心房纤颤患者若能转复并长期保持窦性心律是最理想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7.
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脑卒中、栓塞和心力衰竭是心房纤颤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所致的脑卒中,是无心房纤颤脑中风的2~7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所致的脑中风,是无心房纤颤脑中风的17倍。普通人群心房纤颤的发病率约为0.4%,60岁以下人群心房纤颤的发病率低于1%。随着年纪的增大,心房纤颤的发病率逐渐增高,8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患病率几乎达到10%。根据Framingham研究,60~6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21‰,70~7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49‰,80~89岁心房纤颤患者脑中风的发病率是71‰。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6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是否伴有阵发性心房纤颤分为心房纤颤组(n=30)和无心房纤颤组(n=32),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并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 心房纤颤组与无心房纤颤组患者P波离散度和P波最大时限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心房纤颤组又高于无心房纤颤组;心房纤颤组P波离散度>40ms者23例(73.3%),而无心房纤颤组4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是否发生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微栓子检测的意义。方法将患者分成阵发性心房纤颤和健康对照两组,微栓子信号检测评定。结果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MES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微栓子信号检测技术有利于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潜在脑栓塞风险。  相似文献   

10.
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纤颤是否影响预后尚不清楚。为此,比较了慢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纤颤或发展成心房纤颤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的病程经过,回答严重慢性心力衰竭伴有心房纤颤或发展成心房纤颤对预后是否有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甲亢是心房纤颤常见的病因,在甲亢被满意控制之前,心房纤颤的治疗通常是困难的。异搏定对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心房纤颤患者有效,为此作者试图用它治疗甲亢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患者β-纤维蛋白原-148C/T(β-Fg-148C/T)基因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检测92例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患者、80例心房纤颤患者和98名健康者的β-Fg-148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并测定血浆Fg水平。结果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组及心房纤颤组β-Fg-148C/T中T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组β-Fg-148C/T中T等位基因频率与心房纤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组及心房纤颤组血浆F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组血浆Fg水平与心房纤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同组C/C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148C/T基因的T等位基因与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及心房纤颤关系密切,并且与血浆高水平的Fg有关,血浆Fg水平与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住院患者3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冶金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320例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纤颤各占10.9%、4.8%、84.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37.33%)、其次是冠心病(34.12%)、风湿性心瓣膜病(17.1%)。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46.21%心功能Ⅲ~Ⅳ级,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45.36±8.34)mm:(32.96±6.54)mm,P〈0.05]和较低的射血分数[(56.40±10.98)%:(63.36±10.23)%,P〈0.05]。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6.8%,其中风湿性心房纤颤为非风湿性心房纤颤的4.68倍。心房纤颤患者华法令应用率仅为10%。结论血栓栓塞是心房纤颤的重要并发症。心房纤颤和慢性心力衰竭互为危险因素,两者常常合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监测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方法 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8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24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总结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定量分析心房纤颤负荷指标.结果 (1)本组8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发生阵发性心房纤颤平均次数:(116.0±2.3)次;阵发性心房纤颤平均发作时间:(21.0±3.7)s;心房纤颤平均负荷:(28.0±0.4)%.(2)房性期前收缩诱发占73.38%,房性心动过速诱发占17.47%,心房扑动诱发占9.15%.(3)房性心律失常诱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平均联律间期和前间期时间分别为:(371.3±41.6)ms、(812.0±21.7)ms;未诱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平均时间为:(436.0±40.4)ms、(711.0±18.5)ms.结论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能有效地"捕捉"和监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定量分析心房纤颤负荷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对指导临床用药及评定治疗效果带来极大的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近年来药物转复心房纤颤多用胺碘酮,其疗效较好。然而临床工作中心房纤颤患者多有潜在性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功能不全。我们在使用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时投以少量地高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我院2005-2008年间胺碘酮联用地高辛转复心房纤颤的病例资料,并对其疗效,心房纤颤转复机制和注意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在经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药物治疗复发心房纤颤(联合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有心房纤颤症状患者进行CPVA术,在CPVA之前以及CPVA之后测量患者BNP水平。其中17例经CPVA后复发心房纤颤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后3个月内随访有无心房纤颤复发。结果 CPVA术后复发患者术前BNP水平高于心房纤颤消融成功患者(治愈组)。术后复发患者经过CPVA和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后,随访3个月,10例患者心房纤颤未再复发(有效组);7例患者经联合治疗后复发心房纤颤(无效组)。在基础水平上,复发患者测定血浆BNP,3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患者在CPVA术后BNP水平较无效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VA术后BNP的显著下降对于预测CPVA术后心房纤颤复发患者药物疗效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房纤颤在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中的比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选取HFPEF患者86例。依照是否存在心房纤颤病史或人院时心电图检查是否存在心房纤颤分为房颤组、非房颤组,并比较两组的特征。结果HFPEF患者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为34.9%。房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房颤组[(71.6±8.97)岁与(62.71±17.79)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室间隔厚度、肾功能不全和感染性疾病依次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相关。心房纤颤与左房内径相关性较好。结论心房纤颤是HFPEF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左心房容积增大是房颤的主要临床特征。心房纤颤可能是HFPEF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房纤颤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氯沙坦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每月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可以减少心房纤颤发作,值得临床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9.
在第11届中国心房纤颤论坛(CAFS2013)上,北京安贞医院吴学思教授介绍了老年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要点,并强调了要进行适宜的治疗。吴教授介绍,我国心房纤颤患者已达800万,心房纤颤的一般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控制心室率、预防复发、进行复律、射频消融和抗凝治疗,其中,抗凝治疗重于节律和室率控制,阵发性心房纤颤和慢性心房纤颤均应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作者回顾分析1977~1981年有肢体轻瘫的320例卒中病人,其中166例(52%)在住院期间死亡。60 岁以下者死亡率为36%,60~69岁41%,70~79岁58%,80岁以上66%。差异显著(P<0.005)。4例在做心电图检查前死亡,其余316例中有78例(25%)心电图确诊为心房纤颤。心房纤颤随年龄增长而增多:60岁以下者14%,60~69岁15%,70~79岁30%,80岁以上37%(P<0.05)。78例并发心房纤颤者49例(63%)死亡,而无心房纤颤的238例中113例(48%)死亡(P<0.05)。不论有无心房纤颤,年龄超过80岁则死亡率都高。心房纤颤与昏迷无关,但同心脏杂音或瓣膜病史有关。本组270例测定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高(>0.5)或低(<0.4)者,其死亡率都高,其中红细胞压积低而死亡率高同中老年病人占的百分数高有关。但75岁以上者的死亡率同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