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中国首发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已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的使用情况及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CNSR)中连续筛选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的NVAF患者,筛选已知心房颤动和新发心房颤动患者,评估华法林在适合抗凝治疗的已知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比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华法林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结果:在筛选出的11 080例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有996例(9.7%)患者存在NVAF且无抗凝治疗禁忌症,其中有592例既往已知存在心房颤动。在这些患者中,只有96例(16.2%)发病前服用了华法林,496例(83.8%)发病前未服用华法林。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入院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2.0~3.0)内。依据CHADS2卒中风险评分,在卒中发生前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中,有近20.2%的患者服用了华法林,而在中危及高危患者中,华法林的服用比例分别只有15.2%和16.4%。年老的和既往存在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服用华法林的可能性较小,而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更有可能服用华法林。结论:CNSR中首发缺血性卒中或TIA的NVAF患者中,适宜抗凝治疗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华法林使用不足,即使接受抗凝治疗,达标率也极低。如果发病前给予合适的抗凝治疗并监测,许多由心房颤动导致的卒中和TIA就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120例,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者60例,设为观察组,接受华法林治疗者6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各组在治疗后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及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颅外出血、下肢静脉栓塞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达比加群酯组PT低于华法林组,PLT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酯组PT%、APTT、TT、DD低于华法林组;INR、FIB、FDP、MPV高于华法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酯组出血性卒中、下肢静脉栓塞、颅外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下肢静脉栓塞、颅外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达比加群酯组缺血性卒中、TIA事件高于华法林组缺血性卒中、TIA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中的抗凝效果优于华法林,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华法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左磊  梁霫月 《中国医药》2014,(7):950-952
目的分析比较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使用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状况。方法收集969例住院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整体的心房颤动2组,分析2组华法林使用率和达标率的差异及应用华法林患者的INR达标水平。结果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1例中使用华法林者93例,占57.8%;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8例中使用华法林者214例,占26.5%。93例使用华法林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0~3.0者21例,占22.6%;214例使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3者38例,占17.8%。2组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华法林的30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达标率INR在2.0~3.0者59例,占19.2%;INR<2.0者230例,占74.9%;INR>3.0者为18例,占5.9%。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率低且使用华法林后INR的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经济用药模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心脏科2003~2008年住院的236例房颤患者病例,用最小成本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使用华法林组和未使用华法林组直接医疗成本分别为2 264.79元和1 515.29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伴卒中低中危风险的患者使用华法林组直接医疗成本为2 671.52元,未使用华法林组为1 398.66元。伴卒中高危风险的患者使用华法林组直接医疗成本为2 182.09元,未使用华法林组为1 625.35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中、低危风险的房颤患者使用非华法林药物预防卒中是经济的,且符合相关指南;高危风险者使用非华法林药物虽然经济,但不符合相关指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华法林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时间为2 a。结果阿司匹林组死亡2例,1例为缺血性卒中,另1例为心力衰竭;华法林组1例为猝死。阿司匹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8例,出血并发症3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3例,出血并发症7例。结论华法林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但出血并发症稍增多,关键是要严密随访INR。  相似文献   

6.
《中国处方药》2012,(2):1-1
卒中是心房颤动(AF)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与男性相比,女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风险更高,其原因未明,一些研究显示华法林使用剂量不足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融治疗获得成功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是栓塞风险低的个体,术后是否需要继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入选低危栓塞风险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07例,射频消融术后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55例)和非华法林组(52例),华法林治疗组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抗凝治疗强度为INR2.0~3.0;非华法林组只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消融术,即刻成功率为100%。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栓塞或出血事件。随访6~18个月,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例(3.6%),非华法林组发生2例(3.7%),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华法林组有3例(5.5%)出血事件,非华法林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射频消融取得成功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可以考虑不应用华法林抗凝,而只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与华法林预防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从PubMed、 Cochrane图书馆、 Elsevier、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关于口服抗凝治疗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获取数据资料后用RevMan 5.3和STATA软件进行荟萃及偏倚统计分析,比较口服抗凝治疗在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了4项大型Ⅲ期RCTs,对其荟萃分析表明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无论使用NOACs还是华法林,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率[NOACs组(2.58%, 197/7 642) vs.华法林组(3.25%, 193/5 929), RR=0.83, 95%CI:0.61~1.13, P=0.24, I2=57%]和大出血发生率[NOACs组(6.4%, 489/7 642) vs.华法林组(7.12%, 422/5 929),RR=0.88, 95%CI:0.78~1.00, P=0.06, I2=0%]无显著差异。在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中,NOACs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NOACs组(3.22%, 813/25 197) vs.华法林组(7.12%, 846/20 956), RR=0.82, 95%CI:0.75~0.90, P <0.000 1, I2=0%],同时大出血事件也显著降低[NOACs组(5.5%, 1 386/25 197) vs.华法林组(6.45%, 1 351/20 956), RR=0.85, 95%CI:0.73~0.99, P=0.03, I~2=77%]。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NOACs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使用NOACs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华法林好。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华法林作为预防血栓形成的一线药物,比阿司匹林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方面更为出色。但研究显示,某些基因的遗传变异可能是造成华法林维持剂量个体间差异。赤峰地区属于蒙古族居民聚集的地区,使用华法林的蒙古民族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数不少。本研究旨在重点探讨赤峰地区蒙古族人维生素K环氧化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治疗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发生出血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具备抗凝治疗且HAS-BLED评分≥3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随即平均分成低强度华法林组、标准强度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各40例,随访18个月,比较三组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低强度华法林组、标准强度华法林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与标准强度华法林组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华法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具有能够达到疗效且安全性高的特点,可作为高出血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方堃  程忻  董强 《中国新药杂志》2012,(11):1214-1219
心房颤动是目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独立的卒中危险因素。这点在老年人和女性人群中尤为明显。本文回顾了关于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文献,并分析了近年来该领域的新进展。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在具有卒中较高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华法林因其与众多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常规血液监测和剂量调整等诸多明显缺点,在临床应用中步履维艰。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具有不劣于华法林的卒中预防效果和显著减少出血事件的作用。然而,昂贵的价格和尚缺乏逆转解救治疗手段等都是新型口服抗凝剂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中国,新型抗凝剂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依然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状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抗凝治疗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方法收集2017年6-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监测患者住院期间INR值。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随访2年,观察患者因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2例,其中144例使用华法林。在CHA2DS2-VASc评分分层中,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组的INR处于1.5~2.5区间的比例高于无服用组(P<0.05)。在140例服用华法林且INR数据完整患者中,63例(45.0%)INR处于1.0~1.5区间,仅29例(20.7%)INR处于2.0~3.0区间;高危卒中风险患者INR在1.5~2.0组发生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再次住院的比例低于INR非1.5~2.0组(P<0.05)。结论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率低,抗凝强度低。对于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来说,正确服用华法林有助于将INR控制在1.5~2.5区间。当高危卒中患者的INR处于1.5~2.0区间时可减少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依据抗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30例。利伐沙班组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华法林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0.0%(3/30),华法林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3%(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3%,低于华法林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华法林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华法林高,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桥接抗凝在心房颤动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对靶血管重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97例需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且术前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术前停用华法林并采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治疗为桥接组,48例围手术期维持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为非桥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39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76例)和对照组(63例).实验组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完成实验占比略低于对照组,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身性栓塞、卒中、大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卒中发生率为7.00%,对照组为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试验组全身性栓塞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试验组大出血发生率为9.00%,对照组为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结论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上,达比加群酯的效果较传统药物华法林显著。  相似文献   

17.
华法林负荷量法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 0 0 3年 1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院的TIA病人 ,适合抗凝治疗者 ,按Roberts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指南用药 ,对照组为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TIA病人 ,并剔除用肝素治疗的病人。结果 :华法林组 10d内无脑卒中发生 ,仅有 4人次再次TIA ,未发现有出血者 ;对照组 10d内脑梗死 6例 ,再次TIA 12人次 ,华法林组于TIA发作后 10d内发生脑梗死及再次TIA较对照组低 (P <0 .0 5 )。结论 :按Roberts华法林负荷量指南抗凝治疗TIA优于非抗凝治疗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李姝雅  杜万良  王拥军 《中国新药杂志》2012,(11):1191-1194,1209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是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疗效肯定但使用不便。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及Ⅹa因子抑制剂干扰凝血过程,抗凝作用肯定,具有剂量固定、无需监测凝血指标的优点,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对此类新型抗凝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及临床评价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情况。方法86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情况不同分为四组;华法林治疗组(49例)、阿司匹林治疗组(48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组(8例)和未抗拴治疗组(11例),对其抗血栓治疗情况进行总体分析。结果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组、华法林治疗组的血栓发成率分别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及未抗栓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与华法林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及未抗栓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抗栓药物虽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佳手段,华法林的抗栓效果相对阿司匹林较好一些,但华法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范围较难控制,对于非瓣膜病引起的心房颤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者有可能成为除华法林之外的新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F)是心源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尤其见于高龄人群。传统的以华法林为代表的抗凝治疗是有充分证据证明且得到各种指南推荐的预防心源性卒中的方法,但其治疗窗狭窄和需要定期检测明显地影响其广泛使用。近年来,以达比加群酯为代表的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及以利伐沙班、艾吡沙班为代表的激活Ⅹ因子抑制剂成为新型抗凝治疗药物,在对重大骨科手术人群中获得比华法林或肝素更为安全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事件的疗效,并在中-高危的AF患者中被证明能预防心源性卒中或重要的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其疗效不劣于或优于华法林或肝素,颅内出血则明显少于华法林。这些新抗凝药物将成为一类全新的预防心源性卒中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