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缩宫素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用缩宫素,对照组用垂体后叶素,采用双盲法观察比较2组止血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对照组总有效率82.1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缩宫素是治疗咯血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诺前列酮(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90例足月妊娠宫颈Bishop评分3~5分,有引产指征,无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证的足月单活胎头位孕妇随机分为两组:普贝生组(n=45)患者在阴道后穹窿放置普贝生;缩宫素组(n=45)患者静脉输注缩宫素。结果用药12 h后,普贝生组宫颈成熟度明显优于缩宫素组,平均临产时间、破膜时间、分娩时间均较缩宫素组明显缩短,引产成功率达77.78%,明显高于缩宫素组的33.33%。结论普贝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和引产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缩宫素肌内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卡前列甲酯栓.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第三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后2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副作用发生.两组血压、脉搏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联合应用卡前列甲酯栓与缩宫素,可显著减少产后2h出血量,缩短第三产程时间,使用方便,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子宫颈扩张球囊与催产素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住院分娩的60例足月妊娠孕妇随机分为球囊组30例和缩宫素组30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变化情况、给药后临产发动时间及分娩方式、分娩时间、产妇及围产儿一般情况。结果球囊组治疗前后宫颈成熟度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球囊组治疗开始至临产时间、临产至分娩时间均短于缩宫素组(P<0.01);球囊组顺产率高于缩宫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宫颈注射缩宫素结合子宫按摩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自然分娩产妇,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6例产妇采取宫颈注射缩宫素进行预防,观察组36例产妇在宫颈注射缩宫素的同时结合子宫按摩进行预防。对比两组产妇的缩宫效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出血量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宫缩总有效率是94.44%(34/36)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为5.56%、产后24小时出血量(210.35±21.63)ml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2.22%、(352.19±26.06)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注射缩宫素结合子宫按摩对预防产后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且降低了产妇产后发生出血的几率、产后出血量,防止产妇死亡的发生,在妇产科临床的可推行性、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缩宫素配合血府逐瘀胶囊防治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药物流产患者随机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孕囊排出后肌内注射缩宫素20 U,连用3 d。治疗组加服血府逐瘀胶囊,当晚6粒,2次/d,连服5 d。观察流产效果及孕囊排出后阴道流血量、阴道出血持续天数及月经恢复情况等。结果治疗组完全流产率为95.71%,对照组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孕囊排出后阴道流血量、阴道流血持续天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月经复潮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配合血府逐瘀胶囊可提高药流效果,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于贵港市中医医院分娩且存在子宫收缩乏力高危因素的孕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在分娩的第三产程,观察组于合谷穴予缩宫素注射5 U;对照组予肌肉注射缩宫素20 U。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水平,以及子宫收缩乏力和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产后2 h、24 h的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24 h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收缩乏力和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0% vs 25.33%,5.33% vs 16.00%;P<0.05)。结论 采用合谷穴注射缩宫素可以有效增强产妇产后宫缩力度,可有效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地诺前列酮栓与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计划分娩效果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足月妊娠计划分娩产妇进行抽样,选取87例产妇随机分成2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A组予以产妇地诺前列酮栓药物治疗,B组予以给予缩宫素注射液药物治疗,分析两组产妇计划分娩效果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53.33%),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到临产时间上低于B组,计划分娩成功率与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B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缩宫素而言,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效果优越,极大提高了分挽成功率,减少了足月妊娠计划分娩产妇的用药时间,剖宫产率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双球囊导管联合人工破膜和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实行计划分娩的90例足月妊娠、具有引产指征、宫颈Bishop评分≤5分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双球囊导管促进宫颈成熟,观察组取出球囊后经人工破膜,并给予缩宫素静滴引产,对照组取出球囊后等待自然临产,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引产效果和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用球囊12 h后的宫颈Bishop评分[(6.9±0.9)分、(6.8±0.7)分]均较用球囊前[(3.3±1.0)分、(3.0±1.1)分]升高(P0.01)。观察组的引产成功率(91.1%)高于对照组(71.1%)(P0.05),总产程时间[(7.5±3.0)h]短于对照组[(15.3±6.5)h](P0.01)。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86.7%)显著高于对照组(40.8%)(P0.05),两组的产后2 h出血量、产时发热、软产道损伤及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球囊导管联合人工破膜和缩宫素能够有效地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产程,促进阴道分娩,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血管内皮细胞中miRNA-21的表达和分泌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胰岛素(0、1、10、50、100和1000nmol/L)干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48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及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及上清液中miRNA-2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0nmol/L胰岛素组相比,10、50、100和1000nmol/L胰岛素组HUVECs中miRNA-21表达均下调(P均<0.05),1000nmol/L胰岛素组细胞中miRNA-21表达最低(P<0.05),但1与0nmol/L胰岛素组HUVECs中miRNA-2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0nmol/L胰岛素组相比,1和10nmol/L胰岛素组HUVECs上清液中miRNA-21表达升高(P<0.05),而50、100和1000nmol/L胰岛素组上清液中miR-NA-21表达降低(P均<0.05),50nmol/L胰岛素组上清液中miRNA-21表达含量最低(P<0.05)。结论不同浓度胰岛素可影响HUVECs中miRNA-21表达,这种变化反映了不同浓度胰岛素对HU-VECs的凋亡和增殖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不同浓度(1、10、100、1000nmol/L)的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及GLP-1激动剂(艾塞那肽)干预MCF-7细胞,分别在干预后的24、48、72h,采用CCK-8法检测MCF-7的增殖情况。结果①利拉鲁肽作用MCF-7 24h后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作用48h后1000nmol组显著低于0、1、10nmol组,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作用72h后10、100、1000nmol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1000nmol与100nmol组在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②艾塞那肽作用MCF-7 24、48h后与对照组相比,在1~100nmol/L间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MCF-7增殖。作用72h后各浓度组的细胞增殖的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1000nmol组在各时间点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③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时间相关性。④相同浓度的艾塞那肽作用48及72h后对MCF-7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利拉鲁肽。结论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及促进术后子宫复旧效果。方法选择孕龄>28周行剖宫产患者360例,分为治疗组180例,用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治疗;对照组180例,单纯用缩宫素治疗。观察两组产妇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段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不同时段子宫收缩情况、子宫复旧情况,较术前血红蛋白下降程度等。结果治疗组各个时段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个时段子宫收缩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其中术中、术后2 h、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3 d、5 d子宫底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48 h与产前血红蛋白下降程度<1 g/L、1-2 g/L、>2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益母草注射液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及促进子宫复旧疗效确切,可作为防治产后出血和子宫复旧的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达沙替尼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完善其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实验分组:达沙替尼组(达沙替尼处理浓度为50 nmol/L)、LY294002组(PI3K抑制剂,处理浓度为20μmol/L)、联合处理组(达沙替尼处理浓度为50 nmol/L、LY294002处理浓度为20μmol/L)及溶媒对照组(DMSO浓度为0.1%)。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Akt和p-Akt蛋白水平。结果达沙替尼(1~400 nmol/L)不仅抑制HUVEC增殖,而且诱导其凋亡、抑制其迁移、阻滞细胞周期G1-S期转化。随浓度的升高与处理时间的延长(50 nmol/L,24 h~96 h)达沙替尼对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明显,同时HUVEC的迁移能力随达沙替尼浓度(50~100 nmol/L)的升高而降低。达沙替尼和PI3K抑制剂LY294002两者单独处理时均具有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两者均明显抑制Akt蛋白磷酸化水平;两者联合处理时虽然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强,但对Akt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与单独处理相比差异不明显。结论达沙替尼可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HUVEC损伤,抑制HUVEC增殖和迁移,改变细胞形态,阻滞HUVEC G1-S期转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卡前列甲酯栓对减少普通足月阴道分娩患者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8月到2017年6月90例普通足月阴道分娩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与治疗组(n=45),对照组患者予以缩宫素肌肉注射,治疗组予以卡前列甲酯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24h后出血量、临床治疗效果、血清中雌二醇、NO与NOS水平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出血量、临床治疗有效率、血清中雌二醇、NO与NOS水平分别为(102.84±11.08)ml、97.78%、(21.85±3.06)nmol/L、(78.26±9.24)nmol/L与(17.34±2.26)nmol/L,对照组的出血量、临床治疗有效率、血清中雌二醇、NO与NOS水平分别为(145.91±17.39)ml、71.11%、(14.73±2.07)nmol/L、(107.81±11.19)nmol/L与(26.31±3.07)nmol/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卡前列甲酯栓对减少普通足月阴道分娩患者产后出血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降低出血量、不良反应发生率、NO与NOS水平,并且能够提升雌二醇水平,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作用于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实验分成:全反式维甲酸和紫杉醇各1、10、100、1000nmol/L组,阴性对照组、无水乙醇组、二甲基亚砜组及全反式维甲酸100nmol/L和紫杉醇1、10、100、1000nmol/L联合应用组,每组设6个孔,通过四噻氮唑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结果:①紫杉醇在1~1000nmol/L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紫杉醇(100nmol/L)对内皮细胞产生G2/M期阻滞。②全反式维甲酸在较低浓度下(1~100nmol/L),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殖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增加,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在较高浓度时(1000nmol/L),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却产生轻度抑制作用,但与阴性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③全反式维甲酸100nmol/L与紫杉醇1nmol/L和10nmol/L分别联合应用,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殖作用,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加,两者合用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逐渐减弱,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紫杉醇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影响细胞周期是其机制之一。②全反式维甲酸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生作用。③紫杉醇和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应用,在合适的浓度下,表现为对S-D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有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雌二醇(E2)影响小鼠结肠腺癌细胞系MCA-38细胞增殖与凋亡及雌激素受体(ER)表达变化的特点与机制。方法将MCA-38细胞分为5个实验组(分别含E2浓度为0.01 nmol/L、0.1 nmol/L、1 nmol/L、10 nmol/L、100 nmol/L的培养液培养)和空白对照组,体外培养24 h。检测各组肿瘤细胞E2处理前后ERα和ERβ表达(Western blot法)、细胞增殖(MTT法)以及caspase-3表达(Western blot法)变化。结果 MCA-38细胞表达ERα、ERβ,后者是其主要ER。不同剂量的E2均影响ERα和ERβ表达,E2上调ERα蛋白表达,0.01 nmol/L、0.1 nmol/L、1 nmol/L浓度范围的E2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使ERα蛋白表达量增加了4.7%、5.5%和5.9%(P〈0.05)。E2则使ERβ表达下降,0.1 nmol/L、1 nmol/L组最明显,分别使ERβ蛋白表达量下降了10.2%和3.9%(P〈0.05);与对照组相比,0.01 nmol/L、0.1 nmol/L、1 nmol/L、10 nmol/L浓度E2使MCA-38细胞数目分别增加了20.47%、25.29%、37.59%和30.95%(P〈0.05);经E2处理,MCA-38细胞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其中以0.1 nmol/L和1 nmol/L组最为明显,分别降低20.2%和32.9%(P〈0.05)。结论 E2对MCA-38细胞的ERα和ERβ表达、细胞增殖及凋亡均产生影响,MCA-38细胞增殖和凋亡分别与ERα和ERβ表达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体外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紫杉醇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解剖、分离其主动脉,仔细分离血管的平滑肌层并剪成小块置于培养瓶中培养.采用倒置像筹显微镜下观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对传4代~6代的细胞进行鉴定.根据加入的干预药物将平滑肌细胞分为无血清M199培养基组(A组)、1 nmol/L紫杉醇组(B组)、10 nmol/L紫杉醇组(C组)及100 nmol/L紫杉醇组(D组)共4组,每组均为5个样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干预组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周期,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检测方法 检测细胞的PCNA阳性百分比.结果 培养约2周后出现大量细胞生长,可见致密的细胞层.倒置像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随着细胞融合度的增加,可以看到平滑肌细胞特有的"峰-谷"生长现象.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呈阳性,总阳性率大于90%.随着紫杉醇用量的增加,细胞的PCNA阳性百分比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对照组(A组)比较,10 nmol/L(C组)和100 nmol/L(D组)两种浓度下的紫杉醇引起的PCNA阳性率明显减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随着紫杉醇用量的增加,细胞S期百分比旱逐渐减少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10 nmol/L(C组)和100 nmol/L(D组)两种浓度下的紫杉醇引起的S期百分比明显减低.结论 紫杉醇能够抑制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人胶质瘤SHG-44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5、10、20、50μmol/L)的MG-132培养SHG-44细胞。MTT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AO/EB及HE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变化。结果MG-132可显著抑制SHG-44细胞生长,24h时其抑制作用尤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5、10、20、50μmol/L浓度组细胞增殖OD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增强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G-132处理SHG-44细胞后,于5μmol/LMG-132作用12h后即可检测到明显的凋亡亚二倍体峰,且存在时效及量效关系;同时24h各剂量MG-132处理组G2/M期细胞表达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期细胞表达百分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在体外可显著诱导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发生凋亡、G2/M期细胞周期阻滞并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表达神经调节蛋白-1(NRG-1)的影响。方法取SD乳鼠心脏组织用含生长因子的培养液诱导培养CMEC,选生长良好的第2代CMEC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单纯培养不干预,AngⅡ组加入AngⅡ100 nmol/L,缬沙坦组加入AngⅡ100 nmol/L及缬沙坦10μmol/L联合干预。培养24 h后分别收集CMEC。RT-PCR法检测NRG-1 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NRG-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ngⅡ组NRG-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均<0.05);缬沙坦组NRG-1 mRNA和NRG-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AngⅡ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ngⅡ可抑制CMEC表达NRG-1基因,而缬沙坦可拮抗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白果内酯抗卡氏肺孢子虫体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白果内酯抗体外培养卡氏肺孢子虫的作用。方法接种卡氏肺孢子虫(Pc)于人肝癌细胞(HepG-2)。4h后加入试验药物和对照试剂。白果内酯浓度分别为:150、100、50、25、12.5μM/L;对照药喷他脒:15μM/L;以后每隔1d取1/10培养液观察,分别作对倍稀释PCR和六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计数Pc包囊。结果卡氏肺包子虫在体外培养细胞上的生长高峰出现于第6d,对倍稀释PCR提示,白果内酯50μMol/L以上浓度对Pc均有抑制作用,白果内酯150μMol/L、100μMol/L对Pc的抑制率分别为91.67%和93.75%,与喷他脒95.83%之间比较,P>0.05,提示以上两浓度的白果内酯对Pc的抑制作用与喷他脒15μMol/L相似;白果内酯50μMol/L与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其作用优于空白对照组,而不及白果内酯100μMol/L组,同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其抗Pc的作用增强;药物对Pc包囊的抑制率白果内酯150μMol/L、100μMol/L分别为58.85%、53.62%,与喷他脒63.01%比较,P>0.05,提示这两个浓度的白果内酯对Pc包囊的抑制作用与喷他脒15μMol/L相似;其余浓度白果内酯与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提示这几种浓度的白果内酯对Pc包囊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白果内酯在体外对Pc有明显抑制作用,白果内酯150μMol/L、100μMol/L对Pc的抑制作用与喷他脒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