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显性梅毒与隐性梅毒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的变化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两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73例梅毒患者,其中54例显性梅毒,19例隐性梅毒,对显性梅毒与隐性梅毒治疗后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接受半年的治疗之后,54例显性梅毒患者中33例患者检查结果呈阴性,21例患者检查结果呈阳性;19例隐性梅毒患者中3例患者检查结果呈阴性,16例患者检查结果呈阳性。显性梅毒与隐性梅毒在治疗前后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梅毒螺旋体抗体微量血凝滴度(GMT)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后,不管是显性梅毒患者,还是隐性梅毒患者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很大,且显性梅毒患者的转阴率较高,主要是因为显性梅毒患者的感染时间、病史较为清楚,医生能够以此为依据进行治疗,有效提高了显性梅毒患者的转阴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早期梅毒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3(IL-13)和γ干扰素(IFN-γ)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就诊的126例梅毒患者作为梅毒组,其中一期梅毒42例,二期梅毒50例,早期潜伏梅毒34例,另选10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L-18、IL-13和IFN-γ水平。结果对照组IL-18、IL-13和IFN-γ水平均低于梅毒组(均P0.05);不同分期梅毒患者IL-18、IL-13和IFN-γ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梅毒患者IL-18、IFN-γ水平高于二期梅毒患者和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均P0.05),二期梅毒患者IL-18、IFN-γ水平高于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均P0.05);一期梅毒患者IL-13水平低于二期梅毒患者和早期潜伏梅毒患者(均P0.05),二期梅毒患者IL-13水平低于早期潜伏梅毒患者(P0.05);不同RPR滴度梅毒患者IL-18、IL-13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L-18、IL-13和IFN-γ均参与机体对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早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液中IL-18、IL-13和IFN-γ水平变化可能与机体细胞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3.
综合医院梅毒患者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调查我院1998~2002年间住院患者中梅毒的存在现状并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住院患者中梅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128例梅毒患者中有后天显性梅毒31例、先天梅毒14例、后天潜伏梅毒82例、先天性潜伏梅毒1例;住院患者中梅毒患病人数逐年增多;后天显性梅毒在20~4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而后天潜伏梅毒在20~5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较其他年龄段多;先天梅毒主要分布于儿科,显性梅毒分布于皮肤科,而潜伏梅毒则分布于外科、妇产科等7个科室. 结论住院患者中梅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潜伏梅毒尤为明显,且其高发年龄段与显性梅毒并不完全相同;潜伏梅毒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因此,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试验是及早发现潜伏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住院患者梅毒普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医院2003年以来住院患者中梅毒的患病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3年1月-2006年5月出院的所有梅毒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现梅毒阳性者740例,占出院患者总数的0.58%,其中先天性梅毒13例,潜伏梅毒371例,显性梅毒356例,梅毒检出率逐年上升,潜伏梅毒患者的构成比例上升,男性患者的检出率为0.7%,高于女性患者的0.49%(OR值=1.47),高龄组患者的检出率高于低龄组,梅毒阳性者覆盖了几乎全部科室和几乎所有的年龄段。结论有必要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普查,以防止梅毒的漏诊,也有利于及早发现潜伏梅毒并治疗,控制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白内障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78例老年白内障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老年白内障合并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2例(2.56%),二期梅毒6例(7.69%),其余70例(89.74%)患者均为隐性梅毒患者.78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79∶1.结论 隐性梅毒病例在老年白内障合并梅毒患者中所占病例很高;对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发现病例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防治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梅毒的筛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2001~2004年问住院患者中梅毒的发病情况,探讨预防医院中梅毒感染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1~2004年间住院患者中筛查出梅毒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955例住院患者中筛查出梅毒患者44例,梅毒患者占筛查人数0.23%,其中显性梅毒5例,潜伏梅毒32例,先天梅毒7例;住院患者中梅毒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显性梅毒和潜伏梅毒在20-40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先天梅毒分布于儿科,显性梅毒主要分布于妇科,潜伏梅毒大部分分布于产科。结论住院患者中梅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主要为潜伏梅毒;因此,对存在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进行常规梅毒筛查,是及早发现潜伏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梅毒患者Wnt信号通路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7年12月早期梅毒住院患者97例作为病例组,其中Ⅰ期梅毒患者53例、Ⅱ期梅毒患者44例,选择医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5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入组研究对象血清Wnt1、β-catenin、DKK1、干扰素-γ(INF-γ)、白介素-18(IL-18)表达情况。结果梅毒Ⅱ期患者血清Wnt1、DKK1表达低于梅毒Ⅰ期患者和对照组,且梅毒Ⅰ期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梅毒Ⅱ期患者血清β-catenin表达高于梅毒Ⅰ期患者和对照组,且梅毒Ⅰ期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梅毒患者血清IFN-γ、IL-8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梅毒Ⅰ期患者血清IFN-γ、IL-8水平升高程度优于梅毒Ⅱ期(P<0.05);梅毒患者血清Wnt1、DKK1与IFN-γ、IL-8呈正相关关系,血清β-catenin与IFN-γ、IL-8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梅毒感染患者Wnt信号通路以及免疫功能出现异常表达,且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与患者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延安市2012年-2015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近4年延安市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报告的梅毒感染患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4年内累计285例梅毒患者,1期梅毒79例,2期梅毒75例,3期梅毒仅12例,胎传梅毒14例,隐性梅毒105例,主要是隐性梅毒,其次是1期和2期梅毒,共占所有梅毒患者的90.88%(259/285);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84例,性别比为1∶1.82,感染率高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以20岁~39岁患者居多。梅毒患者职业以待业人员、打工者及农民为主。结论延安市生殖道梅毒感染趋势稳定,还应加强对梅毒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提高入境人员中梅毒患者检出率的同时,科学地处置入境人员中的梅毒患者。〔方法〕通过对1例入境外籍梅毒患者的检验及处置,分析现行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现行口岸出入境人员梅毒监管工作中存在2方面的问题:(1)对入境人员单一使用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易造成梅毒阳性漏检;(2)对梅毒患者不科学地分期,一律拒绝入境,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结论〕对入境人员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应同时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同时结合入境人员的体征对该梅毒血清学试验做出科学的判断;入境人员中的梅毒患者可根据传染期和非传染期区别处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梅毒患者机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总结其与血清学固定的梅毒患者的相关性。方法:从梅毒患者机体内的各种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的情况来推测血清学固定的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情况。结果:机体内T细胞的异常免疫应答与患者的梅毒血清学固定有一定的关系。结论:通过研究梅毒患者机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体制与其血清学固定的发生机制的相关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梅毒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3年梅毒患者1 049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各期梅毒血清固定情况与发生率.结果 1 049例患者中,61例一期梅毒,93例二期梅毒,895例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的179例(17.06%),两组患者血清固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现象与梅毒分期密切相关,尤以潜伏梅毒发生率最高,临床中应当加强潜伏梅毒的筛查与治疗,最大程度的避免发生梅毒血清固定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147例梅毒合并丙型肝炎(丙肝)患者病原学检测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52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丙肝将其分为单纯梅毒组(n=605)和梅毒合并丙肝组(n=147),并对其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患者病原体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组均以男性患者为主,年龄以18~40岁居多,职业中以农民、工人占比较高。2组梅毒病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合并丙肝组病情更严重(P<0.05);梅毒合并丙肝组输血传播途径比例(63.95%)高于单纯梅毒组(31.74%),性传播途径比例(21.77%)低于单纯梅毒组(30.41%)(P均<0.05)。752例梅毒患者中,合并丙肝患者共147例,占20.08%,且梅毒合并丙肝患者占梅毒患者比例呈逐年升高趋势(P<0.05)。此外,147例梅毒合并丙肝患者中,39例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占26.53%。结论 梅毒合并丙肝患者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且病情较单纯梅毒患者更为严重,临床工作中应针对高危人群做好疾病预防与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梅毒是性病的一种。解放前在我国很常见。刚一解放,我国即废除了娼妓制度,并给所有梅毒患者进行了彻底治疗。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后,梅毒患者已基本绝迹。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梅毒也随之卷土重来。目前临床上已经可以见到早期和神经系统梅毒的患者。 在来皮肤科就诊的患者中,有些人确实是患有梅毒,需要有效的治疗;还有一些人,他们并未感染上梅毒,却自认为是梅毒患者,为此惶惶不可终日,寝食不安。这一切缘于他们对梅毒的了解不够。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梅毒螺旋体的长度为6~14μm,其直径为0.09~0.1μm,有8~12个紧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治与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各期妊娠合并梅毒患者35例,对这些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深入观察,切实作好妊娠梅毒患者临床护理治疗工作。结果 35例妊娠梅毒患者无1例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等并发症。结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诊治和整体护理是保证妊娠梅毒患者母婴安全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有效遏制妊娠梅毒,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提高人口生育质量.[方法]通过宣传教育、对全部孕产妇免费筛检(政府支持)、严格产前筛查、及早确诊妊娠梅毒.[结果]对确诊的妊娠梅毒患者或终止妊娠后的梅毒患者进行规范治疗、严密随访,治愈患者及其伴侣,阻断或降低梅毒母婴传播及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结论]通过对妊娠梅毒的积极防治与规范管理,能成功阻断或降低孕产妇梅毒可能造成的母婴传播,使先天梅毒发生率大幅度降低,提高人口生育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黄井堂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26-26,28
目的 研究各期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方法 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梅毒患者血清中CRP浓度.结果 Ⅱ期梅毒患者CRP水平分别高于I期及Ⅲ期患者,有显著差异(P值< 0.01);Ⅰ期CRP水平与Ⅲ期梅毒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值> 0.05).RPR滴度>1:16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滴度低的患者,治疗后,RPR滴度>1`:16梅毒患者CRP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各期梅毒患者体内CRP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血清CRP水平可以作为各期梅毒感染程度标志物,并为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已婚妊娠梅毒患者配偶的梅毒感染情况,并从妊娠梅毒患者及配偶自身角度分析影响配偶感染梅毒的因素。方法 对2008-2011年间在深圳市确诊感染梅毒的已婚孕产妇进行调查和配偶追踪,并对就诊的配偶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eponema pallidum purtide assay,TPPA)检测,通过问卷收集已婚妊娠梅毒患者及其配偶的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配偶感染梅毒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已婚妊娠梅毒患者及其配偶2 261对。接受调查的配偶中,528例TRUST和TPPA均阳性(23.35%),129例仅TPPA阳性(5.71%),配偶的梅毒感染率为29.06%(657/2 261)。妊娠梅毒患者血清滴度≥1:8、疾病诊断为早期梅毒和足量治疗后者其配偶感染梅毒的风险较高(均有P<0.05)。配偶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下、自身存在多性伴行为者其感染梅毒的风险较高(均有P<0.05)。结论 已婚妊娠梅毒患者的配偶具有较高的梅毒感染率,妊娠梅毒患者的梅毒血清滴度水平、疾病诊断情况以及配偶的多性伴行为等是影响配偶感染梅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妊娠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近3年129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12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0)例,监测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状况,新生儿血清及脐带血梅毒常规检查的阳性情况.结果 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早产率及死产、死胎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孕期应常规开展梅毒血清学的筛查工作,早期发现,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叶云  李莲  田彩霞  胡玥玥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90-4591
目的:了解十堰地区不孕不育夫妇隐性梅毒感染情况,为不孕不育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无梅毒临床表现的7 136例不孕症患者,分别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实验(TPPA)进行梅毒螺旋体初筛及确证检测。结果:7 136例不孕症患者中,梅毒检出率为7.14‰,其中单纯TPPA阳性者44例,TPPA与TRUST均阳性者7例,且梅毒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51例隐性梅毒不孕患者中,女性15例,检出率4.03‰,男性36例,检出率10.52‰,男性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1)。原发不孕患者和继发不孕患者隐性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堰地区不孕症患者隐性梅毒感染率逐年增高,必须有效地控制梅毒流行蔓延,以减少不孕不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87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87例HIV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梅毒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 absorption test, FTA-ABS)等资料。结果 87例神经梅毒患者中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54例(62.1%),其中眼部受损者最多见;无症状患者33例(37.9%)。 87例患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异常率为82.8%,脑脊液蛋白异常率为44.8%,脑脊液RPR的异常率为44.8%,脑脊液TPPA阳性率为80.5%,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87.4%、IgM抗体阳性率为3.4%。有症状患者与无症状患者脑脊液RPR、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症状患者脑脊液FTA-ABS IgG抗体阳性率为94.4%,IgM抗体阳性率为3.7%。结论 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中眼部受损者多见,临床医生对有眼部损害的梅毒患者须警惕神经梅毒的可能。神经梅毒患者中脑脊液RPR检测阳性率较低,脑脊液RPR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作用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FTA-ABS抗体阴性不能排除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