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观察组)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压迫血管情况、减压程度、压迫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相比,典型三叉神经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能原因为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短,主要为动脉压迫且为单支分布,术中减压充分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包括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42例(观察组)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压迫血管情况、减压程度、压迫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疼痛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相比,典型三叉神经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可能原因为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短,主要为动脉压迫且为单支分布,术中减压充分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不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4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2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9.8岁,平均病程为3.2年.疼痛累及三叉神经单一分支18例,疼痛累及三叉神经二个或三个分支26例.术中见动脉压迫37例,动脉及静脉混合压迫7例;42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对照组中平均发病年龄为56.3岁,平均病程为8.6年,疼痛均累及三叉神经二个或三个分支.术中见动脉压迫22例,动脉及静脉混合压迫20例;15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1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6例患者无效.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效果明显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可能和典型三叉神经患者发病年龄晚、病程短、压迫多为动脉、疼痛多为单支分布且术中可充分减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部位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37例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42~73岁,平均为56.2岁,均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结果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压部位不同手术预后不同,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脑干处(REZ)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患者。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见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脑干处,预示微血管减压术后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8月-2013年4月收治的87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1%, B组为23.3%, A组患者满意度为95.5%,高于B组(67.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20例)及研究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显微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的9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10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其中50例采用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为对照组,54例采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记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71±0.50)h、住院天数(7.1±2.1)d,对照组(3.68±0.42)h、(10.2±2.4)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有效率(94.4%)与对照组(8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并发症率观察组(9.3%)与对照组(24.0%)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但改良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风险,综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录的总计7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对象纳入本次研究,41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29例采用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相比采用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患者更优(并发症发生率4.88%:20.69%,总有效率97.56%:8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保护的可行性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40例为A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天幕下探查。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40例为B组,手术开始按照于炎冰等采用的手术探查方向,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比较2组手术中岩神经保护情况。结果 A组有效率92.5%(37例);术后并发复视1例,随访期间好转。 B组有效率95.0%(38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2例,随访期间好转。结论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时,手术开始即选用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并结合神经内镜辅助进行观察,多数情况下不需处理岩静脉即可获得对三叉神经根区的良好显露,避免了岩静脉属支切断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护理要点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制定完善的护理流程并强化术后并发症护理,观察分析并发症护理效果,总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86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头晕68例,头痛32例,恶心、呕吐42例,高热6例,不同程度患侧面瘫25例,面部麻木18例,听力下降15例,肺部感染患者5例,皮下积液4例,唇周疱疹3例,脑脊液漏2例,后颅窝硬膜下血肿1例。经过对症治疗与护理,疗效显著。结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机制进行系统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9个月,总有效率为97.2%,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住院的3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口角疱疹,分析发病原因,并予局部用药及静脉抗病毒用药,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病程1周后疱疹萎缩、消退。无无效病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口角疱疹,与术中骚扰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节细胞内的疱疹病毒有关,经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预防此并发症,主要减少术中对三叉神经的骚扰及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7例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照组51例接受卡马西平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日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日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及疼痛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使用安全、疗程短、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和副作用,提出改良方案,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8月~2011年4月收治住院的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4例,对手术技术及血管的处理方法进行改良,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8.6%,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发现复发率1.4%。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从根本上解除了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术后完全保留了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功能,是目前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托吡酯与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科2007年4月~2009年6月接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应用托吡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5.8%,治疗组有效率为9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本研究所选观察对象为本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并发症3例(7.5%),实验组发生并发症7例(17.5%),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时,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卡马西平联用多虑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和探讨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1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使用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对照组使用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变状况。结果治疗组有效40例,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有效35例,总有效率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少。结论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并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术式(缓慢减压)以及标准外伤大骨瓣传统术式(骤然减压)用于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SCCI )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重型颅脑损伤( SCCI )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标准外伤大骨瓣传统术式)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术式进行手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 d、3 d、5 d、15 d颅内压分别为(272.3±19.1)mmHg、(285.4±18.2)mmHg、(218.2±18.3)mmHg、(168.4±17.3) mmHg;(302.1±23.1) mmHg、(310.3±19.2) mmHg、(221.1±19.2) mmHg、(148.2±16.4)mmHg,较术前均明显改变,且随时间逐渐降低,对照组颅内压降低较观察组更加明显;观察组癫痫、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2.0%、6.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36.0%、26.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85、13.56、14.96,均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中残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重残以及植物状态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χ2=4.88、3.93、4.33、7.44,均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改良术式能有效减少老年重症患者术后颅内压波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情况较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B组只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所得结果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用爿。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只给予卡马西平与给予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两组相比,联合用药总有效率为95.0%,而单用卡马西平的总有效率为87.5%,联合用药比单用卡马西平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多虑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比单用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率高,而且不易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