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11-315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箓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2.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8):439-444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篆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3.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7):375-379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甘肃中医学院丛春雨先生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马继兴教授主编《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皆收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文章对《辅行诀》的作者、发现、抄本寻踪、存佚及校注和论文方面进行了研究,详述马继兴等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鉴定意见,指出《辅行诀》对《伤寒论》文献史考证的重要启示。从王圆箓藏匿经卷待机而售,引出藏经洞的由来和被发现过程以及其中文物被斯坦因、伯希和等骗购劫掠过程。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与《辅行诀》《汤液经》《内经》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灵贤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67-69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与《辅行诀》《汤液经》《内经》关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灵贤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1,(3):67-69
首先从《甲乙经》序、《汉书·艺文志》著录以及仲景自序、《古本康平伤寒论》等史料推求《伤寒论》渊源;其次旁引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文字与方药,证明其与仲景书有亲缘关系,皆源于古《伊尹汤液经》;又通过分析《伤寒》与《内经》的内容,结合伤寒原序,认为“仲景写成《伤寒论》不过数年之功”,没有“成熟的方书”作为参照是不可能的,说明《伤寒》的确源于《汤液经》等古经方,而并非依据《内经》理论自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的渊源关系及二者"方同名异"之特点.方法:通过<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方及服药方法来论证.结果:<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同出一源--<汤液经法>.结论:发现<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存在"方同名异"这一特点,并从仲景"避道家之称"、汉时医家方剂命名法等方面解玄"方同名异"之谜. 相似文献
8.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用药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出自敦煌遗本,后经张大昌先生献给中医研究院,对研究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演变传承,及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汤液经法五行图、二十五味药表的对照、比较、分析,重点以肝脏补泻方为例,初步阐释了《辅行诀》中五脏补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与《汤液经法》药物剂量溯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比<伤寒论>12方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汤液经法>方剂的组成、药物剂量、主治、煎服法等,初步探讨<伤寒论>药物剂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伤寒论>继承了<汤液经法>的药物剂量,二书成书年代虽不同,但两个年代的医用度量衡制度基本一致,均为秦汉之制. 相似文献
10.
《汤液经法图》载于敦煌藏经洞遗卷《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是根据五行配属五脏的“体味”“用味”“化味”而遣药组方,其作者陶弘景对此图的评价甚高。通过分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肺脏病诸方,深入研究《汤液经法图》并诠释蕴含其中的药味组方法则,简析药味组方法则的特色,对于正确理解和阐释经方组方之原义及配伍规律,从而指导临证组方,提高临床能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338条原文涵义、乌梅丸制方原理及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蛔虫内伏或寒邪内侵,下(肠)寒上(胃)热(下寒为本),正气虚损为乌梅丸证主要病因病机;除热止烦,祛寒温阳,补虚缓图,或驱蛔或止利为乌梅丸主要组方思想;"脉微而厥"、"时烦",以及"吐蛔"或"久利"为乌梅丸临床使用指征。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争议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厥阴病提纲证之疑,乌梅丸主方之惑以及厥利呕哕诸条文之所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3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寒热进退的病机贯穿厥阴病篇,厥阴病篇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六经病的转归,同时也在仲景诸寒热并用方剂的研究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205-207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胃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5):31-33
探讨《伤寒论》中胃气的涵义,分析胃气和的生理状态、胃气不和的病理状态,并提出保护胃气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义相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61-63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喜奎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1):42-45,65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在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但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
在阴阳学说与张仲景医学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基础上,对阴阳在《伤寒论》中运用作了概括分析,阐述阴阳在《伤寒论》中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