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对胃溃疡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溃疡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临床常见病,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证候范畴。辨证论治,可分为以下五型。1分型论治1.1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攻撑胁肋,痛无定处,每与情志因素有关,苔白微腻,脉弦细。肝郁气滞,肝胃不和。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1.2血瘀阻络型胃脘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或见呕血黑便,舌质多见瘀斑点,苔薄黄,脉细涩。气滞血瘀,胃络受损。活血通络,理气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治之。1.3肝胃郁热型胃脘灼痛,痛势较急,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常伴发热,面色发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相似文献   

2.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 ,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积壳、芍药、甘草组成。原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等症 ,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笔者在临床采用“异病同治”之法 ,收到满意疗效 ,现举案例如下。1   心悸头痛 患者 ,男 ,4 5岁。 1 998年 6月 1 3日初诊。自述情绪抑郁时心悸发作 ,前日因与家人争吵而苦闷一夜。次日晨起、胸闷不舒、心悸头痛 ,胃脘不适欲吐。头以额疼为主并牵连双眼疼痛 ,胸闷肋痛 ,时有叹息 ,舌苔白腻 ,脉弦而结代 ,诊为肝郁气滞引起的心悸头痛。治宜疏肝行气解郁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 1…  相似文献   

3.
案例1 .1 肝郁气滞 ,治当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张某 ,男 ,35岁 ,工人。宿患肝炎经治已愈 ,日下胃脘时觉胀闷且痛 ,尤以食后为甚 ,嗳气则舒 ,少有泛酸 ,脉细弦 ,苔薄。证属肝胃失和 ,治当理气为先兼以和胃 ,方以四逆散加味 :柴胡 6g ,白芍 9g ,枳壳 9g ,香橼皮 6g ,炒白术 1 0g ,川楝子 9g ,炙鸡内金 6g,生谷芽 1 0g ,粉甘草 3g。 4剂药后 ,诸症大减 ,惟溲黄加山栀子 9g ,再进 4剂症皆除。1 .2 肝胃郁热 ,治当疏肝泄热 ,和胃止痛刘某 ,男 ,31岁 ,工人。胃痛反复发作多年 ,加重半月 ,胃中灼热 ,嘈杂 ,疼痛阵剧 ,呕呃泛酸 ,不思纳…  相似文献   

4.
潘星宇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3):141-141
中医对胃病称“胃脘痛”包括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这些病的特点临床上共有胃脘部疼痛,所以统称为“胃病”。因胃与肝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所以在治疗上又有疏肝理气、暖肝散寒、柔肝补脾、清泄郁热、活血理气之不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疼连两胁,暖气频作,善叹息,精神抑郁,食纳减少,大便不畅,舌边红苔白,脉弦。本病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成。常用方药:四逆散加味,若腹胀气滞甚者加佛手、木香;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嗳气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口多涎沫加吴茱萸;口苦苔黄加黄连、黄芩;脘痛甚者加郁金、香附;食少纳呆加麦芽、内金。例1:患者,男,43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现综合文献介绍如下: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研究一、肝胃不和型:胃脘胀痛或痛连于胁,嗳气频繁,泛酸嘈杂,心烦易怒,善叹息。舌苔薄白,脉弦或沉弦。中医认为肝脾两脏有相互制约关系,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的疏泄太过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肝旺脾虚或肝胃不和之证,故本病常有嗳气,泛酸嘈杂等。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刺激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一个常见原因,它不  相似文献   

6.
常见胃病有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等。我们在中医“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思想指导下,本着“执简驭繁”的原则,探索其辨证施治规律,将其区分为三个主证与六个兼证,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简介于下。 一、主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肝胃不和:症见胃脘胀痛,攻撑不定,连及胁肋,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抑郁,恼怒则复发或加剧。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炙柴胡6克,炒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老苏梗10克,佛手片10克,新会皮6克,杭白芍15克,炙鸡内金6克,生甘草4克。痛著加延胡索10克;嗳气泛恶加姜半夏10克,刀豆壳6克。 2、脾胃气虚:症见胃痛绵绵,空腹痛著,得  相似文献   

7.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从症状分析,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肝胃气痛”、“心胃气痛”、“泛酸”、“嘈杂”等病的范畴。众所周知,脾、胃、肝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一旦发病,相互影响。故本病病位虽主要在胃,必累及肝,脾。其病因大体可归纳为“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两方面。忧思恼怒,久郁不解,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致胃脘胀痛。此外牵涉到肝。若迁延不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慢性胃炎78例高学昌,赵海东(苍山县中医医院)关键词慢性胃炎;辨证施治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以胃院痛、胀为主症.多伴有食欲不振、纳差、暧气、泛酸、恶心、呕吐。本病属中医“胃院痛”、“痞满”、“嘈杂”范畴。我院对1988~199...  相似文献   

9.
傅有执老师临证将胃脘痛分为3型:肝气犯胃、脾失和降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胃痛型,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瘀血阻络、胃痛型,治宜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方用加味复方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  相似文献   

10.
吾师单兆伟教授 ,从医三十余载 ,颇多建树 ,吾得幸侍诊其侧 ,受益良多 ,现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食管炎验案 1则报道如下。管某 ,女 ,5 6岁。因胃脘胀痛半年 ,于 1998年 11月 2 6日就诊 ,患者半年来自觉胃脘胀痛 ,痛连两胁 ,嗳气频作 ,并时有泛酸 ,口干口苦 ,咽部不适 ,性情急躁 ,心烦易怒 ,二便调畅 ,舌质红 ,苔薄黄腻 ,脉细。根据舌脉症表现 ,辨证为肝胃不和 ,兼有脾虚湿热之证 ,治当疏肝和胃 ,兼以健脾清化。拟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 5g ,白术 10g ,白芍 2 0g ,法半夏 6g,陈皮 5g ,黄芩 10g,仙鹤草 15g,合欢皮 10g ,百合 30g,…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是中医常见的脾胃病之一。本病病位在胃,病机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上以脾胃虚寒和肝胃不和两型最为多见,分别用赵健雄教授多年的经验方健脾温胃汤和疏肝和胃汤进行辨证论治,取  相似文献   

12.
血瘀胃痛是胃脘痛常见证型之一·其病机为瘀血阻络,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法则。由于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各异·导致血瘀的因素不同.故在治疗上须根据患者的体质、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就临床谈点个人体会。l气滞血瘀胃痛本型多由于清志所伤,肝气都结·气滞血瘀胃络所致。临床症见:胃院胀痛.或攻撑镇痛,情志变化则痛势加重;伴见暧气频繁.饮食减少,舌边有瘀点.脉弦涩。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会失笑散加减。案例:王某.男,19岁.1”2年5月3日初诊。三天前.因与同学发生口角而致…  相似文献   

13.
1、肝气犯胃型王××,男,40岁,工人。素有胃脘痛已两年,近一个月来病情加重,经西医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故于1983年5月2日来我科诊治。症状:胃脘胀痛,痛引两肋,每因恼怒则胃脘痛加重,嗳气频繁,泛酸,大便正常,脉弦,舌苔薄白。诊断为肝气犯胃,治以疏肝理气,佐以活血止痛。处方:生蒲黄、五灵脂,柴胡、白芍、川栋子、香附、陈皮各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个,每日煎服一剂。服3剂后,胃脘痛等症状大减.但仍泛酸,故  相似文献   

14.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由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包括西医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聂惠民教授善用经方,对于胃痛属寒热错杂者,采用寒温并调法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化裁治疗;对于少阳不和、木郁乘土者,采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于痰热互结者采用清热化痰法,用小陷胸汤加减治之;对于脾胃阳虚、水气不化者,采用温阳健脾法,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之.现列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胆囊炎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右胁疼痛。对其治疗,在临床中,将此分为肝胆郁滞、胆腑闭阻、寒凝肝胆、肝胆阴虚、胆腑湿热、肝胆气虚、瘀阻胆络等证型。相应使用疏肝利胆、利胆通腑、辛温散寒、养阴柔肝、清利湿热、补气缓急、活血化瘀等方法,常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对一些日久顽固不愈者,需在此基础上辨证用药。1 肝胆郁滞  疏肝利胆合用威灵仙辛散止痛。症见右胁疼痛阵作,痛而且胀,并向右侧肩背放射,遇神情不乐时明显,或伴胸闷善太息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木香、郁金、延胡索,以疏肝利胆止痛;加用威灵仙30g ,以辛…  相似文献   

16.
胄脘痛是中医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可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出血”等病。祖国1995年至2002年我科共收治胃脘痛病人200多例,无男女性别差异,年龄以25~40岁居多。我科按照中医理论实施护理,均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打呃胸闷、喜叹息、面色微黄、纳差、腹泻、乏力、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弱。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拒按、牵扯两胁、面色青黄、嗳气频作、恶心泛酸、脘腹胀满、心烦易怒、眠差、小便黄少、大便黄软、舌淡苔白腻、脉弦数有力。脾肾阳虚型:胃脘隐痛、面…  相似文献   

17.
胃痛又称胃脘痛。其发病原理主要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络脉绌急,不通则痛。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其致病原因、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护。现略述如下。一、寒邪犯胃型症见胃脘疼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口不渴,喜热饮,苔白,脉弦紧。  相似文献   

18.
从肝论治胃脘痛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的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胃溃汤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急、慢性胃炎 ,胃窦炎 ,胃癌 ,胃神经官能症等病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在胃脘痛的辨治中 ,发现除寒热虚实外 ,常伴有肝的症状 ,应用从肝论治或肝脾同治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观察中医门诊病人 1 0 0例 ,其中女性 6 8例 ,男性 3 2例 ,病程最长者1 5年 ,最短者 1个月。1 .2 基本分型1 0 0例病人中 ,属肝郁气滞型 3 5例 ,症状 :胃脘胀满 ,攻撑作痛 ,痛连两胁 ,胸闷嗳气 ,善太息 ,每因烦恼郁怒而痛作 ,苔多薄白 ,脉弦。肝…  相似文献   

19.
胆胀是一个常见的病证,其形成虽有不同的病因病机,但总的病因病机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临床辨证大多属里证、热证,但总不外科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实证不离过食油腻之物,与外感湿热毒邪、情志不畅有关,治宜清胆利湿,行气泄结为主,方用大柴胡汤加减;虚证则因久痛入络,损其肝阴,脾气不运,气滞血瘀,治宜滋阴清热,疏肝止痛为法,方用一贯煎为主加减,而“不通”二字又是本病病机中的关键,故虚、实二证,通下之药在所必用,以经常保持二便通利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十针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证属肝胃不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法,将40例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单纯服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新十针针刺治疗;4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SDSVD)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十针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对肝胃不和证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