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AMM)超声所测量和计算的参数(速度、加速度、相对力)评价高血压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运动功能。方法正常组30例,高血压组30例。采集两组左心室短轴乳头肌平面6个节段(前壁、前间隔、后间隔、后壁、侧壁、下壁)的解剖M型曲线,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后处理工作站,分别测量3个时相(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峰值速度、加速度、相对力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组收缩期左心室短轴乳头肌平面6个节段的速度和加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舒张早期高血压组均低于正常组(P〈0.05),舒张晚期两组速度无明显差异,而加速度高血压组均低于正常组(P〈0.05);6个节段的相对力,在舒张早期前问隔、后间隔、下壁、后壁节段高血压组低于正常组,其他节段和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所测量和计算的参数能够反映高血压舒张功能的异常,并有其自身变化特点,这些新的技术参数为短轴方向心肌局部运动功能的全面定量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左心室径向应变率在评价伴室壁增厚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局部心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正常人及20例伴室壁增厚的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扫查左心室短轴乳头肌平面,获取前间隔、后壁、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6个室壁节段的解剖M型曲线,将上述M型曲线输入改进的解剖M型后处理系统,提取各室壁内膜、外膜的峰值运动速度,计算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率及舒张早期峰值径向应变率,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伴室壁增厚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各室壁舒张期峰值径向应变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虽然收缩期各节段峰值径向应变率均小于对照组,但6个节段的平均值以及后壁、后间隔、侧壁收缩期峰值应变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率,有助于对肾功能不全伴左心室壁增厚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速度梯度,以了解该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功能的可行性。方法正常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存储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心肌运动图像。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分析系统,提取各水平前间隔、后间隔、前壁、侧壁、后壁、下壁等节段室壁的M型运动曲线,测量心肌内外膜峰值运动速度及对应的室壁厚度,获得各室壁节段心肌速度梯度。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短轴心肌速度梯度均较正常组低,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二尖瓣水平,前间隔、后间隔、前壁、后壁及下壁在2组间有差异(P<0.05)。在乳头肌水平,前间隔、后间隔和前壁均有差异(P<0.05)。舒张期较收缩期更早出现异常。结论全方向M型超声可以评价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AMM)检测伴室壁增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室径向应变率(SR).方法 正常组31例,伴室壁增厚的原发性高血压组20例,在左室短轴乳头肌平面,获取前间隔、后壁、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6个室壁节段的解剖M型曲线.将上述M型曲线输入改进的解剖M型后处理系统,提取各室壁内、外膜的峰值运动速度.径向应变率(SR)=(内膜速度-外膜速度)/室壁厚度.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各节段峰值径向SR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改进的AMM径向SR检测不受取样角度的影响,可作为无创评价左室短轴局部心功能的新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检测正常人左室径向应变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AMM)径向应变率(SR)检测,评价正常人左室短轴局部心功能。方法获取31例健康志愿者左室短轴乳头肌平面6个室壁节段的解剖M型曲线,将曲线图像输入改进的解剖M型后处理系统,该系统可提取各室壁内、外膜的峰值运动速度。径向应变率=(内膜速度-外膜速度)/室壁厚度。结果正常人左室乳头肌平面各室壁节段舒张早期峰值径向应变率略高于收缩期,其中在下、后壁的差异显著(P〈0.05);下壁、后壁、侧壁的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径向高于间隔侧及前壁。结论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径向应变率检测可用于评价左室短轴各节段的局部心功能;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径向应变率不是均匀一致的,可能与心肌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置换术前、术后房间隔运动速度变化,评估左心房功能.方法 选择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49例,年龄34~69岁,平均(54.27±9.30)岁,其中男23例,女26例.分别于手术中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收缩期和舒张期房间隔运动峰值速度.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容积变化率、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间隔运动峰值速度、左心房容积变化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P<0.05).术前、术后房间隔运动峰值速度与左心房容积变化率存在相关性(r =0.389、0.354,P<0.05).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房间隔运动峰值速度能够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前、术后左心房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7.
全方向M型超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运动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DCM心衰患者与27例健康志愿者,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检测左心室短轴基底段及中间段水平各节段室壁达收缩期最大位移时间,计算各短轴水平经心率校正的室壁达收缩期最大位移时间(Tc)的最大差值(Tc-dif)及标准差(Tc-SD)、间隔-左心室后壁延迟时间(SPWMD)、间隔-左心室前壁延迟时间(SAWMD)、间隔-左心室侧壁延迟时间(SLWMD)、间隔-左心室下壁延迟时间(SIWMD)、前壁-下壁延迟时间(AIWMD).结果 在二尖瓣水平,DCM组的Tc-dif、Tc-SD、SLWMD、SPWMD、SIWMD均大于对照组(P<0.05),在乳头肌水平DCM组的Tc-dif、Tc-SD、SAWMD、SPWMD、SIWMD、AIWMD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能够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径向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局部心肌运动速度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40例正常人和2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患者,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对胸骨旁左室短轴切面三个水平的前间隔和后壁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的峰值速度(即S峰、E峰、A峰)分别进行采集和测量。并在组织多普勒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模式(QTVI)下,分别检测相应的峰值速度,比较两种技术在测量相同部位和时相峰值速度的差异及相关性。同时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技术对短轴同一平面(乳头肌水平)各个节段局部心肌的三个时相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再由两个检测者应用此技术在双盲条件下,对乳头肌水平部分峰值速度进行重复性检验。结果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测值与组织多普勒测值较接近,但前者多数略高于后者。一致性检验显示,在正常组和DCM心衰组有部分数据两种技术的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技术检测结果相关性好。应用改进的解剖M型技术对同一平面各个节段局部心肌运动速度进行比较,仅在小部分峰值速度略有差异。两个检测者的重复性检验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在评价心肌局部运动方面是一种可行的、有待开发完善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IAMM)测量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正常人26例(正常组),Ⅱ型糖尿病患者27例(糖尿病组),分别利用IAMM与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测量上述研究对象左心室短轴乳头肌平面6个节段的径向应变率,并且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短轴心功能。结果 IAMM与STI测量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率时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左心室短轴乳头肌平面多数节段的舒张期径向应变率糖尿病组(1.61±0.73、1.62±0.75、1.68±0.80、1.69±0.83、1.81±0.75)均低于正常组(2.07±0.83、2.05±0.60、2.20±0.61、2.36±0.77、2.55±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可以用于评价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率,糖尿病左心室短轴心功能的早期改变以舒张功能减退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AME)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MI) 模型左心室结构、局部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经冠状动脉丝线堵塞法制作小型猪AMI动物模型.于术前、术后1 d检测并计算左心室16节段室壁收缩末期厚度(Ts)、舒张末期厚度(Td)、室壁收缩期增厚率(△T%)及运动幅度(Am),左心室收缩与舒张末期内径(L...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OME)评价冠心病(CAD)及扩张型心肌病(DCM)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短轴的局部收缩功能.方法 以DCM组30例、CAD组30例患者及对照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CAD组分为CAD缺血节段亚组及CAD非缺血节段亚组,采集各组左心室短轴16个节段的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曲线,分别测量收缩期内膜峰值运动速度(V)、加速度(A)、收缩期运动峰值相对力(F’)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16个节段相应室壁比较,DCM组的V、A、F’均明显减低(P均<0.05);CAD缺血节段亚组分别与CAD非缺血节段亚组及对照组的16个节段相应室壁比较,V除在基底段的侧壁、下壁、后间隔,乳头肌段的下壁、后间隔,心尖段的后间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他室壁节段均降低(P均<0.05),A、F'■在16个节段室壁均减低(P均<0.05).结论 A、F'对评价局部收缩功能异常较V更加敏感,OME可作为评价DCM和CAD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局部收缩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VB)患者左心室短轴局部心肌功能。方法 PVB组为RVOT起源PVB患者30例,对照组为30名健康志愿者。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系统测量两组窦性心律及PVB时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6个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Ts)及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Td),评价PVB对局部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PVB组正常窦性搏动时与对照组比较,在下壁、后壁节段,PVB组的Td大于对照组(P<0.01),其他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正常窦性搏动与PVB时比较,PVB时的Ts、Td均大于正常窦性搏动时(P<0.01)。结论 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所测量的达峰时间能够反映RVOT起源PVB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早期检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心室局部和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46例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组)和33例可疑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全容积三维动态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质量(LVEDMass)、左心室收缩末期质量(LVESMas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整体长轴应变(GPSL),获得左心室17个心肌节段的节段性面积应变值(AS)及整体面积应变均值(GAS);比较两组间及缺血和非缺血心肌节段上述指标差异,对GAS和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剔除图像不清晰病例,最终冠状动脉狭窄组41例,对照组30例.冠状动脉狭窄组GPSL和GAS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冠状动脉狭窄组缺血心肌节段AS较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均明显减低(P均<0.01),冠状动脉狭窄组非缺血心肌节段和对照组心肌节段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S与LVEF呈负相关(r=-0.720,P<0.01).结论 3D-STI可通过测量不同心肌节段面积应变早期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及二维应变(2DS)检测冠心病患者心肌运动速度和应变率(SR)的变化,探讨其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局部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5例,正常对照组30名,应用QTVI及2DS分别获得左心室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的动态图像,通过测量前壁和下壁心内膜下心肌收缩期运动速度(Vendo)和心外膜下心肌收缩期运动速度(Vepi),计算相应心肌的应变率(TVI-SR),并用2DS测量局部心肌的应变率(2DS-SR).结果 三组左心室下壁的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速度和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前壁的Vendo、TVI-SR、2DS-SR明显下降;与心绞痛组比较,心肌梗死组前壁上述指标也均明显下降,且较室壁运动幅度和室壁增厚率下降明显.结论 QTVI和2DS可以敏感地评价心肌缺血时心脏局部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5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有侧支循环组(CCC组)和无侧支循环组(N-CCC组)。再根据冠状动脉闭塞情况及室壁运动评分将患者左心室18节段心肌分为正常心肌组、缺血心肌组和梗死心肌组。患者分别在PCI术后72 h及1个月接受超声检查,检测并比较左心室心肌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纵向应变(LS)和应变率(LSR)。结果 与术后72 h比较,1个月时CCC组和N-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的LS均增大(P<0.01)。术后72 h,CCC组缺血心肌LSR-s大于N-CCC组(P<0.05)。术后1个月,CCC组缺血及梗死心肌LS均大于N-CCC组(P<0.05),且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N-CCC组(P<0.05)。结论 CCC可显著改善AMI患者PCI术后72 h缺血心肌和术后1个月缺血、梗死心肌的收缩功能及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6.
心肌速度分布图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心肌速度分布图(myocardial velocity profile,MVP)对左室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应用MVP对15例健康志愿者、15例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和11例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的收缩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高血压组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心肌速度梯度(myocardialvelocity gradient,MVG)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1.8±0.3)vs(3.6±0.4),P<0.001和(1.9±0.2)vs(5.1±1.2),P<0.001]。肥厚型心肌病组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收缩期MVG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1.2±0.4)vs(3.6±0.4),P<0.0001和(2.4±0.6)vs(5.1±1.2),P<0.001]。MVG的降低以肥厚型心肌病组的室间隔最为显著,肥厚型心肌病组的室间隔收缩期MVG低于高血压组,具有统计学差异[(1.2±0.4)vs(1.8±0.3),P<0.01]。高血压组、肥厚型心肌病组和对照组室间隔的MVP均呈近似线性,但肥厚型心肌病组心肌各点速度分布较对照组和高血压组明显分散。结论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较正常人减低,MVP能精确地反映心肌短轴上各点在心动周期中的运动速度,并可计算出MVG,可作为一种准确评价左室心肌短轴方向局部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整体功能及介入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18例正常成人和2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VVI成像模式下采集标准经胸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和胸骨旁二尖瓣尖、心尖水平的左室短轴二维动态图像。所有冠心病患者分别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1d及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采集图像,应用VVI软件测量左室旋转运动的心底、心尖旋转角度、旋转速率,计算左室扭转角度和扭距等整体运动信息。结果 心肌梗死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扭矩(Ptor)均低于正常人和非心肌梗死组。PCI术后心肌梗死组和非心肌梗死组的LVEF均逐渐改善,心尖旋转角度、心尖旋转速率、左室扭转角度和Ptor变化趋势却相反:前者为术后1周或1个月内增高,术后3个月降低的趋势;后者为术后1周降低,术后1个月、3个月又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 VVI技术能定量评价左室扭转运动。与LVEF相比,左室扭转和扭矩更能体现两组冠心病患者在冠脉再通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二维应变(2DS)技术定量观察非ST段抬高型及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心肌的应变和心室扭转,探讨不同透壁程度心肌梗死的多维形变特征。方法 观察对象包括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13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无室壁瘤形成患者(B组)41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室壁瘤形成患者(C组)8例和正常人(D组)30名。应用2DS分析获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1周及3个月A、B、C组患者和D组左心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及扭转角度(Twist)。结果 术后1周A、B、C组 GLS、GRS、GCS、Twist均减低,且减低程度C组>B组>A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时各组上述参数均得到改善,A组GRS、GCS最为明显,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 GLS、GCS虽有改善,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观察左心室多维形变指标能够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对判断病情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