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种相对发病率较低、不具备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的、非定向分化的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回顾分析12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1月1日~2004年1月31日收治的12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CD34、SMA和S100标记等检查确诊,男8例,女4例。年龄35~81岁,中位年龄56岁。主要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8例,腹部肿块6例,消化道出血4例,腹腔内出血1例,无症状3例。病灶3.5~29cm。术前胃肠造影检查8例显示: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质肿瘤占比例很少,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尚不肯定,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CC)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质瘤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继翔 《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5):458-460,F0003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质肿瘤占比例很少,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尚不肯定,GIST目前被定义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ICC)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1].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胃肠间质瘤王全红1张均歆2徐树明1程林仙1综述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过去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或神经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已证实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  相似文献   

5.
胃肠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具有复杂的肿瘤异质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胃肠间质瘤全身治疗的基础药物,显著延长了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生存期,但由于肿瘤基因突变位点的继发性改变,使得传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胃肠间质瘤的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瑞派替尼是一种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广谱抑制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的突变,从而发挥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为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全文根据瑞派替尼Ⅰ期、Ⅲ期临床试验进展以及最新指南研究,就瑞派替尼的作用机制、疗效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王仆  邱志强 《肿瘤学杂志》2003,9(4):246-247
总结天津市肿瘤医院2000年-2002年收治的8例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点。GIST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可以有效帮助其诊断和鉴别诊断。GIS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常导致就医时病期较晚。完整手术切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仍然是肿瘤治愈的惟一机会。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是发生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发生率较低,主要发生于消化道,其次是腹膜、肠系膜、腹膜后,近年来发现发生于膀胱、胆管及阴道,罕见报道于肝脏.我们报告原发肝脏间质肿瘤1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史及检查  相似文献   

8.
乐静  赵涛  刘爱林 《实用癌症杂志》2018,(3):353-355,369
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60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同时纳入胃肠胰腺炎症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入组患者血液中Akt、mTOR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Akt、mTOR的表达,分析AKt、mTOR表达水平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实验组血清AKt、mTO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瘤组织中AKt、mTOR阳性率均较瘤旁组织、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mTOR表达水平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血清及组织中均存在AKt、mTOR的高度表达,表达水平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9.
江凡  张丽娟 《肿瘤学杂志》2023,29(12):1069-1074
摘 要:小胃肠间质瘤指肿瘤直径小于2 cm的间质瘤,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小胃肠间质瘤临床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但对其的诊断及治疗尚存在争议,且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指南。小胃肠间质瘤恶性潜能的判定及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全文对小胃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处理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特点以及临床病理意义,并分析与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59例胃肠间质瘤肿瘤标本中HOTAIR表达水平,分析胃肠间质瘤中HOTAIR表达水平与肿瘤危险程度、核分裂相以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中HOTAIR表达与肿瘤危险分度、核分裂相、肿瘤多发呈明显相关,HOTAIR高、低表达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96.0%、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与胃肠间质瘤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有关;HOTAIR作为抑癌非编码基因有望成为胃肠间问质瘤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春萌  师英强 《肿瘤》2008,28(3):268-271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面有别干其他软组织肿瘤的多形胃肠道间质肿瘤。胃肠间质瘤对传统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均不敏感,在伊马替尼时代以前,外科手术治疗是仅有的有效治疗方式。近几年的伊马替尼临床治疗和Ⅲ期临床试验发现,大部分转移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最终对伊马替尼治疗无效。Sunitinib成为伊马替尼治疗失败后有效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2.
31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根据Fletcher风险分级,极低风险3例,低风险5例,中风险15例,高风险8例。CD117、CD34、Desmin、SMA、S-100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87%、39%、35%、26%,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程度无关(P〉0.05)。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肿瘤危险程度相关(P〈0.05)。中、高风险程度者复发率26.0%.明显高于极低和低风险者(P〈0.001)。[结论]用Fletcher分级对胃肠间质瘤分级评价更为科学合理。肿瘤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是肿瘤危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根据2019版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GEP-NENs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瘤、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和混合性神经内分泌-非神经内分泌肿瘤, 根据有无功能分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和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委员会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 对《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2016年版)》进行了修订更新, 共识的内容包括了GEP-NENs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化与影像检查、病理特征以及治疗与随访等。  相似文献   

14.
黄振 《抗癌之窗》2012,(2):21-22
胃肠间质瘤源自何处?胃肠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卡哈尔细胞的肿瘤。胃肠间质瘤在胃肠道各种良恶性肿瘤中只占少数,但种类繁多,形态复杂。  相似文献   

15.
GIST分子靶向药物疗效评价的新标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 胃肠道间质瘤与分子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间质干细胞的肿瘤,主要是由于c—kit癌基因或者PDGFRa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胃癌/食道癌合并胃肠间质瘤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非上皮源性常见肿瘤。由于该肿瘤在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和免疫组化表型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的意见和新的发现,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胃癌/食道癌合并胃肠间质瘤4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17.
胃肠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Fu是治疗胃肠肿瘤最基本的化疗药物之一,胸苷酸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是5-Fu在体内转化为具有抗癌活性的关键性靶酶,近来研究发现TP不仅参与肿瘤血管的生成,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患者对5-Fu的化疗毒性和敏感性,TP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肠肿瘤的恶性度高低,现将TP与胃肠肿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组织分型。方法:44例胃肠非上皮梭形细胞肿瘤常规检查,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 5种抗体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检测。44例非上皮梭形细胞肿瘤中,GISTs 37例,占84.1%,良性GISTs 8例,潜在恶性GISTs 7例,恶性GISTs 22例。临床以消化道出血,疼痛多见。光镜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成分。结果:37例GISTs中,Vimentin、Desmin、SMA、S-100、CD34阳性分别为94.6%、5.4%、43.2%、48.7%、89.2%,其中GISTs I型8例(21.6%),GISTs Ⅱ型10例(27.1%),GISTs Ⅲ型8例(21.6%),GISTs Ⅳ型11例(29.7%)。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性肿瘤,具有多向分化特性,HE形态类似,免疫组化在GISTs诊断中起主要作用,CD34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肠道胃肠间质瘤(gastr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1例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CKp标记。结果: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以腹痛、肿块、便血为主。分布在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以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为主。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结论: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肠恶性肿瘤相似,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并以此判断肿瘤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肠道胃肠间质瘤(gastr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1例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CKp标记。结果: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以腹痛、肿块、便血为主。分布在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以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为主。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结论: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肠恶性肿瘤相似,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并以此判断肿瘤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