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颈内动脉溶栓和血栓内接触性溶栓3种溶栓方案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A组(静脉溶栓)40例,B组(颈内动脉溶栓)40例,C组(血栓内接触性溶栓)40例。比较3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再通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治疗后24h、治疗后7d,B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A组患者,C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50%,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7.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0.00%,B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5.00%,A组患者的总出血率为12.5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再通率为85.00%,B组患者的再通率为75.00%,A组患者的再通率为62.5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血栓内接触性溶栓起效快、效果好,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2.
r-tPA动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对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63例发病6~9h内CT灌注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A组给予r-tPA动脉接触溶栓,B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和7d行NIHSS评分,90 d行mRS及BI评分以评定临床预后;A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脑血管DSA检查,判定闭塞血管再通情况;两组患者24 h内均复查颅脑CT,观察是否合并脑出血.结果 A组30例,B组33例;治疗前后比较,NIHSS评分差异24 h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A组较B组在治疗后24 h、7d时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90 d良好预后者A组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溶栓治疗后成功再通20例(66.67%),24h内有2例并发脑出血,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是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首诊血压和溶栓后1周平均血压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 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测量首诊血压、溶栓后1~7 d平均血压,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记录脑内出血发生例数. 结果 ①首诊血压<180/100 mm Hg患者(A组)第14、90天ESS积分高于首诊血压≥180/100 mm Hg患者(B组)(P0.05). 结论 首诊血压<180/100 mm Hg、溶栓后平均血压<140/100 mm Hg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疗效较好,脑内出血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症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在4.5小时时间窗内就诊的重症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分为溶栓组(A组)11例、低分子肝素组(B组)42例和普通治疗组(C组)37例,对比分析溶栓治疗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并评价溶栓治疗的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结果 溶栓前3组的基线资料基本无明显差异,溶栓后A组7天的NIHSS与溶栓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与溶栓后7天的B组和C组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A组90天的Barthal 指数(BI)与7天的BI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B组90天和C组90天的BI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溶栓后的颅内出血率为9.09%,死亡率也为9.09%,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①重症脑梗死可能会从溶栓治疗中获益;②溶栓治疗后的远期疗效较近期疗效更好;③重症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是相对安全的;④对重症患者的溶栓需慎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34%)高于对照组(81.3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救治成功率高,且可以快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动脉介入溶栓手术在急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治疗及护理,研究组采用脑动脉介入溶栓手术治疗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利用脑动脉介入溶栓手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给患者建立一条便捷、高效、专业化的急性脑梗死救治绿色通道,其不仅能够及时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缩短治疗时间,也能增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7.
代伟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0):1096-109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溶栓组35例,应用尿激酶25~50万U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作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33例,应用尿激酶150万U行静脉溶栓治疗.于溶栓前和溶栓后不同时间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并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作比较分析.结果 动脉溶栓组溶栓后ESS和BI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凝血指标好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A组行介入溶栓术,B组行动脉取栓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且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显著高于B组的71.4%(P0.05);动脉栓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显著低于B组的92.3%(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及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治疗中,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各具优势,但介入溶栓术的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常规方法,观察组中患者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为(7.2±2.2)分,与对照组(14.4±2.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患者满意率为95.5%,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满意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眼动脉分支逆行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72例,根据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行眼动脉分支逆行介入溶栓,对照组行超选择性眼动脉或选择性颈动脉顺行介入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前,两组A-Rc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两组A-Rct均较溶栓前显著缩短(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动脉逆行介入溶栓术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疗效与常规顺行介入溶栓相同,有利于改善患者眼底视网膜循环水平,提高患者视力,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AIS患者120例,根据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11例)和非HT组(109例),对溶栓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组与非HT组的治疗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AIS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洛欣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方法 :随机将急性脑梗死患者 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脑动脉内局部注射天普洛欣 (洛欣 ) ,对照组静脉注射尿激酶。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4 % ,对照组有效率为 86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洛欣副作用少 ,无出血倾向。结论 :洛欣选择性脑动脉内导管局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加强溶栓前、后护理是确保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溶栓标准的患者按不同时间窗分为两组:A组25例,发病3h内;B组28例,发病3~6h之内,均使用尿激酶100~150万U溶栓治疗,比较2周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3h内溶栓组与3~6h之内溶栓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特别是3h内,尿激酶溶栓有效性、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42例。给予A组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采用NIHS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治疗后1 d、14 d和90 d的日常生活能力,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溶栓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B组下降幅度大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1 d 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和90 d,B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A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A、B两组Barthel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犬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方法19条成年家犬随机分成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经股动脉插管注入血栓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B组按溶栓时间分成B1、B3、B6、B9、B12组,分别在脑缺血后1、3、6、9、12h经导管动脉注入尿激酶溶栓。行血管造影、磁共振扩散加权(DWI)扫描观察溶栓效果,并行犬神经功能评分。各组随机抽取1只于栓塞后24h处死取脑行病理检查。结果局灶脑缺血动物模型均成功建立,B1~B6组阻塞血管成功再通率为100%,B9组为66.7%,A组、B12组无再通;神经功能评分B1~B9组同A组、B12组比较显著性差异(F=11.77,P<0.01)。DWI各组均出现高信号,24h梗死灶体积B1~B9组比较A组显著缩小(P<0.05)。B12组内1例并发颅内出血。病理:A组见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性改变,B组神经元细胞坏死程度较轻,残存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犬脑缺血6h内尿激酶动脉溶栓疗效确定,6~9h内动脉溶栓可以减少脑梗死体积比,延迟梗死体积扩大,12h后动脉溶栓效果不明显。犬的动脉溶栓实用时间窗为9h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压氧在不同时间窗治疗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A组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开始高压氧治疗,B组患者在发病后24~72h内进行高压氧治疗,C组患者在发病后72h。7d内进行高压氧治疗,D组患者未给予高压氧治疗。结果在治疗后第14,28及90天时,发现4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其中A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B、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C、D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高压氧治疗时间窗对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疗效具有重要影响,开始治疗时间越早则疗效越佳,以发病后24h内进行高压氧治疗疗效最佳,24—72h内干预则疗效次之,超过72h则无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溶栓,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244、8 h抽血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其中再通组58例,未再通组31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例进行对比。结果溶栓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及hs-CR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溶栓再通组2 h血浆D-二聚体含量达峰值,后迅速下降,但48 h仍高于治疗前,而未再通组血浆D-二聚体在4 h后迅速下降,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再通组hs-CRP平均含量在各时间点与再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hs-CRP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的指标;且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判断动脉溶栓是否再通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A;选取同期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B,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溶栓2 h、24 h、7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A脑疝(15.56%)、皮肤黏膜出血(13.33%)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B(3.33%,4.44%),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A不良事件发生率(43.33%)明显高于观察组B(17.7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差不大,但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脑疝、皮肤黏膜出血等并发症方面的几率高于非源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压调控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3组各20例,均根据脑梗死病情给予常规静脉药物治疗;同时A组给予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8Am);B组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8pm);C组必要时服用利尿剂控制血压。于入院时及治疗各时段进行血压、空腹血糖及血乳酸浓度监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检测颈内动脉内膜厚度,计算中风体积等。结果:治疗7d时,A组患者血压,血糖及血乳酸浓度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治疗1个月时临床疗效比较,A组无变化率明显低于B、C组(P0.05)。治疗3个月后颈内动脉内膜厚度及梗死病灶比较,A组显著小于B、C组(P0.05,0.01)。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预后均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可作为脑梗死患者血压调控治疗用药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内微出血灶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4组,每组20例,其中A组予保守治疗,B组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C组予静脉溶栓,D组予动脉拉栓或静脉溶栓桥接动脉拉栓.统计各组治疗3d、7d、14d后死亡率;生存患者治疗前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