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而相并”,是内经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灵活地阐发脏腑经络间病理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值得认真探讨。原话出自《素·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对于这段经文,历来注家注解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解释法。一种以杨上善为代表,以“并”作偏胜解,认为肾脏有病,可乘他脏之虚,偏并五脏而致病,如曰:“精谓命门所藏精也……命门通名为肾,肝之母也,母实并子,故为忧也。心为火也,精为水也,水克于火,遂坏为喜。肺为金也,水子  相似文献   

2.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到机体的某些疾病。《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可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有其重要的作用。1 望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论述了根据神气的有无决定疾病的预后,即“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宣明五气篇》则根据情志的变化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如“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  相似文献   

3.
吕直 《河南中医》2002,22(2):73-74
情志内伤之病机 ,《内经》以“伤气”、“伤脏”立论 ,实皆五脏胜复之由致。《三因方》曰 :“内所伤惟属七情交错 ,爱恶相胜而为病”。《内经》又以情志为害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也”。所谓“肝虚而肺气并之则为悲 ,肺虚而心精并之则为喜 ,脾虚而肺气并之则为忧 ,肾虚而脾气并之则为畏 ,心虚而肾气并之则为恐”(《王冰注》)。故情志病症多以脏气亏虚为本 ,胜复克害为标。由于“五情失度 ,动气伤神 ,阴阳不和”、“脏气不行 ,郁而生涎”(陈无择语 )。情志内伤之患除脏虚为本外 ,更有心损神伤脱汗、肝郁化火动风、脾结储湿酿痰、肾伤淫精化浊…  相似文献   

4.
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惊,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晾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记载“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使“七情理论”日臻完善,其中也包括“惊”。但七情之中的喜、怒、忧、思、悲、恐,皆可归属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只有“惊”不归属于五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认为“晾伤胆,其气乱”,将惊归属于胆腑。笔者现就“惊”与七情中其他情志异同以及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气之为病古谓百病皆生于气,概指气病之广。人身之气,如盈虚失常,升降失调,均能致病,即所谓“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内经》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恐则气下”,升降失调而为病,虽皆由乎心造,而又莫不涉于肝。气之为病,多为郁结,正如华云岫云:“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盖气体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  相似文献   

6.
一、七情变化,脏腑呼应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由脏腑所产生,情志变化为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不同性质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为肝在志为怒、心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故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  相似文献   

7.
五情自伤     
夫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毒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  相似文献   

8.
<正> 人体生长壮老已是一种自然规律,这一规律既和饮食、疾病、环境相关,又和情志相关。情志有七情之分,但忧伤太过则成悲,恐惧突发即是惊,忧与悲同属,恐与惊相似。《医学真传、七情内伤》说:“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忧通肺,悲通脾,恐通肾.”所以七情虽由内脏精气化生,实则原于五脏之志,而五脏与衰老密切相关,因此,五志与衰老之间也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的生理功能与喜关系密切,因此《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过度之喜  相似文献   

9.
王新志  姬令山 《新中医》2010,(3):121-122
悲的含义为:发生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而感到无力控制其发展时产生的失望、痛苦的内心体验,表现伤心、悲痛、哀痛等,悲哀所造成的紧张的释放就表现为哭泣。《灵枢·本神》指出“心气虚则悲“,其意为心气虚弱时则会出现善悲伤欲哭的神志改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可见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故而内在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心气虚则悲,病位在心,病性属虚。证之临床,悲哭症状属心之虚者有之,但属于心之“实”者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10.
浅谈张子和的情志疗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国泰 《光明中医》2000,15(6):38-39
张子和继承祖国医学心理治疗的法则 ,在治疗精神情志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 ,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1 发展情志疗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形成了中医情志疗法的雏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怒伤肝 ,悲胜怒 ;喜伤心 ,恐胜善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 ,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素问·举病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说 ,其中“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等诸多论述 ,对张氏的影响颇深 ,他以此为据 ,发扬光大。如对《素问·举痛论》等有关情志过极而导致全身气机失调的…  相似文献   

11.
内伤大要论     
内伤大要论清·石寿棠撰《内经》论内伤,首言七情。日:怒伤肝,悲胜怒(全胜木);喜伤心,恐胜喜(水胜火);思伤脾,怒胜思(木胜土);悲伤肺,喜胜悲(火胜金);恐伤肾,思胜恐(土胜水)。此七情之病,还以七情治之也。又日: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怒则气逆,...  相似文献   

12.
《素问》说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即在四时气候阴阳的变化之中 ,导致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过用。所谓“过用”,即是所用太过 ,包括七情、饮食、劳作等诸方面。七情过用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为心之志 ,怒为肝之志 ,思为脾之志 ,悲为肺之志 ,  相似文献   

13.
并《内经》文中之“并”字,每多含有“甚”字之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意思是说,阳胜则脉流急迫,甚则至狂。《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并”即气甚,“血并”即血甚。气过甚,消耗阴血,故血虚;血过盛,气损不及,故气虚。《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4.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的精神意识和行为的产生、进行、变化与心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而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反映,与五脏功能紧密相关。《阴阳应象大论》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云:“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属生理范畴。  相似文献   

15.
<正>原文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也喜则气和,荣卫行通利,故气缓焉。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使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内,故气消也。恐则精却,精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寒则经络凝涩,故气收聚也。热则腠理开,荣卫通,故汗大泄也。忧则心无所寄,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心悸、胸痹、真心痛、眩晕等范畴。古人认为 ,心为神之居 ,血之主 ,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 ,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灵枢·口问》说 :“心者 ,五脏六腑之主也 ,……故悲衰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 ,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神受损亦可涉及其他脏腑。《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可见 ,中医之七情过度皆能影响人体气血 ,导致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或加重病…  相似文献   

17.
杨菊萍 《河北中医》2003,25(11):864-865
中医学将精神 (心理 )因素列为致病因素之一 ,认为精神 (心理 )、情志方面的变化 ,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病证。《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 ,神的活动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所谓五神 ,即神、魄、魂、意、志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 ,即喜、怒、思、悲 (忧 )、恐。并认为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忧 ) ,肾在志为恐。各种情志的太过与不极又可影响相应的脏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七情对妇科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适当的七情能舒发情感,有益健康。而当七情太过,超过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导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常,称之为七情内伤。《素问·举痛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由于七情内伤可使人致病,或使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尤其是妇人“善怀而多郁,又性喜褊隘”,易为情所伤,故《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之病不易治也……此其情之使然也。”此外女性特殊的生…  相似文献   

19.
《内经》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不仅将人体情志活动统称为七情,并且认识到七情所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因此作为中医护理人员,理解情志变化特点,开展情忐护理十分必要。本文将有关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鼎盛 《河北中医》2000,22(10):764-765
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是西医疾病概念 ,属中医情志病范畴。七情神志化生 ,藏居于五脏。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因此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之中医辨证应从五脏入手 ,兼及六腑 ,治疗应“以平为期”,八法因证而立。脏气平和则情志正常而精神障碍自去。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世称经方 ,现将经方治疗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验案举隅于下。1 高血压所致精神障碍刘某 ,男 ,70岁 ,离休干部。1 9970 3 2 6初诊。平素性情温和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