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被认为是一类既不同于典型平滑肌瘤亦不同于雪旺瘤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此类肿瘤在病理诊断 ,尤其是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上有时难以定论。为增强认识 ,现结合本组资料作一报告分析。1 资料1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标本均为来自衢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1984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的存档切片 ,对发生于消化道的非上皮性肿瘤 35例全部重新审阅 ,按照GIST目前所公认的组织形态特点 ,筛选出胃肠道间质瘤 2 7例。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13例 ,男女…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经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瘤细胞呈鱼骨状、栅栏状,车辐状和编织状排列,肿瘤内以梭形细胞为主,上皮样细胞占少数,核呈胖梭形、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核仁不明显。恶性的瘤细胞丰富(例1、3、4),排列紧密,核分裂象(6-20)/50HFP,有粘液和坏死。良性的细胞较少,排列疏松,核分裂象少或无。免疫组化(ABC法)染色:CD1174例均为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侈14)、α-SMA(例2)为局灶性阳性,CD34均为阴性。例1、3、4诊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例2诊为良性间质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与平滑肌、神经鞘肿瘤不易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切除后复发率高而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于胃17例,小肠7例,结肠2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者8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8例,肿块内有钙化者5例,边缘清晰者19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0~6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其中良性5例,恶性21例。免疫组化26例均显示CD34阳性。依据肿瘤的肉眼病理结构差别,将其CT表现形式概分为实体型、小灶坏死型、大灶坏死囊变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预测良恶性和估计预后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将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杨联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509-75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后随访2例局部复发再次来院手术,1例术后13个月广泛转移死亡。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于术后2 a死亡。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操作应遵循无瘤操作及防止瘤体破溃原则。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胃肠道间质瘤金行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概念GIST是一个有争议的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壁,为一种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增殖[1]。M...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为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以前被认为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且多归类为平滑肌肉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GISTs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不包括典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CT检查已经成为检测和诊断GISTs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的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份的间叶性肿瘤。1996~2004年我院收治32例,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27~80(平均57.5)岁,发病就诊时间0.5a,平均9个月。临床表现:腹部不适15例,可扪及肿块者7例,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当今肿瘤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已被公认为是一个明确的病种。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已有大量的报道,现在此稍作总结。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来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近10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等技术的发展逐步被认识,欧美等国家报道其患病率为 10~20/100万[1-2],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有逐步增多的趋势.笔者对解放军第八六医院外科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4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7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除一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27例中低度恶性11例,恶性16例;CD117阳性25例(92.6%),CD34阳性23例(85%)。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26,自引:3,他引:126  
近年来 ,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证实了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并不是平滑肌的肿瘤 ,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肿瘤 (stromaltumor)。目前大量研究证明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鉴于目前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如(1)以往诊断的平滑肌瘤是否都是间质瘤 ;(2 )日常工作中如何掌握间质瘤的诊断标准 ,没有免疫组化和其他手段仅靠HE能否做出明确诊断 ;(3)间质瘤的良…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既往多将它们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10年来对其认识逐渐加深.现将作者1998~2006年收治的GIST 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宏  孙晓光  夏加增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29-230,23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既往多将它们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10年来对其认识逐渐加深。现将作者1998~2006年收治的GIST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 )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探讨 GIST 临床病理与诊断特点。方法选取东莞市大朗医院收治的59例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临床病症分布情况、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结果59例GIST患者中首发消化道出血与上腹胀痛病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病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消化道出血与上腹胀痛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本次CD117阳性49例(83%),CD34阳性47例(80%),SMA、Des、Ki-67和S-100均显阴性或局灶性阳性。结论对GIST的诊断可综合患者临床病症、病理特性与免疫组化等情况下结论。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GIST)是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种良恶性肿瘤。本院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了6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本就其诊治情况作一些临床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2例,胃20例,小肠7例,升结肠1例,胃肠道外2例;肿瘤平均直径6.5cm。病理分型:良性7例,交界性7例,恶性18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8/32),消化道出血(14/32),腹痛(11/32)和消瘦(5/32)。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s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9-12收治的65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65例GIST患者中,胃31例,十二指肠6例,小肠17例,结直肠7例,腹膜后或原发不明4例。均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全组均行手术治疗,3例出现胃排空障碍,2例出现腹腔感染,1例出现胰瘘,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GIST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病理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必要手段,手术整块切除是治愈GIST的惟一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 ̄2004年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7例,回肠间质瘤1例,均无腹腔及远处转移。术前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4例。8例均行手术治疗,并均治愈出院。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困难,且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内镜、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方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对化疗及放疗不敏感。酪胺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出现,给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