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影像学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集中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52例。所有患者病程中持续胸部CT复查,人均共行4次胸部CT检查,每次检查间隔时间2~7 d。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中患者CT影像学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 除2例患者首次胸部CT影像无异常,其余50例患者均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其中,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48例(92.3%),斑片状实变、亚实变19例(36.5%),17例(32.7%)伴随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粗41例(78.8%)。病程中COVID-19患者肺部GGO病变逐渐减少,纤维索条影逐渐增多,成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39例患者(75.0%)在入院第6~9天肺部病灶变化最明显,在入院第10~14天40例(76.9%)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 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这在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决策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与病毒核酸检测在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诊断及疗效评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南充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收治的18 例 COVID-19 患者行。将患者核酸检测结果、CT检查结果及CT 表现进行汇总,分析其在COVID-19诊断及疗效评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8 例确诊病例中,首诊核酸检测和胸部CT检查中,核酸阳性14例(71.78%),阴性4 例;胸部CT 有肺炎表现15例(83.33%)),无肺炎表现3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二次及第三次复查时,核酸检测阳性率与CT检查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核酸检测阳性病例中,均在胸部CT上有病毒肺炎表现。CT表现为胸膜下区域见片状、絮状、结节状的渗出影,往往以双下肺为主,病灶中以磨玻璃密度影(GGO)为主要表现,危重症者GGO 大片融合及网格状改变,亦有典型的“白肺“征象。结论 CT检查不仅在早期临床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疗效的评判中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有机的结合核酸检测及CT检查,普及胸部CT检查对COVID-19疑似患者的筛查,能够实现COVID-19防治的早发现,可有效的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黄杰  丁建平 《浙江医学》2020,42(4):398-399,40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首次胸部HRCT图像,对病灶分布、形态及周围受累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近期文献报道,总结其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7例患者均发现磨玻璃阴影(GGO),单纯性GGO3例,沿肺段分布GGO合并实变2例,GGO合并双侧少许胸腔积液1例,GGO合并双肺多发条索纤维灶1例。双侧肺叶均发现病变6例(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2例),局限于右肺下叶1例(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右肺病变较左肺病变分布广6例,肺下叶病变较上叶病变分布广6例。结论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HRCT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点,以GGO为典型表现,以胸膜下、肺下叶及右肺分布明显,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分析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次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14日杭州市西溪医院经核酸检测确诊且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22例(A组),选取同时段年龄及性别相仿的无基础疾病COVID-19患者25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胸部HRCT表现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累及的肺叶数较B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两组右肺中叶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肺叶病灶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病灶累及区域均以肺野外1/3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形态及大小方面,A组患者病灶大片影且≥5cm较B组多见(P<0.05)。两组患者肺内病灶密度均以磨玻璃影(GGO)伴小叶间隔增厚和(或)局灶性实变为主,部分可出现典型的铺路石征;A组以实变为主伴少许GGO的病灶比例较B组高(P<0.05)。A组支气管充气、扩张占比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相较于无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COVID-19患者胸部HRCT检查显示肺内受累的肺叶更多、病灶范围更大,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会更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67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轻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患者中,单发病灶3例(8.6%),多发病灶32例(91.4%);重型患者中,单发病灶1例(4.5%),多发病灶21例(95.5%);危重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患者胸部CT影像以实性斑片影伴晕征为主要表现(18/35,51.4%);重型患者以条索影伴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7/22,31.8%);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共7例,全部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以实变影为主要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心血管疾病(CVD)(包括高血压及心源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1月20日至2月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筛查并经COVID-19 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65 例COVID-19患者,分为CVD组和非CVD组。采集基础信息、临床症状、血常规、胸部CT特征,分析其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胸部CT特点。结果:65例COVID-19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0.0%,咳嗽53.8%,血常规指标52.3%发生C反应蛋白升高,18.5%白细胞减少症,26.2%淋巴细胞减少症。CT表现84.6%病变呈双肺分布,95.4%斑片状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其内可见网格状纹理。病灶沿支气管及胸膜分布。患者肺受累程度及与患者的接触史和CVD有关联性。CVD组的症状持续时间和肺受累百分比大于非C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连续两次复查患者中随着时间进展,CVD组与非CVD组的肺受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再次复查肺纤维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结论:胸部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合并CVD患者的胸部CT更加严重,恢复较慢,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可以更好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患者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COVID-19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20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特征。男6例、女1例,年龄为(51.1±18.8)岁(29~75岁)。7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阅片,记录COVID-19病灶分布、病灶位置、病灶密度、累及肺叶数量,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等表现。结果 7例COVID-19患者从首次出现临床症状至CT检查时间为1~9 d,平均3.6 d。病灶分布于单肺1例、双肺6例;病灶累及肺野外中带5例、全肺野2例;病灶呈磨玻璃影4例、混合影3例;病灶累及≤2个肺叶4例、累及5个肺叶3例;1例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COVID-19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但确诊需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吴宝亮  何国荣  侯勤明  李婷  陈祖华 《浙江医学》2021,43(19):2144-214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月13日杭州市西溪医院31例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表现特征,并与高峰期表现进行比较。结果31例恢复期患者中,首次复查无阳性胸部HRCT表现12例;有阳性表现的19例中病灶累及单个肺叶5例,累及多个肺叶14例;病灶数≤3个6例,病灶数>3个13例;病灶只呈结节状8例,只呈斑片状3例,呈结节、斑片状8例;病灶为纯磨玻璃影(PGGO)14例,以磨玻璃影(GGO)为主伴实变5例;病灶可见小叶内间隔和(或)小叶间隔增厚12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5例,无小叶内间隔增厚及支气管空气征2例。与高峰期比较,病灶吸收程度>50%28例,<50%3例。结论COVID-19恢复期患者首次复查胸部HRCT多数病灶已全部吸收或明显吸收,仅少数病灶吸收不明显,与其COVID-19临床分型、年龄以及有无基础疾病有关,其中个别病灶可持续较长时间并有发展为纤维机化灶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诊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薄层CT扫描,分析病人病灶分布累及肺段数、累及肺叶情况、分布情况和征象表现,并按照首次症状出现至第一次CT检查的时间间隔长短,将病人分为病程早期(≤3 d)18例、病程中期(4~7 d)14例和病程晚期(>7 d)14例,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 46例COVID-19病人中,45例(97.8%)有直接或间接武汉接触史,临床症状以咳嗽(28/46,68.6%)和发热(40/46,87.0%)最为常见。影像学方面,COVID-19病人病灶分布以同时累及双侧肺叶(39/46,84.8%)为主,以散在分布(27/46,58.7%)为主,多数累及肺段达7个以上(27/46,58.7%);在CT征象方面,以单纯磨玻璃影(23/46,50.0%)、磨玻璃影伴实变(32/46,69.6%)、铺路石征(41/46,89.1%)、血管增粗影(41/46,89.1%)、晕征(34/46,73.9%)、空气支气管征(38/46,82.6%)较为常见。病程早期病人单纯磨玻璃影较病程中、晚期多见;而病程晚期病人实变征象较病程早期、中期多见,累及>7个肺段比例高于病程早期和中期。 结论 COVID-19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征象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部CT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患者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14日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和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成人COVID-19患者和21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比较两组早期胸部CT表现,并通过动态CT纵向评估疾病的转归。结果: COVID-19患者和支原体肺炎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示胸部病变均表现为磨玻璃影的间质性改变(P>0.05)。COVID-19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多,且多分布于背侧外带(23/26,88.5%),46.2%(12/26)的患者伴有铺路石征;支原体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少,多沿支气管分布,90.5%(19/21)的患者伴有支气管管壁增厚征象,周围多伴有树芽/雾征(19/21,90.5%),两组在病灶分布和影像学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COVID-19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0.5±3.8)d达到峰值,而支原体肺炎患者(7.9±2.2)d病变明显好转。COVID-19组和支原体肺炎组住院时长分别为(19.5±4.3)d和(7.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COVID-19患者病灶多分布于外围背侧,常伴有铺路石征,而支原体肺炎患者病灶多沿支气管分布,支气管管壁增厚并伴有树芽/雾征,这些早期影像学征象有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部CT的蒲公英果实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4日~2月10日发热门诊和感染内科收治隔离患者行胸部HRCT检查的119例患者资料,排除胸部CT无异常 病例,获得诊断肺炎患者23例,其中COVID-19 9例、其他类型肺炎14例,并分析及对比各类型肺炎的CT征象、病灶部位及蒲公英果实征等。结果 23例肺炎中,COVID-19 9例(39.1%),临床为普通型或重症型,均有流行病学史及相应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为:病灶以多发、双侧分布为主(7例),主要分布中外肺野、胸膜下区,呈斑片状、团片状、伞形磨玻璃影,常合并肺血管增粗和微血管增多、小叶间隔增厚及纤维化,内衬网格样、如小气泡样的“铺路石征”;蒲公英果实征见于9例COVID-19患者,共46个病灶(60.5%,总病灶数76个),其表现为“蒲公英果实绒团征”(9个)与“蒲公英种子征”(37个),而并未出现于14例其他类型肺炎患者中。结论 蒲公英果实征常见于COVID-19患者胸部CT,是COVID-19较特征性的影像学征象,可鉴别COVID-19与其他类型的肺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CT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转归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普通型COVID-19肺炎首诊胸部CT、首次复查胸部CT的影像资料6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1例。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1例),应用AI技术定量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首次胸部CT转重型组患者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3.3%,高于普通组1.3%,以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0%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敏感度(72.7%)、特异度(66.7%)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复查CT两组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普通型组相比,转重型组病灶体积占比10.0%,明显增大,以增加的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65%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的敏感度(90.9%)、特异度(78.4%)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两次CT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内部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成分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在CT预测COVID-19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早期对重症及危重症的发生进行预警,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病变短期内迅速进展可能对普通型COVID-19肺炎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27日上饶市经核酸检测确诊为阳性并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52例,分析患者治疗期间肺部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均行肺部CT复查明确病灶变化情况,首次复查时间(8.7±4.5)d,其中27例(51.9%)患者肺部病灶范围增大,26例(50.0%)肺部病灶变密实,18例(34.6%)肺部病灶范围缩小,21例(40.4%)肺部病灶吸收变淡。33例患者行第2次CT复查,复查时间(12.7±3.6)d,其中2例(6.1%)患者肺部病灶范围继续增大,4例(12.1%)肺部病灶变密实,28例(84.8%)肺部病灶范围缩小,26例(78.8%)肺部病灶吸收变淡。14例患者第3次CT复查显示12例(85.7%)吸收好转,只有1例(6.7%)病灶进展。结论 COVID-19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病灶形态多样,以外带胸膜下分布为主,早期表现为磨玻璃影,随病灶进展出现实变、条索灶等。影像学动态变化可对COVID-19的疾病程度进行准确评估,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差异,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6日于重庆地区确诊的37例早期COVID-19患者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40例早期普通型肺炎(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和总结两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者较少见(P<0.001),而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者多见(P<0.05)。肺部CT图像上,早期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为主(89.2%vs. 90.0%,P=1.000)。COVID-19患者的病灶主要呈圆形或半圆形(19例,51.4%),其次为小斑片状(15例,40.5%),以累及胸膜下区为主(25例,67.6%)。普通型肺炎患病灶主要呈片状GGO伴实变(21例,5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一般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 23例患者经咽拭子检测结果为阳性确诊为COVID-19,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咽痛、鼻塞、乏力,严重患者则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另经实验室检查发现部分COVID-19患者表现为C反应蛋白升高、淋巴细胞降低、低白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升高;病灶分布:23例患者中双肺可见病灶者有18例(78.26%),病灶见于右肺者1例(4.35%),病灶见于左肺者4例(17.39%);病灶数目:20例患者为多发病灶,3例为单发病灶;病灶位置:8例患者病灶区域远离肺门,在肺外周,15例患者病灶同时累及中心及肺外周;病灶密度:病灶密度不均匀,主要以磨玻璃样密度(GGO)为主,其病灶边缘呈现较为模糊,可见明显肺纹理;病灶形态:病灶呈现类圆形或圆形病灶8例(34.78%),病灶形态多以斑片状及条带状为主12例(52.17%),其余3例(13.04%)为斑片...  相似文献   

18.
余吉仙  张晓敏  黄劲松 《浙江医学》2020,42(4):318-320,324
目的分析杭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期为杭州市下一步COVID-19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杭州市87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外周血液检验结果及肺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患者男40例,女47例;年龄4~88(42.89±17.02)岁。杭州市收治的COVID-19患者多为输入性,87例患者中75例(86.2%)有明确流行病学病史,潜伏期1~26(6.30±3.99)d。患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62例(71.3%)。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82例(94.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30例(34.5%)。78例(89.7%)患者入院时即有肺部CT影像学改变。5例(5.7%)为重型患者,82例(94.3%)为普通型患者。结论杭州市的COVID-19患者大多和湖北省有流行病学史上的关联,大多为普通型患者,肺部CT检查有助于诊断。杭州市的COVID-19属于散发,做好高危人群的隔离观察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为COVID-19早期确诊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2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的6例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武汉旅行或居住史,4例患者有发热,3例有咳嗽,2例有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2例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6例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可见肺部异常表现,病灶均为双侧分布,下肺病灶多于上肺,主要表现为双侧肺野外带多发磨玻璃影、实变影、“铺路石”征及不同程度纤维化。发病后较晚行胸部CT检查可见肺实变和明显纤维化。结论 COVID-19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SARS-CoV-2核酸检测能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