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42例,对照组1684例。比较两组间基线hsCRP水平,分析不同基线hsCRP水平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线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1.63比0.79 mg/L,P<0.01);hsCRP四分位数水平较高者(>3.07 mg/L)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风险是较低者(<0.34 mg/L)的3.73倍(95%CI2.87~4.86,P<0.01),对hsCRP以3 mg/L及以第80百分位点为临界值分组后进行统计分析,hsCRP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相关性依然存在,OR值分别为2.65(95%CI2.16~3.25),2.85(95%CI2.29~3.55)(均P<0.01)。结论基线hsCRP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有预测价值,hsCRP水平较高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增高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年龄60~80岁的老年高血压人群5021例,行血清hs-CRP检测,从hs-CRP 0~5mg/L 3321例中随机选500例为正常组;从hs-CRP>5mg/L且≤10mg/L的1700例中随机选500例为增高组。随访3年,随访期每6个月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比较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增高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4%vs 8.0%,7.0%vs 3.8%,5.2%vs 2.6%,P<0.05,P<0.01)。增高组累计无事件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明显,至随访3年结束时,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s-CRP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67。结论 hs-CRP水平增高的老年高血压人群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与炎症指标之间的关系, 及其对住院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长期预后的潜在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了2006年12月至2018年6月于阜外医院心力衰竭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2 475例心衰患者, 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低T3综合征(LT3S)组(n=610, 24.6%)和甲状腺功能(甲功)正常组(n=1 865, 75.4%)。出院后进行系统的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2.9(1.0, 5.0)年, 最终随访时共记录了1 048例全因死亡。对比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差异, 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评估游离T3(FT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总人群年龄19~95(57±16)岁, 其中男性1 823例(73.7%)。LT3S组患者白蛋白[(36.5±5.4)比(40.7±4.7)g/L]、血红蛋白[(129.4±25.1)比(140.6±20.6)g/L]、总胆固醇[3.6(3.0, 4.4)比4.2(3.5, 4.9)mmol/L]低于甲功正常组(均P<0.001), 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系及性别、年龄对其的修饰效应。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于2007年7月至2008年8月在河南省新安县选取2个镇为研究现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村庄,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标准入选常住居民20194人。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0月对入选者进行随访,最终完成随访者17265人。排除基线高血压患者、基线静息心率资料缺失者、随访期间死亡者、随访时高血压诊断资料缺失者以及诊断为妊娠高血压者,最终共10212人纳入该研究。基线和随访调查均包含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资料、行为危险因素、疾病史及用药史等)、人体测量(身高、体重、静息心率及血压测量)、空腹血糖以及脂质谱检测。按照静息心率的四分位数值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Q2组、Q3组和Q4组。既往无高血压病史,随访期间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定义为新发高血压。以基线静息心率为自变量,以随访与基线的血压差值为因变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静息心率与血压差值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即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然后采用公式计算高血压发病风险,即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该研究还针对性别(男性和女性)和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研究平均随访6.0年,新发高血压病例累计2059例,其中男性83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校正了潜在混杂因素后,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的RR值为1.04(95%CI 1.01~1.08,P<0.05)。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在女性人群中静息心率每增加5次/min,收缩压差值增加0.18 mmHg(95%CI 0.01~0.36 mmHg,P=0.046),同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7,95%CI 1.03~1.11,P<0.05)。在女性人群中,Q3组(静息心率76~82次/min)和Q4组(静息心率>82次/min)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高于Q1组(静息心率<70次/min),RR值分别为1.39(95%CI 1.18~1.63,P<0.05)和1.22(95%CI 1.02~1.45,P<0.05)。在男性人群中,无论<60岁组还是≥60岁组,静息心率加快均不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P均>0.05)。而<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则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05,95%CI 1.01~1.10,P<0.05),≥60岁组的女性静息心率加快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则更高(RR=1.14,95%CI 1.04~1.25,P<0.05)。结论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成年人群而言,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关联,且具有性别差异。静息心率较快的女性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更高,且以老年女性为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来自2006-2007年度河北唐山开滦集团公司员工健康查体数据库,选取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的研究对象作为观察队列,共33 913人,于2008-2009年度进行第二次体检,纳入最终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为24 441例(男性19 345例,女性5096例),年龄19~93岁。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线lg hsCRP水平对第二次体检时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按基线hsCRP水平四分位数分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hsCRP水平对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至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①2年间观察队列中有8026例进展至高血压,进展至高血压的比例为32.8%。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基线lg hsCRP每增加1个单位,收缩压增加0.39 mm Hg(P<0.01)。③按基线hsCRP四分位数分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基线年龄、性别、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腰围后,hsCRP仍是进展至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最高四分位数组进展至高血压的风险是最低四分位数组的...  相似文献   

6.
高敏C反应蛋白对新发脑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u J  Wu SL  Wang YX  Wang JL  Zhao HT  Hou GS  Li DQ  Jin C  Li JF  Di YR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469-472
目的 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新发脑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观察队列中新发脑出血患者323例,对照组646例.比较两组组间基线hs-CRP水平,分析不同基线hs-CRP水平对新发脑出血的风险.结果 新发脑出血患者基线hs-CRP水平(1.10 mg/L)高于对照组(0.66 mg/L,P<0.01);hs-CRP四分位数水平较高者(>2.12 mg/L)新发脑出血的风险是较低者(≤0.30 mg/L)的2.58倍(95%CI 1.77~3.76,P<0.01);对hs-CRP以3 mg/L及以第八十百分位点为临界值分组后进行统计分析,hs-CRP与新发脑出血风险的相关性依然存在,OR值分别为2.26(95%CI 1.60~3.20,P<0.01)和2.24(95%CI 1.60~3.13,P<0.01).结论 基线hs-CRP水平对新发脑出血有预测价值,基线hs-CRP水平较高者新发脑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对象均来自开滦研究人群,用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以参加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度开滦集团体检的高血压非糖尿病员工为观察对象,以baPWV检测时间为观察起点,以新发糖尿病为终点事件,以2016-2017年度体检时间为观察终点,最终有8 061例纳入研究队列。按baPWV四分位分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baPWV对终点事件的影响,按体质量指数(BMI)分层做敏感性分析。结果观察对象平均随访(4.22±2.10)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874例(10.8%),平均发病密度25.71/千人年。按baPWV四分位分组,第1~4四分位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分别为14.60/千人年、23.77/千人年、27.15/千人年、37.70/千人年(P<0.001)。以是否新发糖尿病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baPWV第1四分位组作对照,校正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基线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等混杂因素后,第2、3、4四分位组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分别为1.57(1.24~1.98)、1.74(1.37~2.20)、2.38(1.87~3.03)。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糖尿病的HR及95%CI为1.32(1.24~1.42)。结论大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远期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研究队列共包括231名青年个体,基线期(2005年)年龄中位数为28岁,2013年对其进行随访。基线期和随访期均进行了一般信息采集,血压、身高、心率等人体测量及空腹血糖、血脂、hsCRP等生化指标测定,并于2013年使用无创自动波形分析仪测量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人群基线期和随访期血浆hsCRP水平分别为0.36(0.18~0.72)和0.50(0.22~1.05)mg/L。2005年hsCRP和2013年hsCRP间的相关系数为0.290(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二者相关性未发生显著变化(r=0.186,P0.01)。与基线期hsCRPP75(第75百分位)者相比,基线期hsCRP≥P75者的远期hsCRP仍处于最高四分位的风险显著增高(RR=3.321,95%CI 1.681~6.559,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基线期hsCRP和随访期hsCRP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血压等混杂因素后,baPWV与基线期hsCRP无独立相关性(β=-0.028,P=0.641),而与随访期hsCRP独立相关(β=0.146,P=0.012)。剔除高血压、糖尿病受试者后,baPWV与基线期hsCRP无独立相关性(β=0.013,P=0.853),而与随访期hsCRP的独立相关性依然存在(β=0.157,P=0.025)。结论青年个体血浆hsCRP是同一时期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早期血浆hsCRP无法独立预测远期baPWV。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谷氨酰转肽酶(GGT)轨迹与新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州市健康体检人群中符合入选标准的3 209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 采用R LCTMtools程序将随访前GGT水平确定3个不同的GGT轨迹组, 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 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GGT轨迹与新发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随访结束时代谢综合征累积发病率为7.0%, 低稳定组、中稳定组、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分别为3.9%、11.4%、15.0%, 呈增长趋势(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 总人群中稳定组、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均升高;男性人群高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为低稳定组的1.67倍(95%CI 1.07~2.60), 女性人群中稳定组代谢综合征发病风险为低稳定组的3.29倍(95%CI 1.14~9.53)。结论 GGT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总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随着长期GGT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建议男性和女性分别将长期GGT水平维持在28 U/L和14 U/L...  相似文献   

10.
探讨新发糖尿病人群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新发糖尿病人群中hsCRP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趋势 <0.01).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中hsCRP>3 mg/L者的比例分别为18.8%和26.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是影响糖尿病患者hsCRP水平的因素(P<0.05或P<0.01).hsCRP水平受多种传统因素影响,且与腹型肥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依那普利(10mg,2次/d,n=34);实验组:常规组治疗+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g/d,n=34);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hsCRP、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hsCRP、内皮素水平均降低[常规组:hsCRP(3.6±0.9)比(3.8±0.9)mg/L,内皮素(64.1±11.2)比(67.4±10.8)ng/L,均P<0.05;实验组:hsCRP(3.2±0.8)比(3.8±0.9)mg/L,内皮素(58.8±9.2)比(67.9±10.3)ng/L;均P<0.05],实验组hsCRP、内皮素水平较常规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前后hsCRP差值(0.6±1.0)比(0.2±0.5)mg/L,治疗前后内皮素差值(9.1±13.5)比(3.3±8.2)ng/L;P<0.05]。两组治疗后,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常规组(58.3±10.5)比(54.2±10.5),实验组(63.7±10.4)比(53.6±9.9)mmol/L,P<0.05],实验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前后一氧化氮差值(10.1±13.8)比(4.1±9.9)mmol/L;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内皮素水平,提高一氧化氮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比较北京社区人群中外周动脉收缩压(SBP)和脉压(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2012年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建立的社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平均随访2.3年。纳入标准为:资料完整、基线无颈动脉斑块,完成2014年随访。最终共纳入748例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BP和PP与新发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5±4.9)岁,其中男性213例(28.48%),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人群的比例分别为34.7%(264例)、15.4%(117例)和67.2%(511例)。随访2.3年后,新发颈动脉斑块人群比例为30.9%(235例)。调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吸烟、饮酒、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降压治疗、降糖治疗和降脂治疗后,SBP和PP每升高10 mm Hg,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别增加14%和27%(均P0.05)。而当SBP和PP同时纳入回归方程中时,仅PP与颈动脉斑块风险显著相关(PP每升高10 mm Hg,OR=1.27,95%CI 1.00~1.62;SBP每升高10 mm Hg,OR=0.99,95%CI 0.83~1.19)。三分位数分组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相比,PP第三分位组颈动脉斑块风险显著增加。结论北京社区人群中SBP和PP均可以预测新发颈动脉斑块风险,而PP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优于SB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线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健康查体的101 510名开滦集团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或<7.0 mmol/L但已确诊为糖尿病,正在使用降糖药物的7865例糖尿病者作为观察队列,随访38~53(48.02±3.14)个月,随访期间每半年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分析基线血清hsCRP水平对糖尿病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随着基线hsCRP水平的增高,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事件率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及吸烟因素后,基线hsCRP最高四分位数组(hsCRP≥2.50 mg/L)发生总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RR)分别为最低四分位数组(hsCRP<0.41 mg/L)的1.64倍(95% CI:1.20~2.24,P=0.002),1.52倍(95% CI:1.03~2.24,P=0.034)和2.57倍(95% CI:1.34~4.91,P=0.004).(2)随着基线hsCRP水平的增高,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逐渐增高;女性在人群中比例逐渐增多;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线hsCRP可预测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hsCRP水平较高者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baseline serum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for the first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 in the population with diabetes. Method In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 total of 101 510 employees of Kai Luan Group, who received healthy examination from July 2006 to October 2007, were screened and 7865 subjects with fasting plasma glucose ≥ 7. 0 mmol/L or known diabetes mellitus and under insulin or hypoglycemic drugs therapy were followed up for 38 - 53 (48. 02 ± 3. 14) months. Results ( 1 ) Incidence rates of total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s,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to increased levels of baseline hsCRP ( P < 0. 01 ).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gender, body mass index ( BMI),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total cholesterol(TC), triglyceride(TG),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and cigarette smoking, multivariate 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ndividuals in the highest quartile of hsCRP levels group (hsCRP≥2. 50 mg/L) had an increased risk of total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s (RR: 1.64, 95% CI:1.20-2.24), cerebral infarction (RR: 1.52, 95% CI: 1.03-2.24), myocardial infarction (RR: 2.57,95% CI: 1.34 -4. 91 )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lowest quartile group( hsCRP < 0. 41 mg/L). (2) Higher baseline hsCRP levels were associated with aging, female gender, higher BMI, SBP, DBP, fasting blood glucose, TC, TG, LDL-C levels and lower HDL-C levels ( all P < 0. 05 ). Conclusion Baseline hsCRP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first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event in the population with diabet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个人群中新发高血压病人和未发生高血压者基线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与2年内动脉弹性的变化的相关性,探索血清FFA、动脉弹性及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一纵向研究。社区筛选128例健康非高血压者(年龄33~60岁),随访2年。记录新发高血压例数,采用CVProfilorDO-2020型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检测两组2年前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测定基线空腹血FFA、血脂、血糖、胰岛素等。随访期间,有12人失访。结果1)与未发生高血压者(n=97)相比,新发高血压病人(n=19)基线空腹血清饱和脂肪酸水平增高[(217±68)μmol/L比未发生高血压组:(186±46)μmol/L,P=0.04],而多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S)降低(1.60±0.37比未发生高血压组:1.90±0.46,P=0.009);2)与未发生高血压者相比,新发高血压者2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增高(P均<0.01),而其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改变值(ΔC1和ΔC2)有降低趋势(P均>0.05);3)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全部参与者2年的ΔC1与基线空腹血清P/S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201,P=0.041),独立于基线收缩压水平和经典的心血管危险因素。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新发高血压者的基线空腹血清P/S的优势比(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0.412(0.172~0.991,P=0.048)(在调整了经典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后)。结论空腹血FFA组成异常是中青年非高血压人群大动脉弹性年龄相关改变和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一个人群中新发高血压病人和未发生高血压者基线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与2年内动脉弹性的变化的相关性,探索血清FFA、动脉弹性及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一纵向研究.社区筛选128例健康非高血压者(年龄33~60岁),随访2年.记录新发高血压例数,采用CVProfilor DO-2020型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检测两组2年前后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测定基线空腹血FFA、血脂、血糖、胰岛素等.随访期间,有12人失访.结果 1)与未发生高血压者(n=97)相比,新发高血压病人(n=19)基线空腹血清饱和脂肪酸水平增高[(217±68)μmol/L比未发生高血压组:(186±46)μmol/L,P=0.04],而多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S)降低(1.60±0.37比未发生高血压组:1.90±0.46,P=0.009);2)与未发生高血压者相比,新发高血压者2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增高(P均<0.01),而其大、小动脉弹性指数改变值(△C1和△C2)有降低趋势(P均>0.05);3)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全部参与者2年的△C1与基线空腹血清P/S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201,P=0.041),独立于基线收缩压水平和经典的心血管危险因素.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新发高血压者的基线空腹血清P/S的优势比(OR值)和95%可信区间为0.412(0.172~0.991,P=0.048)(在调整了经典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后).结论 空腹血FFA组成异常是中青年非高血压人群大动脉弹性年龄相关改变和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一般人群中累积心率水平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以2006-2007年度参加第1次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职工为观察人群,并于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度对其进行第2、3、4次健康体检,以第3次健康体检时点为观察起点,以第4次健康体检时点为观察终止时间,以新发糖尿病为终点事件,最终有33 461人纳入研究队列。按累积心率四分位分组,用寿命表法计算各组新发糖尿病的发病密度,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新发糖尿病发病密度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自然样条函数进一步分析累积心率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随访(2.22±0.38)年内,新发糖尿病发病密度随着累积心率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5.29/千人年、16.20/千人年、16.84/千人年、18.87/千人年),且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累积心率分组的新发糖尿病发病密度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基线收缩压等混杂因素后,累积心率第4四分位组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较第1四分位组增加41%,累积心率每增加1个标准差,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2%(P0.01)。自然样条函数分析显示累积心率与新发糖尿病呈现类似J形曲线关系。结论高累积心率水平是新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血压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中青年女性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2006年3月~4月,对北京市沙河镇血压正常高值中青年女性775人进行了基线调查,2009年9月~10月进行复查,了解新发高血压情况,分析基线特征与该人群新发高血压的关系。结果①本研究人群基线平均血压为(126.8±6.7/80.2±5.6)mmHg,3.5年后复查平均血压为(128.2±13.9/79.2±8.8)mmHg。高血压发病率23.5%(182/775)。②偏相关分析控制年龄后,基线血压值、腰围、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值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自然对数(LnHomaIR)均与随访血压值相关(P0.05)。③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发病率与基线年龄、血压水平、腰围及TC/HDL-C值显著正相关(P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和腰围增加新发高血压的危险,OR值及95%CI分别为1.050(1.021~1.080)、1.051(1.016~1.087)、1.041(1.010~1.073)和1.036(1.011~1.061)。结论北京市沙河镇地区血压正常高值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年龄,基线血压水平及腰围是影响中青年女性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转归为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升高对老年非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健康体检的60~80岁的老年非高血压人群6124例,均行血浆Hcy检测,其中Hcy≤13μmol/L者4122例,Hcy13μmol/L者2002例,分别随机选择500例作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6个月收集1次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情况,随访3年。比较2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性别、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及LDL-C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8±12.87)μmol/L vs(8.12±4.36)μmol/L,P=0.001]。3年随访结束时,研究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脑梗死、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8%vs 10.2%,P=0.001;9.0%vs 4.6%,P=0.025;5.8%vs 3.0%,P=0.034)。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Hcy水平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β=0.78,95%CI:1.76~4.12,P=0.003)。结论 Hcy水平升高的老年非高血压人群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水平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的老年高血压人群4026例,行UACR水平检测,根据UACR水平分为4组,第1分位组1002例(UACR 0.043.10mg/g)、第2分位组1003例(UACR 3.113.10mg/g)、第2分位组1003例(UACR 3.119.62mg/g)、第3分位组1023例(UACR9.639.62mg/g)、第3分位组1023例(UACR9.6318.24mg/g)、第4分位组998例(UACR 18.2518.24mg/g)、第4分位组998例(UACR 18.2530.00mg/g)。4组人群平均随访(3.5±0.5)年。分析UACR水平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第1分位组比较,第4分位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空腹血糖、TC、TG、LDL-C、HDL-C、体质量指数后,第4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分别为第1分位组的1.68倍(95%CI:1.2330.00mg/g)。4组人群平均随访(3.5±0.5)年。分析UACR水平对老年高血压人群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第1分位组比较,第4分位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空腹血糖、TC、TG、LDL-C、HDL-C、体质量指数后,第4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对危险分别为第1分位组的1.68倍(95%CI:1.232.45,P=0.002)、1.52倍(95%CI:1.142.45,P=0.002)、1.52倍(95%CI:1.142.36,P=0.036)和2.49倍(95%CI:1.272.36,P=0.036)和2.49倍(95%CI:1.273.44,P=0.004)。结论基线UACR水平可预测老年高血压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UACR水平较高者发生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增加,尤其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老年人群腰围与新发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资料(2011~2015年),纳入2038例(男1129例,女909例)基线无高血压的老年人(≥60岁),对协变量进行多重插补后,比较新发高血压组及无新发高血压组个体的基线特征,通过广义加性模型和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腰围与血压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腰围对新发高血压的影响,并应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其是否存在非线性相关。结果 2038例老年人平均随访3.26年,期间共有717例(35.2%)发生高血压。广义加性模型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腰围与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P<0.001)。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LDL、相关疾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脑卒中)后,腰围每增加10 cm,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9%(HR=1.19,95%CI:1.06~1.34);与腰围低四分位数(Q1)组老年人相比,高四分位数(Q4)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较高,HR为1.33(95%CI:1.01~1.7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随着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