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好发于新生儿尤其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道急症,主要表现为肠壁局部或全层的炎性损伤甚至坏死,与早产、配方奶喂养和肠道细菌异常定植和增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相关。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NEC的发病率在5%~10%,死亡率在20%~30%,是导致早产儿尤其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近期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激活不受控的促炎反应从而导致NEC的发生发展。在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组成中,潜在致病菌较多,如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和梭菌属等;有益共生菌缺乏,如专性厌氧菌Negativicutes、双歧杆菌属和丙酸杆菌属等;且细菌多样性降低。迄今为止,对于哪种细菌与NEC发病是因果关系尚无共识,但几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出现在NEC之前的变形菌门失调颇具代表性。来源于革兰氏阴性变形菌的脂多糖(LPS)激活TLR4信号通路,介导强烈的炎症反应,加之肠道菌群失调与未成熟肠的相互作用,有学者提出将早产儿肠道细菌异常定植作为NEC主要诱发因素的假设。双歧杆菌、丙酸杆菌等益生菌的施用可能通过激活NOD2信号通路或调节淋巴...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被认为是多因素的。肠道未成熟、缺氧缺血、肠内(即配方奶粉)喂养和微生物失调在诱导肠道炎症反应中起作用。本文讨论了婴幼儿微生物组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新生儿肠道定植的因素, 肠道微生态在NEC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NEC早期微生态失调的表现;总结了使用益生菌预防NEC的研究以及在早产儿中使用益生菌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粒细胞是参与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宿主对细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的免疫反应,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去识别病原体, 利用多种机制发挥免疫防御作用。国内外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在呼吸道感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该综述对嗜酸性粒细胞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调节作用进行总结, 阐述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过程及与呼吸道病原体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嗜酸性粒细胞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作用的认识, 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以黏膜水肿、上皮缺血性坏死和隐窝结构破坏为特征的肠道急性炎症。肠道隐窝干细胞来源的肠道类器官三维培养系统为体外研究NEC提供了可信的研究模型。了解NEC中肠道干细胞生存微环境的变化, 以及肠道隐窝中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阐明其病情进展的关键。另一方面, 肠道类器官还可直接应用于治疗NEC及体外筛选NEC的特效药物或营养成分。该文就肠道类器官及其在NE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空肠闭锁术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postoperative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PONE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外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因新生儿空肠闭锁行一期肠吻合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内是否发生PONEC将患儿分为PONEC组与非PONEC组,收集和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与PONEC发病相关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患儿术后90 d内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逐步前进法)筛选PONEC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8例空肠闭锁新生儿,PONEC组10例,非PONEC组98例,PONEC发生率为9.26%(10/108)。非PONEC组患儿术后90 d内病死率为7.14%(7/98),PONEC组为50%(5/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03,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术后发生严重贫血及经鼻空肠管管饲是导致PONEC的危险因素(P=0.002、0.043和0.005),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  相似文献   

6.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的严重胃肠道疾病, 病死率较高, 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作为固有免疫的一部分, 单核/巨噬细胞在NEC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现就单核/巨噬细胞在NEC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动物模型的构建方式仍不统一, 本研究旨在明确更贴切临床NEC患儿实际情况的动物建模方式。方法随机将54只C57BL/6新生小鼠分为五组, 依次为:对照组(Ctrl组, 10只)、缺氧+人工喂养组(HF组, 10只)、缺氧+人工喂养+冷刺激组(Cold组, 12只)、缺氧+人工喂养+脂多糖(lipopdysaccharide, LPS)组(LPS组, 11只)、缺氧+人工喂养+NEC肠内细菌组(Bac组, 11只);分别建立NEC动物模型后, 评估肠道组织病理、NEC相关肠上皮屏障蛋白(β-catenin、Occludin)和肠上皮细胞死亡标记性分子(CC3、RIPK1、PARP1)以及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MCP1)的表达变化。结果按照肠道组织学Nadler评分≥2分视为NEC样肠道损伤。本研究除Ctrl组和HF组外, 其余三组NEC造模的肠道组织病理均满足NEC样肠道损伤标准。与HF组(30%)、Cold组(83.3%)和LPS组(81.8%)相比, Bac组的建模成功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急性肠道坏死性病变, 胎龄越小, 发生率越高。与NEC相关的死亡率高达20%~30%, 且存活者25%患有短肠综合征、生长受限、远期神经发育不良等严重后遗症。NEC的早期症状不典型, 一经发现, 往往即为重症, 临床难以早期诊断。腹部X线和超声是诊断NEC的经典手段, 近年来, 血清、尿、便的多种生物学标志物等作为NEC早期识别的潜在工具已开始应用于临床。通过整合传统检查及生物学标志物, 不断优化NEC的临床诊疗体系, 以期为临床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是指反复或持续存在胃肠道症状, 伴有消化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的一组疾病。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患者食道黏膜固有层可见纤维化。趋化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的细胞因子有多种, 包括Th2细胞因子、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唾液酸结合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整合素和细胞外基质蛋白。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的肠道组织损伤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分泌特异性产物、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纤维化和组织重塑以及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新生小鼠模型,探讨β-胡萝卜素对NEC新生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方法选用5日龄C57BL/6新生小鼠15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每组5只。对照组:母鼠哺乳喂养,无其他任何干预;NEC组:通过对新生小鼠缺氧刺激,人工喂养及脂多糖干预诱导产生NEC;β-胡萝卜素干预组:在诱导产生NEC的同时,给予新生小鼠胃管灌注β-胡萝卜素(1 mg/kg)。于生后第9日收集各组新生小鼠末端回肠组织,分析比较NEC病理评分,肠道炎症反应,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EC组肠道出现明显损伤(0/5比5/5,P<0.05),炎症反应(1.0122±0.03比9.5367±3.025,P<0.01)及氧化应激水平(TBARS 6.9292±0.129比11.4420±0.074,P<0.01; GPx 25.21±7.113比17.5674±5.769,P<0.01)明显升高,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5.36±0.308比1.48±0.212,P<0.01),且凋亡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hsCHD)患儿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外科收治的276例行NEC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分为A组(无hsCHD组, 216例)和B组(有hsCHD组, 60例)。收集和对比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B组患儿死亡25例, A组患儿死亡60例。术前A组胎龄为30(26~38)周, 小于B组的33(26~40)周(Z=-2.11, P=0.035);A组体重为1 370(820~2 800)g, 小于B组的1 750(945~3 845)g(Z=-2.62, P=0.009);A组发病日龄为14(1~47)d, 大于B组的10(...  相似文献   

12.
极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异常和免疫功能低下, 易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等并发症。益生菌能改善肠道菌群, 调节细胞代谢活性及免疫功能, 可用于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等。但使用益生菌对极早产儿可能的危害不能忽视。本文主要就目前国内外关于益生菌对极早产儿的作用作一综述, 以更好地帮助极早产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s disease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1日龄Ednrb基因敲除小鼠(Ednrb-/-小鼠)建立HSCR小鼠模型作为实验组,以相同日龄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各6只。收集结肠标本,依据形态将实验组小鼠结肠分为狭窄段及扩张段,对照小鼠肠管相应分为结肠远段、近段。采用HE染色法检查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分析各组结肠组织的乙酰胆碱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磷酸化ⅠκBα(p-ⅠκBα)、ⅠκBα、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结肠组织ⅠκBα mRNA的水平。结果对照组小鼠结肠远段和近段结肠组织炎症损伤的病理评分均为0级,实验组小鼠结肠狭窄段为Ⅱ级或更低,而扩张段为Ⅲ级或更高,结果显示HAEC主要发生在结肠的扩张段。实验组小鼠扩张段结肠组织p-ⅠκBα、ⅠκBα、TNF-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0.208±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唾液酸乳糖-N-四糖(DSLNT)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肠道内容物低分子量代谢谱的影响, 探索其对新生儿肠道的保护作用方式。方法新生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EC组和NEC+DSLNT组, 大鼠均采用特殊配方奶人工喂养, NEC组和NEC+DSLNT组以3次/d的频率进行缺氧(950 mL/L氮气, 10 min)/冷刺激(4 ℃, 10 min)、连续3 d诱导新生大鼠NEC模型, NEC+DSLNT组在特殊配方奶中添加300 μmol/L DSLNT。造模72 h时处死所有存活大鼠, 采集回结肠部位肠内容物进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组合型四级杆Orbitrap质谱仪(UHPLC-QE-MS)的非靶向代谢组检测, 末端回肠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代谢组数据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以正交偏最小二乘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IP)值>1和t检验中P<0.05筛选两两比较的组间差异代谢物。结果 DSLNT降低NEC发生率和NEC大鼠回肠组织病理学评分[3.0(2.0, 3.0)分比1.0(1.0, 2.0...  相似文献   

15.
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是一种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显示对称性双侧丘脑坏死为特征的急性脑病, 死亡率高, 存活者多留有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ANE常继发于病毒感染, 特别是流感病毒感染。在最近3年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全球流行中, ANE已经成为引起儿童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就流感病毒和SARS-CoV-2引起AN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进展进行阐述,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凋亡诱导因子1(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mitochondrion-associated 1, AIFM1)基因编码具有细胞凋亡作用及氧化还原功能的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蛋白。AIF在人体组织细胞内广泛表达, 在线粒体中发挥重要作用。AIFM1基因突变与严重的X连锁线粒体脑肌病、Cowchock综合征、X-连锁的脊椎外骺端发育不良伴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听神经病变等疾病相关。AIFM1基因突变表现出广泛的临床表型, 但突变与表型、表型严重程度之间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该文总结已报道的AIFM1基因突变相关位点、表型、可能致病机制, 对AIFM1基因突变相关疾病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氧浓度条件下所致的氧化应激会对新生儿及早产儿的未成熟肠道造成损伤。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肠道发育不全, 免疫功能不成熟, 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增加, 易发生肠道炎性疾病。缺氧或高氧均可能引发氧化应激, 导致肠道损伤。组织学变化包括肠道屏障损伤、肠上皮细胞水样变性以及杯状细胞和绒毛减少, 还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缺氧诱导的肠道损伤受多种信号通路的影响, 包括CRF-TLR4、Grx1-HIF-VEGF、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miRNA-SIRT轴。高氧引发的肠道损伤则与TLR4/NF-κB信号通路、Nrf2/IL-17D轴、ASK1-MAPK级联有很大关系。该文综述缺氧或高氧诱导肠道损伤的组织学变化和分子途径, 以建立潜在干预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脑梗死(NCI)是生后28 d内的新生儿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损伤, 可导致远期不良预后。目前NCI的病因仍不明确, 涉及多种危险因素, 与母体、胎盘及新生儿本身各个方面均有关。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 NCI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本文对NCI的高危因素进行综述, 从产前、产时、产后三个阶段展开分析, 以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早期识别诊断, 及时干预,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 HAEC)是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见且危及生命的一项并发症。虽然关于HAEC发病的确切原因我们尚不清楚, 但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该病的各项研究, 且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因而, 本文将对HAE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公共卫生政策, 是减少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Robert Guthrie医师成功对干血滤纸血片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筛查苯丙酮尿症, 开创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 串联质谱开始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 实现了"一种实验检测一种疾病, 到一种实验检测多种疾病"的转变, 增加了检测疾病的种类。近10余年来得益于筛查技术的进步, 新治疗药物的不断问世, 治疗方法的持续更新。特别是新一代测序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 既可从分子水平明确突变来源, 又可将新生儿筛查的范围扩大到那些不适合进行串联质谱的患者, 很多基因相关疾病被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有效管理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提高筛查质量和保证筛查准确性的前提。二级和多级检测策略, 结合不同的生化以及生化联合基因检测的方法,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 无论靶向还是非靶向, 都具有巨大且广泛的临床效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