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19年1月1日至12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起搏器(包括CRT-P和CRT-D)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排除既往植入失败和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患者应用新型冠状窦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经验。方法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适应证患者分入电生理导管指导组(电生理组)和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组(造影组),对比两组冠状窦插管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均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导线。造影组较电生理组在冠状窦插管时间、透视时间及射线剂量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指导冠状静脉窦插管安全、有效,可作为电生理导管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经冠状窦途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探讨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例患者因冠状窦畸形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电极参数及CRT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CRT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期间电极参数稳定,未见明显不良事件,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针对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获得成功,但因例数少,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用于治疗失同步的心力衰竭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能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左心室逆重构,改善远期预后。CRT起搏器的植入有别于常规起搏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冠状静脉窦,传统方法是先将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中十极电生理标测电极寻找冠状静脉窦,笔者采用Amplatz left1导管代替冠状窦电极寻找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经  相似文献   

5.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分别植入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和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管(通常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实现双心室起搏,可降低合并心室内/间电-机械失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改善其症状和生存质量[1-3]。本文观察植入CRT患者的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管12个月随访参数变化,并与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进行比较。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入选2010-12-2013-04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术中冠状静脉逆行造影(RCV)及左室电极植入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 2001年4月至2006年 12月我院收治的61例心力衰竭患者,男52例,女9例,平均年龄59.4±11.7(30~81)岁.其中扩张型心脏病35例,缺血性心肌病19例,高血压心脏病7例.入选标准心功能(NYHA )Ⅲ~Ⅳ级,左心室舒张末径≥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0.40.根据RCV静脉解剖特点,个体化选择起搏静脉径路和左室电极,以获得理想的左心室起搏部位.结果 61例共63次RCV,左室电极静脉部位分别是心侧28例、心后侧18例、心中9例、心中与心侧交通支4例、心大2例.术中发生冠状静脉夹层2例和心肌穿孔1例,其中1例3年间共3次造影,前2次分别因静脉狭窄和夹层而未植入左室电极,第3次改用较软的冠状窦电极导管引导长鞘和较细的OTW电极而成功植入;另2例发生轻微夹层、穿孔和少量心包积液但血液动力学稳定未影响左室电极植入.3例心侧静脉狭窄,1例狭窄50%,仍通过4189左室电极;1例近中段狭窄80%,电极不能通过而应用球囊扩张数次后,送入4193左室电极;另1例静脉较细且近中段狭窄50%,电极未能植入,3年后植入较细的OTW 1056T电极.结论 冠状静脉变异较大,左室电极以经侧静脉和后侧静脉植入为主,部分可经心中静脉进入理想的起搏部位.术中细致规范地操作、及时更换合适器械可使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室导线。笔者介绍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寻找冠状静脉窦的方法。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8例。应用Amplaze Left1造影导管快速寻找冠状静脉窦后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相关分支进行左室起搏,然后植入右房和右室电极导线。结果18例均成功应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很容易地寻找到冠状静脉窦。结论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用于CRT术中寻找冠状静脉窦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切口心外膜左心室电极置入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 6例心力衰竭患者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冠状窦途径失败后采用小切口心外膜置入左心室电极,同时经静脉置入右心房、右心室电极.术后随访1年,评价心功能和左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经小切口心外膜途径,所有患者均成功将左心室电极置入到理想部位.无术中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无膈肌刺激征.术中,左心室起搏阈值为(1.2±0.5)V;术后12个月,左心室起搏阈值为(1.1±0.4)V.12个月随访时,6 min步行[(327±77)m比(267±68)m,P=0.001]明显增加,纽约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26.1±6.0)%比(38.2±4.7)%,P:0.004],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72.2±6.8)mnl比(84.1±7.2)mm,P=0.001].结论 小切口心外膜置入左心室电极安全、有效,可以作为经冠状窦途径置人失败患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心脏静脉血流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情况,以便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方法109例植入CRT患者,男性67例,女性42例,年龄46~84(61.8±14.2)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9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缺m性心肌病4例,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通过采用后前位、左前斜和右前斜3种不同x线体位,分别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显像或经冠状动脉造影延迟顺行心脏静脉显像,观察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的情况,总结心脏静脉系统解剖变异特点。结果心脏静脉系统造影显像提示37例(33.9%)植入CRT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其中冠状静脉窦口或窦体异常者15例(13.8%),心脏静脉分支异常者22例(20.1%)。经心脏静脉系统而完成CRT植入术的成功率为99%,荭心室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为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心脏静脉系统血流异常是心力衰竭患者比较常见的现象,绝大部分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均能经心脏静脉系统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显著改善心室不同步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预后[1]。通过常规途径,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存在10%的失败率,且30%左右患者发生CRT无应答[2]。最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通过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行CRT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冠状窦起搏替代方法。本文对经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行CRT的技术路径、优势和限制因素以及今后可能的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不同部位时是否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符合CRT植入指征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药物优化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CRT植入术,根据术中左前斜X线冠状静脉逆行造影结果将左心室侧壁电极位置分为前侧壁(n=20)、侧壁(n=45)、后侧壁(n=24)3组,分析术后1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参数改变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和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病死率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侧壁与后侧壁组△LVEF、△LVESD、△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优于前侧壁组(均P0.05),但均明显低于前侧壁组(均P<0.05)。结论:CRT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及后侧壁临床疗效优于前侧壁,提示左心室电极位置影响CRT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一大进展,是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CRT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1].CRT不同于普通起搏器植入的主要手术要点为左心室电极放置,临床上主要选择经静脉途径,通过冠状静脉窦,将特殊电极送到靶静脉.冠状静脉内植入电极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同时,CRT系统的安置是在心脏状态不太好的情况下实施的,这又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性.现结合我院2008年11月一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讨论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9岁,因"胸闷气促一年"入院。入院查体及辅助检查提示扩张型心肌病且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应证。术中造影导管不能进入冠状静脉窦远端,行冠状静脉窦造影提示冠状静脉夹层且造影剂进入心包。观察15 min,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重新放入造影导管至冠状静脉窦远端,再次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发现造影剂外渗未明显增加,选择靶静脉顺利植入左心室电极。该病例提示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如发生冠状静脉夹层穿孔,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生命体征稳定,仍可继续植入左心室电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初期开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效果及技术问题。方法对20例植入CRT/CRTD的患者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功能指标,描述左室电极的植入过程,随访患者预后。结果术后6个月有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1),随访32.9±21.9个月,死亡4例,其中1例猝死,3例非心脏原因死亡。左室导线进入冠状窦失败改为右室双位点起搏2例(2/20,10%),左室导线难以固定于靶静脉改为经心中静脉与靶静脉吻合支1例(1/20,5%),冠状静脉阶段性狭窄1例(1/20,5%),术后导线脱位3例(3/20,15%)均成功复位。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静脉显影9例(9/20,45%),术中测试左室电极刺激膈肌跳动经调整电极位置均可避免。结论 CRT治疗心衰有效;术前冠状动脉/冠状静脉造影对指导和易化左室导线植入有益。右室双位点起搏改善心衰不明显,适当调整电极可避免膈肌刺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RT/CRTD)患者经静脉途径左室电极拔除与再植入的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CRT/CRTD拔除术的患者,分析并总结左室电极拔除与再植入方法、并发症以及成功率。结果共50例(CRT、CRTD分别为33、17例)拔除术患者(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48例、左室电极故障2例)。共拔除左室电极50根(主动固定电极3根,被动电极47根)。左室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55.3个月(1~204个月);左室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完全拔除94%,临床拔除6%);其中5例(10%)未使用工具徒手拔除,22例(4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例(2%)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扩张鞘拔除,21例(42%)应用下腔辅助装置抓捕器(Snare)拔除,1例(2%)为内外科杂交手术完成电极拔除。住院期间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为2%),电极拔除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1例术后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无次要并发症出现;共34例患者行CRT/CRTD再植入术,其中32例经右锁骨下静脉行左室电极再植入(28例右侧再植入成功),2例左侧成功再植入,左室电极右侧再植入成功率为87.5%,左室电极再植入总的成功率为88.2%。再植入前术中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左室电极拔除后原侧静脉狭窄>50%的患者有15例(44.1%),原侧静脉闭塞3例(8.8%),左室电极拔除后再植入原侧静脉的有21例(61.8%),原有侧静脉狭窄或闭塞再植入选择其他侧静脉10例(29.4%),1例(2.9%)患者应用球囊扩张侧静脉后成功送入左室电极。结论对于CRT/CRT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拔除心脏装置包括左室电极具有很高的成功率以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左室电极拔出后再植入总的成功率为88.2%,右侧再植入成功率为87.5%,植入难度较大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左心室电极位置分为侧壁组(n=26)和后侧壁组(n=34)。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6MWD及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侧壁组患者LVEF高于后侧壁组,LVESD、LVEDD短于后侧壁组,6MWD长于后侧壁组,血清BNP水平低于后侧壁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将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者心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将电极植入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特殊病例处理。方法对2例扩张型心肌病因冠状静脉畸形、左心室起搏电极不能达到理想起搏位置的患者采用心外科微创手术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结果2例患者三腔起搏器各起搏电极植入过程顺利,起搏器工作良好,起搏心率为80次/min。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周心功能均恢复至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无并发症。结论对经导管径路植入左心室电极失败的患者应用微创开胸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有益作用,但仍有20%~40%的患者不能从中获益。CRT无反应或反应不佳有多种潜在原因。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点的的选择及植入方式是决定CRT疗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文就左心室最佳起搏位点的选择机制与植入方案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70岁,因“胸闷气急1个月”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18;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 ms.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第4天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成功后行序心室电极导线植入.经撕开鞘将冠状静脉凄标测电极导管送入冠状静脉窦,通过腔内电网及X线透视确认标测电极导管位于冠状静脉窦内,沿标测电极送入长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