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SREBPs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探讨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在NAFLD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经肝组织活检确诊的NAFLD患者和非活动性的HBV感染者(ASC)并不伴有脂肪肝患者各20例,采用一次性活检针经皮肝活检方法获取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组织中SREBPs的表达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TG、CHO)、空腹血糖(FSG)和血清酶谱(AST、ALT和GGT)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结果 ①与ASC组比较,NAFLD组肝组织呈弥漫性轻、中、重度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组织SREBPs表达明显增加,②NAFLD组血清ALT、AST、TG、CHO、FSG 、FINS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SREBPs在NAFLD患者肝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肝组织的脂肪变,加剧了其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通过干预肝组织SREBPs的过度表达可能是预防和治疗NAFLD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中的作用被广泛关注,并且被认为是肝内脂肪变性的首要因素。根据这一理论进行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各有不同,对于胰岛素在NAFLD的作用则呈现不同认识。文章从胰岛素水平与肝内脂肪变化、胰岛素与肝内脂肪积聚和胰岛素分泌等方面阐述其在脂肪肝发生的始动作用和与脂肪肝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我国以及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伴有肝纤维化的NAFLD患者进展至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明显增高.文中研究粪便钙卫蛋白(FC)检测在NAFLD患者肝纤维化风险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筛选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脂肪肝联合专病门诊按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 y liver disease,NAFLD)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表达谱 特征。方法:采用lncRNA-mRNA基因芯片检测单纯性胆囊结石伴或不伴NAFLD患者的肝组织样本,获得lncRNA差异 性表达谱。进一步使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差异表达的基因予以分析。结果:与正常样本相比,NAFLD肝样本内共有 1 735个lncRNAs和1 485个mRNAs异常表达,其中535个lncRNAs和760个mRNAs上调,1 200个lncRNAs和725个mRNAs下 调。结论:与正常肝组织相比,NAFLD组织中lncRNA表达谱明显异常,这些lncRNAs可能在NAFLD的发生和发展中 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与胰岛素抵抗以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1],疾病范围涵盖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2]。NAFLD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通常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相关。从1999年至2018年,NAFLD的患病率增加了8%~9%,目前总体患病率达到29.1%,其中中国NAFLD患者占全球患病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加重了全球的健康负担[3]。目前国内外尚无治疗NAFLD的特效药;有不少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防治NAFLD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中医外治法如推拿、贴敷、针灸、拔罐等治疗NAFLD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肝毒性,逐渐受到各大医家关注。现本文将近几年中医外治法治疗NAFLD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典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是“二次打击”学说,但已不能完全解释由肝细胞脂质堆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NAFLD进程.近年来提出的“多次打击”学说强调了内质网应激(ERS)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内质网功能失衡会引发ERS,造成肝脂质代谢紊乱和肝细胞凋亡,最终导致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ERS及其与非酒精性肝脂质堆积、脂肪性肝炎和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血液生物化学改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由肥胖和糖尿病等病因引起的肝脂肪性病变,是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病理过程。为进一步探讨NAFLD的血液生物化学改变机制,作者根据国内外对NAFLD发病机制和生物化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系统概况了脂质、糖、肝脏酶学和肝纤维化指标在NAFLD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人群其肝酶水平的改变,探讨两者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选取空腹血糖正常58 例为对照组,空腹血糖受损(IFG)42 例为IFG 组,2 型糖尿病40 例为DM组,所有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血脂、肝酶指标,并行超声检查.结果 3组ALT、ALP 和GGT 水平均逐渐升高.排除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后,ALT、AST 在IFG 组和DM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ALP 和GGT 在3 组逐渐升高.对照组合并NAFLD 者ALT 及AST 显著高于非NAFLD者,IFG组中ALP 和GGT 在NAFLD者显著高于非NAFLD 者,DM组中ALT和GGT在NAFLD 者明显升高.结论 (1)ALT、AST、ALP 和GGT水平是早期糖代谢紊乱的指标,在IFG 时其水平就已升高;(2)随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加重,ALT、ALP 和GGT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3)糖代谢异常时肝酶水平改变并不完全反映肝脂肪变性;(4)在糖代谢紊乱各阶段人群中,合并NAFLD者其某些肝酶水平较非NAFLD 者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并不呈现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肝X受体α(LXR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二者在NAFLD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模型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RCR)和Western blot法动态观察NAFLD大鼠肝组织中LXRα和SREBP-1c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大鼠肝组织中LXRα和SREBP-1c基因和蛋白表达,从第2周开始增加,12周时升高最显著(P<0.01),与脂肪肝进展程度一致.结论 LXRα和SREBP-1c的表达变化与NAFLD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荷叶有效成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通过蛋氨酸和胱氨酸联合缺乏饲料建立NAFLD模型小鼠,同时灌胃不同剂量荷叶碱,通过考察造模给药后各组小鼠体质量及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对肝组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研究荷叶碱对NAFLD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此外提取造模给药后各组小鼠肝组织总核糖核酸(RNA),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初步探究荷叶碱缓解NAFLD的作用机制。[结果]荷叶碱能显著降低NAFLD模型小鼠体质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水平,同时荷叶碱可缓解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中脂肪变性,减少肝组织中脂质含量;此外,荷叶碱可下调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中SREBP通路相关基因SREBP-1、乙酰CoA羧化酶(ACC)、ATP-柠檬酸裂解酶(ACLY)及脂肪酸合酶(FASN)表达。[结论]荷叶碱对NAFLD具有明显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细胞SREBP通路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等相关的慢性疾病,由于当今社会人群中肥胖的患病率迅速上升,NAFLD比酒精性肝病越来越普遍,NAFLD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最终发展为复杂的肝细胞癌。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对NAFLD的预防十分重要。在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发病机制的因素中,"二次打击学说"、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三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应用MLCK抑制剂ML-7对肠道屏障有保护作用,这些因素使MLCK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田堃  赵宝珍 《医学综述》2008,14(6):856-858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及肝硬化。NAFLD的患病率高,存在种族、性别及年龄差异。单纯性脂肪肝呈良性进程,NASH可进展为肝硬化。NAFL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代谢紊乱、脂肪因子、内质网应激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肝博士》2020,(3)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我国近年来几个地区调查显示,NAFLD患病率约30%,其中10%~30%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D现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慢性肝病,对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进展缓慢的非良性疾病NAFLD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D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NAFLD患者起病隐匿且肝病进展缓慢,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二次打击学说"认为,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花生四烯酸(AA)作为重要的炎性脂质介质,通过环氧化酶(COX)、脂氧合酶(LOX)、细胞色素P450三大代谢途径来调控肝细胞线粒体内的氧化应激,导致大量脂酸的氧化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肝内胶原的沉积,加重肝细胞的损伤和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最终加快NAFLD进展.通过对AA介导的氧化应激在NAFL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可能探索出有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新途径,为阻断NAFLD进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PPARα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表达变化,以探讨其在NAFL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应用生化法检测大鼠肝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所有的大鼠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75%)和程度不等的小叶内灶性炎细胞浸润;肝内FFA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内PPARα蛋白质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主要为核内表达增强。结论NAFLD时存在FFA和PPARα表达的异常,PPARα表达异常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而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可决定NAFLD患者的长期预后,故早期监测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肝活检是评估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但因其存在有创及不良反应等缺点,故临床未能广泛应用。近年来,NAFLD相关血清无创诊断标志物或模型的研究越来越多。未来,深入了解用于评估肝脏脂肪变、NASH、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各种血清无创诊断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足,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同时减少肝活检需求。  相似文献   

18.
王川  于宏  姜政 《重庆医学》2008,37(24):2855-2858
众所周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又称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储存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在临床上NAFLD已成为常见的肝病之一,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对NAFLD的有效防止可阻止慢性肝病进展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目前NAFLD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同时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已变成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消化道疾病之一[1,2],及早发现和治疗NAFLD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张海峰  薛明明 《医学综述》2015,(6):1020-102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患者无过量饮酒史但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部分患者甚至可进展为肝癌。近年来,对NAFLD的机制研究是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并且取得丰硕成果。该文对胰岛素抵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的激活和内质网应激对NAFLD的影响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余泽云 《肝博士》2014,(5):31-31
正一、脂肪性肝病分为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实质细胞脂肪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早在1962年Thaler对此病就有描述,1980年和1986年Ludwing和Schaffner等相继提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NAFLD的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98年Day报道15%~50%NASH患者发生不同程度肝纤维化,NAFLD方得到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