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次肾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多次肾移植受者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共纳入38例多次肾移植受者,其中二次肾移植35例、三次肾移植3例。二次肾移植受者首次肾移植肾脏平均存活时间83.2月,29例行二次移植后行移植肾肾活检,肾活检距二次肾移植中位时间31月;病理类型中21例与移植排斥相关,8例为非移植肾排斥反应相关,其中7例复发或新发肾小球疾病。患者二次肾移植中位肾脏存活66(49,108)月,1年、3年和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94.3%、88.6%和60.0%。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6月患者和≤1年患者二次移植肾脏存活时间明显低于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6月患者(P=0.016)和>1年患者(P=0.049)。此外,首次移植肾失功至二次移植间的等待时间≤1年患者二次移植肾脏存活时间明显高于等待时间>1年患者(P=0.022)。3例患者三次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99月、115月、101月,第1例和第3例移植肾失功。结论:多次移植肾脏预后总体良好,再次移植肾存活时间与首次移植肾脏存活时间及再次...  相似文献   

2.
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预防肾移植超急排斥反应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渊  孟建中 《山东医药》2004,44(27):39-40
肾移植术后超急排斥反应 (HAR)是一种反应最剧烈、后果最严重的排斥反应 ,一旦发生只能切除移植肾。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80 %的高度致敏者接受肾移植后极易发生HAR。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 ,我院对 31例PRA >5 0 %的患者在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 (PE)和免疫吸附 (IA)。现比较其效果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1例中 ,男 2 0例 ,女 11例 ;年龄 2 15 6岁 ,PRA5 0 % 98%。其中 15例行PE治疗 (PE组 ) ,16例行IA治疗 (IA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因及其他治疗均无差异 (P >0 0 5 )。1 2 …  相似文献   

3.
探讨原位肾移植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5例临床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28~55岁,平均45岁,多囊肾1例,三次肾移植2例,二次肾移植髂血管粥样硬化2例,均先行左肾切除,再行原位肾移植,尿路重建采用肾盂-肾盂端端吻合,术后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手术经过均顺利,术后2例再次移植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1月平均血清肌酐(SCr) 124 μmol/L.术后随访6月~7年均带肾存活,4例受者移植肾肾功能正常,1例受者术后7年出现慢性移植肾肾病,SCr波动于340 ~462 μmol/L.结论:原位肾移植对于第二、三次肾移植,双侧髂血管条件不好的受者,原位肾移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肾移植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1年内受者死亡原因,提高肾移植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至2006年3月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402例临床资料,随访1年.分析受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结果 随访1年共死亡28例,1年死亡率6.96%,其中9例死于感染.7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3例死于移植肾破裂出血.2例死于移植后肝病,2例死于恶性肿瘤,1例死于消化道溃疡出血,2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2例死于其他原因.在全部死亡病例中-移植肾功能正常12例(42.8%).结论 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移植破裂出血是导致肾移植术1年内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处理危险因素.加强肾脏移植术后有关预防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高度致敏受者的临床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肾移植高度致敏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案。方法:报告10例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连续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和抗体特异性,行供-受者HLA配型,7例患者采用血浆置换(PE)治疗;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和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6例患者采用5-7天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治疗。结果:2例患者(4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2例未采用ATG诱导治疗的患者术后第1个月发生急性耐激素性排斥反应,6例患者术后第1个月末发生急性排斥。随访3-24个月,1例患者因肺部毛霉菌感染死亡,7例患者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对受者HLA抗体特异性的鉴定和良好的HLA配型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基础,PE对降低高度致敏受者的PRA水平,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以及对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对肾移植预后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合并糖尿病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4月至200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07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相关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507例共行539例次肾移植术(多次手术29例),其中52例合并糖尿病[其中男30例,年龄(51.4±7.1)岁;女22例,年龄(51.6±4.9)岁],移植前糖尿病16例,移植后糖尿病36例;因糖尿病肾病致肾衰竭性肾移植治疗占糖尿病的30.8%。未合并糖尿病肾移植455例[其中男293例,年龄(38.7±12.3)岁;女126例,年龄(43.5±10.1)岁]。合并糖尿病组的各种并发症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合并糖尿病组病死率17.3%(9/52),同期非糖尿病肾移植组病死率7.7%(35/455),尤以移植前糖尿病病死率最高。结论肾移植合并糖尿病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需加强对肾移植前后糖尿病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改善儿童肾移植长期预后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术前、术后多学科管理在儿童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开展器官捐献供肾-儿童肾移植,对肾移植患儿采用术前-术中-术后闭环管理模式。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该模式的特点和效果,重点讨论术前、术后管理在儿童肾移植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一般资料:129例终末期肾衰竭患儿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肾移植受者年龄10.6±3.8岁,其中最小移植年龄21月龄,最小移植体重9 kg。供体中104例(80%)为儿童供体,儿童供体中位年龄1.5岁(11月~3岁)。(2)术前管理:原发病诊断方面,儿童肾脏科与泌尿外科、分子诊断中心等多学科合作,使得86%患儿原发病诊断明确,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AKUT)及遗传性肾病为其主要病因,占28.6%和27.9%;移植前肾替代治疗方面:96%患儿移植前接受透析治疗,中位透析时间1.3(0.7~2.0)年;移植前慢性肾脏病相关并发症纠正情况:肾性贫血控制率70%,血钙控制率77%,血磷控制率65%,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控制率66%,严重左心室肥厚(LVH)控制率80%。(3)术后管理:129例肾移植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0(1.1~4.8)年。随访期间感染情况:63例(48%)肾移植受者发生感染,病原菌中以细菌感染最多见(54%),其次为病毒感染(42%),病毒感染中半数以上为巨细胞病毒(CMV);排斥情况:14例(10.8%)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原发病复发情况:1例(0.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原发病复发。(4)肾移植预后:受者1年、3年、5年、7年存活率均为96.6%,移植肾1年、3年、5年、7年存活率均为87%。末次随访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81.2±29.8(ml/min/1.73 m^2)。16例移植肾失功,其中13例(81%)移植肾丢失发生在移植后1月内,移植肾血管栓塞是主要失功原因。结论:多学科闭环管理下的儿童肾移植受者预后良好,该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移植肾肾动脉狭窄是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由此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常导致移植失败。1 997年以来 ,我们对 41 0例肾移植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现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技术在移植肾肾动脉狭窄诊断的介入治疗前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文 41 0例肾移植患者 ,CDFI诊断为肾动脉狭窄 48例 ,其中 1 1例 (年龄 2 5~ 42岁 )经肾动脉数字减影 ( DSA)检查证实诊断 ,并于肾移植术后 4~ 36个月 (平均 1 5个月 )接受介入治疗。采用肾动脉扩张成形术 ( PTRA) 4例、支架植入术( PTRAS)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肾移植术后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肾移植术后并发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情况。结果12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术后5例并发糖尿病,治愈者3例,1例患者因为血糖达到1 100 mg/m L的时候发生酮症昏迷,通过一系列抢救措施后得以恢复;另外1例患者肝功能损害,导致移植肾发生破裂,切肾后采用血液透析治疗。结论肾移植术后并发糖尿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肾移植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 1978年 8月~ 2 0 0 0年 8月完成 10 17例尸体肾移植 ,其中老年患者 (≥ 6 0岁 ) 96例。本文回顾性分析其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情况和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1 对象与方法1.1  患者一般情况  10 17例尸体肾移植术中年龄≥ 6 0岁属于老年组 ,年龄 <6 0岁属于成年组。老年组肾移植 96例 ,其中≥ 6 5岁 10例 ,最大年龄 72岁。成年组肾移植 92 1例。1.2   观察项目  10 17例移植肾存活时间 ,存活时间≥ 1年、3年、5年、7年的移植肾存活率 ,比较老年组和成年组患者肾存活率 ,观察 1994年 8月前后老年组移植肾存活率的变化 ,分析老年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者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急性肾衰竭(ARF)的DCD供者肾移植临床资料. 结果:来自15例ARF供者的30个肾脏植入29例受者体内(其中1例接受双肾移植).供体起始和终末血清肌酐分别为90.1±35.1 μmol/L和355.6±153.1 μmol/L.术后8例(27.6%)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随访2 ~21月,人肾存活率均为100%.术后1月和12月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55.5±10.5 ml/(min·1.73m2)和60.8±10.6 ml/(min·1.73m2). 结论:DCD供者肾移植术后的近期效果良好,是扩大供肾来源的潜在途径.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AR)多数发生于术后 3个月内 ,其严重影响移植肾的近期和远期存活。新型的免疫抑制药物骁悉 (MMF)可以降低 AR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现将我院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 MMF的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选取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3年 1月肾移植患者10 8例 ,均为首次接受同血型尸体肾移植 ,淋巴细胞毒性试验<0 .10 ,未发生超急排斥、加速排斥、肾小管急性坏死者。随机分为两组 ,MMF组 6 6例 ,其中男 4 1例 ,女 2 5例 ;年龄 2 3~6 5岁 ,平均 38.6岁 ;病程 1~ 8年。硫唑嘌呤 (Aza)组 4 2例 ,男 2 6例 ,女 15例 ;年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存活1年以上患者空腹血糖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446例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肾移植手术且移植肾存活1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空腹血糖,将患者分为移植前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正常3组,观察各组术后空腹血糖变化规律.对428例术前非糖尿病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分析术后移植后糖尿病( PTDM)发生及转归,比较持续性PTDM和一过性PTDM临床特点,并比较PTDM组和非PTDM组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肾移植后患者血糖整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28例术前非糖尿病患者,共有87例(20.3%)发生PTDM,其中15例(占总PTDM的17.2%)在随访中转为空腹血糖正常或空腹血糖受损.与持续性PTDM相比,一过性PTDM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更高(P=0.043).与非PTDM组相比,PTDM组术后感染、高血压和脂代谢紊乱发生率更高(P<0.05).平均随访(5.65±3.68)年,两组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PTDM并非持续存在,在病程中有可能转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空腹血糖正常.急性排斥反应是一过性血糖升高的危险因素.肾移植后PTDM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感染、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但本组术后随访,存活率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移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型高效免疫抑制剂的问世,肾脏移植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高危肾移植受者接受移植也越来越多。所谓高危顾名思义应该是同时存在有可能危及肾移植受者生命安全或影响移植肾近期或远期存活的诸多因素。如合并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传染性肝病,或二次移植、多次输血、长期血液透析及妊娠等原因,使受者致敏,有广泛的多价抗HLA抗体,移植时易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排)及各种难以逆转的急性排斥反应(AR),导致移植失败,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受者生命。笔者主要针对后者即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术前处理作一粗浅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发生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肾移植受者将他克莫司(Tac)转换为环孢素A(Cs A)后的长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发生PTDM并使用Tac的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是否将Tac转换为Cs A分组。统计满1年、2年、3年及5年的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和不需要使用降糖药物的比例。统计两组患者随访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以死亡和移植肾失功作为终点事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8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0例继续使用Tac、48例将Tac转换为Cs A,转换后中位随访81月。其中死亡19例,移植肾失功21例,到达终点事件共29例。在随访满1年、2年和3年的患者中,转换组的血糖控制率优于Tac组,满5年的患者中,两组血糖控制率无显著差异。在各个随访阶段,转换组不需要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Tac组。随访中两组患者死亡、移植肾失功、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生存分析显示,以死亡和移植肾失功为终点事件,两组生存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PTDM患者将Tac转换为Cs A,可以改善糖代谢,使糖尿病更易于控制,但并不改善人/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体内存在高水平的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致敏受者接受肾移植后,早期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移植物长期存活率低。致敏肾移植受者同种异体抗体主要由终末分化的长寿命浆细胞在骨髓和其他次级淋巴组织中产生。移植后受者对同种异体抗原并不全发生记忆反应,只有不到一半的致敏受者有同种异体抗体水平增加。移植后早期高水平的同种异体抗体产生将导致AHR;移植后的晚期DSA消失可能与预存浆细胞消失,DSA被移植物吸收或血清存在阻断因子等因素相关。明确移植后不同时期同种异体抗体产生的机制,有助于我们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案改善致敏受者移植术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血液透近的开展,肾移植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本文对1967~1976年10月3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的41次尸体肾移植作分析。移植一年后患者的生存率为73%,移植肾之生存率为47%,作者对尸肾移植后其功能延迟的原因和预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 1.尸体肾移植平均每年4例。 2.供者的性别,年龄:41次尸体肾移植的供者为33人,男25人,女8人。年龄10~50多岁,其中40岁以上者11人。供者死因:脑挫伤者20人,其次为脑出血、脑动脉瘤等引起的脑血管障碍9人,脑肿瘤2人,自杀、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各1人。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是尸体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是影响肾移植术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我们总结我院 1998~ 2 0 0 1年行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82例中发生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 7例的临床资料 ,以提高对肾移植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认识。临床资料1.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横纹肌溶解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供者肾移植后受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器官捐献供者中,因横纹肌溶解症导致AKI的供者和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结果:8例供者因横纹肌溶解症导致AKI,供者血肌酸激酶峰值为10 623±3 692 U/L,血浆肌红蛋白峰值为20 618±7 959μg/L,血清肌酐峰值为483±176μmol/L。其中3例接受血浆置换治疗,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1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16例受者,肾移植术后4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移植肾功能缓慢恢复,其余8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随访6~46月,人肾均存活。术后6月和12月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65.4±13.5 ml/(min·1.73m2)和71.2±14.3 ml/(min·1.73m2)。结论:接受横纹肌溶解症合并AKI患者供肾的受者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出现AKI的器官捐献供者应该常规行横纹肌溶解症筛查。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术后尿瘘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青山 《山东医药》2005,45(24):37-38
尿瘘是肾移植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可造成肾移植失败。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共行肾移植术566例,其中并发尿瘘者15例。现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探讨肾移植术后尿瘘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