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有前向和逆向两种技术。过去20年中, 随着专用器械的创新应用, CTO-PCI技术在国际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我国虽起步稍晚, 但近10年来进步较快, 尤其是前向技术在借鉴中亦有创新, 如在微导管辅助平行导丝技术、前向夹层重入真腔(ADR)和主动真腔寻径(ATS)技术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 积累了中国经验。在总结以往相关研究及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的基础上, 我们制定了该共识, 并绘制中国CTO-PCI前向技术的路径图供参考, 以规范CTO-PCI前向技术策略和操作, 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 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术后(CTO-PC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辅助制定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15例符合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PCI术后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运用R3.6.2和易侕软件对数据建立MFP模型、全因素Cox回归模型(full...  相似文献   

3.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最主要的再灌注策略, 但是重症STEMI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如何改善重症STEMI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该文简要评述2023年发表的相关重要临床研究, 为我国的临床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 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 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 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 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或CABG治疗的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259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纳入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采用Kaplan-Meier法描述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CI/CABG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259例患者,其中PCI组149例,CABG组110例。男性193例(74.5%),年龄为(61.4±9.8)岁。随访时间为10.1(8.3,11.2)年,完成随访234例(90.3%)。据Kaplan-Meier法描述的各事件累积发生率,PCI组和CABG组的全因死亡[37.0%比43.1%,P=0.143]、心肌梗死[34.0%比19.4%,P=0.866]、卒中[6.4%比11.7%,P=0.732)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33.6%比39.9% ,P=0.522...  相似文献   

6.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概率高达40%~65%, 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国内外指南虽有推荐针对该类患者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 但在真实世界中依然需要准确把握。本综述在对比急诊PCI仅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急诊PCI同时完全血运重建和急诊PCI后分次完全血运重建3种不同策略疗效优劣的基础上, 总结出急诊PCI后分次完全血运重建是安全有效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10 458例患者,根据HDL-C水平分为3组:低三分位组(HDL-C≤0.89 mmol/L,3 525例)、中三分位组(HDL-C>0.89~1.11 mmol/L,3 570例)和高三分位组(HDL-C>1.11 mmol/L,3 363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SYNTAX积分)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3组间的预后差别。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DL-C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总体人群平均HDL-C水平为(1.03±0.28)mmol/L,平均SYNTAX积分为(11.7±8.1)分。HDL-C高三分位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更少、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LDL-C水平更高,更少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陈旧心肌梗死及吸烟史,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多,左主干及三支病变比例更少,介入治疗成功率更高(P均<0.05)。HDL-C高三分位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因素,并比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早发与非早发AMI患者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10 724例,其中符合AMI诊断标准者1 920例,依据发病年龄将其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0岁,女性≤60岁)及非早发AMI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发AMI的影响因素。观察终点为:(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和支架内血栓;(2)出血事件。比较两组在住院期间及出院2、5年各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 920例AMI患者,年龄(56.5±11.3)岁,男性1 612例(84.0%)。早发AMI组701例,非早发AMI组1 219例。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血脂、合并症、炎症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OR=1.06,95%CI 1.01~1.10,P<0.01)、甘油三酯(OR=1.47,9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壁瘤(VA)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61例,依据心脏超声检查是否存在VA,分为VA组42例与对照组11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及相关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规律随访,分析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IS-CTO患者212例纳入IS-CTO组,以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和晚期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远期预后。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于发病后3~35 d行择期PCI并置入DES的STEMI患者977例。根据接受延迟PCI的时间将纳入患者分为早期PCI组(3~14 d,495例)和晚期PCI组(15~35 d,48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以及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为2年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采用倾向性评分法按1∶1的比例匹配年龄、性别等主要基线特征后再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接受延迟PCI的患者中有910例(93.1%)由外院转入,其中接受过溶栓治疗者292例(29.9%)。接受延迟PCI的时间为14(10, 20)d。早期PCI组和晚期PCI组患者2年MACCE[3.0%(15/49...  相似文献   

12.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因具有能够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造成的冠状动脉金属化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4次变革。近年来,来自中国的BRS数据陆续发布。国产首个BRS于2019年2月上市后,已开始在国内医院应用。为使此项新技术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获得规范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51位国内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BRS临床研究循证证据和欧美专家共识的相关推荐,特拟定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BRS的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的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随访等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我国当前医疗环境下,基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比较不同的病变分型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I-LOVE-IT 2,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对评价者设盲的非劣效性研究。本研究选取I-LOVE-IT 2研究中置入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且仅有一处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 255例,根据ACC/AHA冠状动脉病变分型定义,分为A/B1型病变组(184例)、B2型病变组(457例)以及C型病变组(614例)。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为48个月患者源性复合终点(PoCE),即包含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或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48个月的靶病变失败(TLF)、PoCE的各组成成分、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主要出血(BARC 3~5型)以及肯定或极可能的支架内血栓。比较3组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48个月PoCE和T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病变分型患者的PoCE和TLF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 C型病变组患者的48个月Po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远端桡动脉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并行急诊PCI的STEMI老年患者, 根据穿刺位置不同分为远端桡动脉组和经典桡动脉组。记录2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时间;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桡动脉闭塞率、桡动脉痉挛率、局部血肿率、动脉瘤发生率等。结果远端桡动脉组70例, 其中男性33例(47.1%), 年龄(65.6±6.7)岁;经典桡动脉组70例, 男性35例(50.0%), 年龄(66.4±6.9)岁。远端桡动脉组与经典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桡动脉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低于经典桡动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比8.6%, P=0.024), 远端桡动脉组术后压迫时间小于经典桡动脉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6±10.5)min比(343.5±9.8)min, P=0.047]。2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月~2006年7月,我们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QT离散度(QTd)变化进行了观察,以探讨PCI对CTO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40年前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出现挽救了无数AMI患者的生命。该文全面回顾了急诊PCI的发展历程, 以及我国急诊PCI策略的创新与应用, 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以期更大程度地改善A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新型介入器械的出现和介入技术的提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仍然是目前介入治疗的难点和热点。现就相关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经由呼吸内镜介导的介入治疗方法, 为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气道疾病开拓了一类全新的治疗手段, 其疗效获得临床验证与专家认可。而各类介入治疗方法的规范应用与推广, 不同患者治疗方案选择的精准化与个体化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相信通过呼吸介入方法与其他药物、非药物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 将为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影响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局的患者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特征,对比日本多中心CTO注册中心(J-CTO)评分、临床-病变相关(CL)评分对PCI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AG检查确诊CTO病变并尝试进行PCI的157例患者共162处病变。根据病变行PCI是否全部成功分为PCI成功患者组(121例)以及PCI失败患者组(36例),根据病变最终是否成功开通分为PCI成功组(125处)以及PCI失败组(37处)。收集患者临床及CAG病变特征资料,分析影响CTO-PCI成功的因素,采用CL评分及J-CTO评分分别对病变进行评价,比较预测价值差异。结果157例患者中男性130例(82.8%),平均年龄(60.0±9.7)岁,最终PCI成功开通CTO病变125处(77.2%)。PCI失败患者组既往CTO病变PCI失败(33.3%比16.5%,P=0.028)、既往PCI(47.2%比28.1%,P=0.035)比例显著大于PCI成功患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I失败组近端钝形纤维帽(56.8%比32.0%,P=0.006)、病变长度≥20 mm(67.6%比22.4%,P<0.001)、病变迂曲>45°(45.9%比16.0%,P<0.001)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比例(27.0%比9.6%,P=0.007),J-CTO评分[(2.24±1.01)分比(1.05±0.94)分,P<0.001]、CL评分[(3.01±1.22)分比(1.80±1.26)分,P<0.001]均高于PCI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长度≥20 mm(OR 0.216,95%CI 0.082~0.569,P=0.002)、近端钝形纤维帽(OR 0.232,95%CI 0.091~0.590,P=0.002)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OR 0.299,95%CI 0.094~0.949,P=0.040)为PCI成功开通CTO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CL评分及J-CTO评分预测PCI结局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95%CI 0.675~0.814)和0.794(95%CI 0.723~0.85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结论病变长度≥20 mm、近端钝形纤维帽以及侧支循环Rentrop 0~1级为PCI成功开通CTO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CTO-PCI结局方面,CL评分与J-CTO评分预测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35 cm扩张微导管(corsair导管,Asahi Intec Co,Japan)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经桡动脉正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入选了本中心2010年6月至2014年2月81例经桡动脉途径应用135 cm扩张微导管进行正向导引钢丝技术治疗的CTO病变患者,分析正向CTO-PCI成功率、扩张微导管通过闭塞病变成功率、球囊导管通过闭塞病变情况及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情况,并观察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81例应用135 cm扩张微导管经桡动脉正向介入治疗的患者中,66例患者正向导引钢丝通过CTO病变,65例患者正向CTO-PCI成功,成功率为80.2%;另有8例成功进行逆向导引钢丝介入治疗,总体PCI成功率90.1%。66例正向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后,135 cm扩张微导管成功通过闭塞病变56例(84.8%);扩张微导管通过闭塞病变后,球囊导管的使用数量为1.3个,显著低于扩张微导管未通过闭塞病变患者。66例正向导引钢丝通过闭塞病变的患者中,应用Fielder XT导引钢丝34例(51.5%)。住院期间随访未见扩张微导管嵌顿、折断、头端受损、血管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应用扩张微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正向CTO-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简化介入治疗操作步骤,减少球囊导管等器械的使用,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