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 A型主动脉夹层(AAD)全弓置换术预置心包包裹止血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诊断为AAD并行采用预置包裹止血法行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入选,并选择我科同期传统方法行全弓置换的35例AA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预置包裹组和对照组手术中情况:包括术中情况(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手术、心脏停搏及体外循环时间,术中用血量)、术后凝血功能{术后早期凝血功能对比,包括术后第一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Fib)、K时间、最大血块强度})、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24 h引流量和用血量,再次开胸止血、机械通气时间、血滤治疗例数, 入住ICU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预置包裹组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更短,术中使用红细胞量更少(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预置包裹组在术后早期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浓度、最大血块强度更高,凝血酶原时间及K时间更短(P均<0.05)。两组的再次开胸止血例数无明显差异,但预置包裹组术后24 h的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AD全弓置换术预置心包包裹止血能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围术期出血量、保护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以作为临床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剂量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患者的脏器保护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于我 中心收治拟行全弓置换术治疗的66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围术期使用大剂量乌司他丁的36例患者设置为乌司他丁(UTI) 组,未使用乌司他丁的3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CTL)组。UTI组入院至术后3 d使用乌司他丁300 000 U静脉滴入,每8 h/次,手术 中体外循环每2 h使用乌司他丁300 000 U。观察UTI组和CTL组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选择性顺行脑灌 注(ACP)时间、心脏停搏时间、最低直肠温度,以及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BACP)、单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UACP)例数;两组 患者术后第1、3、5 天血液指标:包括UTI 组和CTL组患者动脉血乳酸、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氧合指数以及 S-100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包括再次开胸止血、ICU时间、长期机械通气、术后肾功能不全血滤治 疗例数、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PND)和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TND)例数,院内死亡例数。结果UTI组和 CTL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脏停搏时间、ACP时间、BACP和UACP方式选择、术中最低直肠温度上无明显差异 (P>0.05)。与CTL组比较,UTI组术后第1天血乳酸较低,第1、3、5天氧合指数较高,第1天S-100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较 低(P<0.05);UTI组和CTL组患者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再次开胸止血、术后肾功能不全 血滤治疗例数、气管切开、PND和TND例数,院内死亡例数无明显差异。与CTL组比较,UTI组患者ICU滞留时间较短,长期机 械通气、肺部感染例数较少(P<0.05)。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对A型主动脉夹层行全弓置换术患者肺脏保护作用明显,有临床 意义,并能降低脑损伤特异指标表达,但脑保护作用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实施主动脉弓置换术的麻醉经验,探讨其手术指征、术式、心功能维护和有效的脑、脊髓和血液保护方法。方法14例患者在常温非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下实施主动脉全弓或部分弓置换术,其中男12例女2例,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12例,先天性弓部动脉瘤2例。其中5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行部分弓置换术,3例行全弓置换、胸降主动脉替换、象鼻支架术。5例采用血泵法血液回收输入技术。结果1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8±1.23)h,降主动脉阻断时间(16.33±7.25)min,术后清醒拔除气管插管时间(17.11±10.59)h,血制品用量:血浆(872.72±586.67)ml,血小板(1.7±0.48)IU,红细胞(630.00±298.32)ml,自体血(1573.84±1584.78)ml。1例因术后引流多行二次手术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五天有一过性头晕,短暂意识消失。12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下实施主动脉弓置换术是可行的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保持脑灌注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包横窦封闭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作为A组;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1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同期行心包横窦封闭作为B组,所有病例都选自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手术方式为升主动脉替换+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根部手术时,A组病例采用升主动脉替换+瘤壁包裹右心耳分流手术,B组病例行升主动脉替换+瘤壁包裹右心耳分流手术同时联合行心包横窦封闭。对比两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输红细胞量、再次开胸手术止血例数、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输红细胞量、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输注红细胞量、再次开胸手术止血例数、术后24 h总引流量、术后输红细胞量、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次开胸止血例数、术后病死率均低于A组。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心包横窦封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在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应用单侧脑顺行灌注保护的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连续53例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患者资料,按术中脑保护方法分为单纯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和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单侧脑顺行灌注组(UACP),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停循环温度、变温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较DHCA组比,UACP组停循环时间较长(P=0.007),停循环时鼻咽温度、直肠温度均较高(P=0.000),体外循环时间(P=0.011)、降温时间(P=0.000)、升温时间(P=0.000)则缩短,术后气管插管时间(P=0.011)、监护室滞留时间(P=0.015)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无差异(P=0.146)。术后DHCA组死亡2例,UACP组无死亡,死亡率无差异(P=0.495)。术后DHCA组偏瘫1例,UACP组截瘫1例,比较无差异(P=0.705)。结论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经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于停循环中行UACP保护简便、安全、有效,能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减少体外循环本身和过度低温损伤,在需要停循环时间较长的手术中,其优势可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全弓置换术中对血液保护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至6月共72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术中均使用血液回收技术。术前行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者为血小板分离组(n=28),未使用者为对照组(n=44)。手术均在深、中低温停循环和顺行脑灌注下完成。血小板分离组在深静脉置管后开始血小板分离,形成浓缩红细胞、血浆和富含血小板血浆三种成分。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开始回输三种成分。记录术前血小板分离的量,监测分离前后的激活凝血时间(ACT)数值,比较异体血制品的使用情况,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胸液量、开胸止血率以及ICU停留时间等。结果两组年龄、体重、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最低温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术前血小板分离组处理全血(1 704±244)ml,获得富含血小板血浆(225±51)ml、血浆(898±107)ml和红细胞(569±119)ml。分离后ACT数值延长(P0.05)。体外循环结束后,术后24 h内胸液量和开胸止血率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住院期间对照组使用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的数量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分离组(P0.05),ICU停留时间在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弓置换大血管手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围术期异体血制品的输注,提升血液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志敏  杨婧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20-2921
目的分析简化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西京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弓置换术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简化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内瘘发生率、术后30 d内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7.50%(11/40)]较对照组[10.00%(4/4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简化全弓置换联合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少,但存在内瘘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夏瑜  何仁良  刘志芳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2):106-107,113
目的总结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症的方法并分析发生的原因。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1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2例,慢性夹层9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实施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撑型人工血管"象鼻"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术)及全弓替换+支撑型人工血管"象鼻"手术8例。结果全组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02±22)分钟,体外循环时间(159±34)分钟,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6±12)分钟。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早期并发症有:2次开胸止血2例,意识障碍2例(1周后恢复),低氧血症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结论出血、意识障碍以及低氧血症是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DHCA造成的凝血机制破坏、脑组织缺氧和肺组织水肿。术中严格的止血操作、选择性脑灌注的使用,术后控制合适的血压水平以及积极的肺部护理是防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搏在主动脉窦瘤破裂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病例根据心肌保护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逆行灌注心脏不停搏)和对照组(中低温心脏停搏手术),观察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引流量、多巴胺使用量、I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引流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多巴胺用量、ICU停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术后未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对照组发生率为7.7%.结论 逆行灌注心脏不停搏行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安全有效,且有较好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全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对患者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对患者采取全弓置换术进行治疗,并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防治;治疗工作的重点是及时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为4%,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0%,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6%,死亡率为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行全弓置换术后并发症进行有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AKI)需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孙氏手术治疗,统计两组术后AKI需CRRT情况,根据术后AKI需CRRT情况分为观察组(术后AKI需CRRT)与对照组(非术后AKI需CRRT),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AKI需CRRT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评估,210例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AKI需CRRT有20例,占比9.52%(20/210);观察组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肝功能不全及术前心包压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B时间长、CABG、术前肝功能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及术前心包压塞均是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AKI需CRRT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AKI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介素-2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后多乳糜引流量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1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后的多乳糜引流量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并于术后5、7、9d上午10:00左右,在试验组纵隔引流管内注入白介素-2注射液400万U(加生理盐水20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记录患者24 h引流量(5、7、9、11、15 d)、带引流管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引流量均逐渐减少,试验组各时间点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在术后7、9、11、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带引流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发热、肺部感染及住ICU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营养不良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纵隔引流管注入白介素-2能明显降低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感染、营养不良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简化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驻马店市中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TAAD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观察组行简化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阻断时间、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简化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可有效缩短急性TAAD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AF)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  2012年4月-2014年3月,258例风湿性AF患者在该院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治疗,129例术中采用双十号丝线从心外结扎闭塞左心耳(结扎组),129例未行左心耳结扎术(对照组),通过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期内脑栓塞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入住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肺部感染、胸骨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扎组死亡2例,而对照组死亡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扎组127例随访(23.6±11.3)个月,无一例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126例随访(22.9±12.1)个月,5例发生脑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简单安全,可降低风湿性AF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ff-pump CABG)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11--2008—05在我院行off—pump CABG的患者135例,术前未停阿司匹林患者65例(阿司匹林组),术前停阿司匹林6d以上的患者7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术后全部心包纵隔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情况、住ICU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量、二次开胸止血情况、住ICU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持续应用阿司匹林不增加off-pumpCABG术后出血量、输血量与出血相关的二次开胸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在体外循环停机后即时和延时输注剩余机血对止血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128例,根据体外循环停机后剩余机血输注时间分为即时组和延时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术中液体管理和手术止血时间。结果:共收集128例患者,即时组60例,延时组68例。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 < 0.01),但是延时组降幅较即时组明显减轻(P < 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延时组患者术中血制品使用减少(P < 0.05),出血减少(P < 0.01),止血、手术和麻醉时长均缩短(P < 0.01)。结论:接受中低温停循环的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停机后,延时输注剩余机血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并缩短手术止血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胸骨上段微创主动脉瓣膜置换与常规开胸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对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4例(观察组),并收集同期进行常规正中开胸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患者30例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心肌阻断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输血量、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无院内死亡病例,无低心排,无切口感染病例,观察组手术切口明显缩短(P<0.001),术中无延长切口。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及心肌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对照组患者少( P=0.044),术后输血量明显减少(P=0.006),术后ICU监护时间(P=0.034)及住院时间缩短(P=0.041)。观察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低(P=0.036)。对照组患者术后肺部渗出较观察组明显(P=0.049)。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减轻。结论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肺部渗出、减少患者术后输血量;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较轻,心房颤动发生率较低。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40例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0min注入磷酸肌酸钠1g(用20mL生理盐水溶解),术后1~5d每天静脉输注磷酸肌酸钠1g(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辅助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以及术后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采集患者颈内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钙蛋白I(cT-nI)浓度。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支持时间以及心脏自动复跳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外循环辅助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24h和48h使用肾上腺素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CK-MB和cTnI在术后1d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CK-MB和cTnI在术后1d和5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主动脉开放后给药结合术后1~5d连续给药对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心肌I-R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507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机械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中21例(4.1%)因术后出血行剖胸止血术.结果:1例在开胸止血过程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余20例经开胸止血后恢复较顺利.出血部位:左房切口出血4例,钢丝穿过胸骨处出血3例,心包粘连带出血1例,胸骨后渗血、心包返折点出血1例,主动脉根部出血、胸骨后渗血2例,胸骨后渗血5例,胸腺、胸骨上凹渗血5例,结论:由于体外循环和心脏手术本身的特点,体外循环后的出血率较其它手术高。出血原因分为3种:①外科性出血:与手术止血不彻底有关.②非外科性出血:主要是体外循环过程对正常止血机制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引起.③混合性出血:既有外科性出血又有非外科性出血的原因.正确鉴别术后出血的原因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与传统正中开胸心脏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6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全胸腔镜“三孔法”的微创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的普通手术方式。观察组中1例患者因术中发现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而中转常规开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总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 h胸液引流量、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 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的差异,同时在术后1周时通过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V3.0)中文版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 h胸液引流量、术后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周生命质量评定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上长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所有入组病例均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随访3~24个月,无远期死亡,无房室缺再通。结论:对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全腔镜“三孔法”的微创手术方式安全有效,较传统手术方法具有胸廓破坏小、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早期生命质量高、对美观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