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经宏基因二代测序(macrogene 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技术确诊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胸部CT图像。结果 7例(70%)患者与鸟(禽)类或其粪便有接触史。入院胸部CT均表现为团片状渗出实变影,均位于单肺,其中累及单叶8例(80%)、双叶2例(20%);10例(100%)均伴有支气管充气征,9例(90%)有磨玻璃影,8例(80%)局部小叶间隔或小叶内间隔增厚;1例(10%)病灶呈“扇形”改变,1例(10%)病灶见“反晕症”,9d内复查9例(90%)有进展,表现为病灶融合增大呈更大范围实变或新出现病灶。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鸟(禽)类接触史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瘤的肺部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证实的肺部淋巴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胸部CT平扫,其中7例同时行增强CT扫描,9例经化疗后行CT复查。结果:淋巴瘤肺部CT表现为肿块型6例(25.0%),肺炎肺泡型4例(16.7%),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3例(12.5%),粟粒型1例(4.1%),混合型10例(41.7%)。部分病灶内含气支气管征出现率为54.2%(13/24),部分病灶周围磨玻璃样影出现率为66.7%。化疗后所有病例磨玻璃样影均消失(100%),6例病灶有缩小(66.7%),3例病灶基本消失(33.3%)。结论:淋巴瘤的肺部CT表现形式多样,病灶内含气支气管征和磨玻璃样影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化疗后磨玻璃样影的消失或可作为化疗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6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实验室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有禽类接触史9例(56.3%),发热14例(87.5%),咳嗽咳痰12例(75.0%),胸痛5例(31.3%),呼吸困难5例(31.3%),腹泻4例(25.0%),咯血2例(12.5%)、嗜睡2例(12.5%),神志不清2例(12.5%),呼吸衰竭2例(12.5%);16例(100.0%)降钙素原升高,12例(75.0%)中性粒细胞升高,6例(37.5%)肌酶升高;16例(100.0%)有肺实变;莫西沙星、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治疗有效。结论 对不明原因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要注意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可能,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有助于其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南京梅山医院呼吸科收治的8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结果 8例患者均高热起病,伴其他临床特征如下:8例咳嗽、1例胸痛、4例肌肉酸痛、1例腹泻、1例呼吸困难、2例乏力;8例患者均有鸟类/家禽接触史:2例养鸽子,3例养鸡,1例养鹦鹉,1例运输家禽、1例邻居养鸽子;实验室检查可见淋巴细胞计数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谷丙转氨酶升高、低钠血症;胸部CT示8例患者单肺病变居多且以下肺为主,主要胸部CT影像学表现是磨玻璃影、实变影、支气管空气征及细网格征;8例患者均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进行检测,mNGS检测出鹦鹉热衣原体(39~757条),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调整抗生素为米诺环素、莫西沙星治疗后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鸟类/家禽接触史是重要诊断线索,对疑似患者肺泡灌洗液mNGS检测能明确诊断,米诺环素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病程中胸部CT影像学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集中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52例。所有患者病程中持续胸部CT复查,人均共行4次胸部CT检查,每次检查间隔时间2~7 d。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中患者CT影像学特点及随时间变化的特点。结果: 除2例患者首次胸部CT影像无异常,其余50例患者均发现肺部有不同程度的阴影。其中,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GGO)48例(92.3%),斑片状实变、亚实变19例(36.5%),17例(32.7%)伴随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粗41例(78.8%)。病程中COVID-19患者肺部GGO病变逐渐减少,纤维索条影逐渐增多,成为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39例患者(75.0%)在入院第6~9天肺部病灶变化最明显,在入院第10~14天40例(76.9%)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结论: 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这在疫情防控和临床治疗决策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于18岁感染Omicron病毒变异株引起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为小于18岁感染Omicron病毒变异株引起新冠肺炎的患者胸部CT变化和疗效判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2月11日—3月26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30例≤18岁Omicron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 30例≤18岁Omicron新冠肺炎患者肺内病变总共41个,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外周局灶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和/或实变影,右肺多发,占70.73%(29/41)。病灶病变形态有42个,以片状影22个(52.38%)、结节状影16个(38.10%),片状影以小片状、斑片状为主,病灶密度变化有36个,以磨玻璃影多见,各肺叶磨玻璃影数目共24个(66.66%),实性密度灶6个(16.67%)、磨玻璃和实性密度混合灶6个(16.67%),随病程进展,肺内病变体积逐渐增大,最早于发病第2天出现病灶体积为312.93 mm3,第9天达峰值,为1 837.18 mm3,病灶平均吸收时间为(16±3)d,片状、结节状病灶(磨玻璃和...  相似文献   

7.
余海江 《四川医学》2010,31(12):1802-1803
目的对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进行临床研究,并评估此术式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运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30例(30只眼)。手术成功的判定标准:不用或仅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5~21mmHg(1mmHg≈0.133kPa)之间,且视力稳定、角膜透明者视为手术成功。结果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平均随访(34.3±13.7)个月。术后平均眼压(18.2±6.3)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58.4±23.8)mmHg明显降低(P〈0.05);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术后2周内完全消退;10例(33.3%)浅前房;7例(23.3%)低眼压;5例(16.7%)脉络膜脱离;1例(3.3%)眼球萎缩。部分患眼(66.7%)术后2d前房出血吸收。手术成功率1、2、3年分别为86.7%、73.3%、63.3%。结论长期随访观察及临床研究显示脉络膜上腔引流术设计合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家庭群居爆发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与胸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2020年2月3所医院经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10例(4个家庭),其中男性6例(中位年龄60.5岁),女性4例(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扫描并行薄层HRCT重建,由两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析新冠肺炎HRCT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分布、密度等特点,以及治疗前后HRCT征象变化。并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4个家庭中首例确诊病例均有武汉确诊病例或武汉疫区接触史,4例为输入型病例(占40%),平均潜伏期5 d。实验室检查中5例(5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4例(40%)淋巴细胞明显降低;8例(80%)C-反应蛋白增高,10例(100%)乳酸脱氢酶增高。10例(100%)患者胸部CT均有阳性表现,其中7例(70%)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病变界限大多清楚。8例(80%)累及多个肺叶,2例(20%)为单肺叶病变。绝大多数病灶位于胸膜下和肺外周处,以双肺下叶为著。5例患者(50%)病变内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9例患者(90%)病变内可见增粗细小血管影。7例患者(70%)治疗后复查胸部CT,3例(30%)原肺内胸膜下病变出现不同程度实变及纤维化,2例(20%)实变影转变为GGO,1例(10%)原肺内GGO消失,又出现新发GGO,1例(10%)病变范围有增大。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家庭群居爆发的特点,均可有输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其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有助于治疗后患者病变动态观察;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NCP做出临床诊断和提供疫情防控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T扫描诊断胸部大片阴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就诊的58例CT扫描诊断示胸部大片状阴影患者临床资料。结果:CT诊断胸部大片状阴影58例,经血常规、血清抗结核抗体、血沉和痰或诱导痰厚涂片、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痰脱落细胞检查以及电子纤维支气管镜等临床检查,最后确诊肺炎48例,CT诊断准确率为93.8%(45/48);肺结核7例,准确率为71.4%(5/7);肺癌3例,准确率66.7%(2/3)。经相关治疗后患者均好转。结论:CT对胸部大片状阴影鉴别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肺癌、肺结核、肺炎是CT诊断示胸部大片状阴影的主要疾病。首次就诊示胸部CT大片状阴影病例在临床较常见,明确诊断很重要。采用多渠道、鉴别诊断的方法可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和分析少见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以期提升临床相关学科领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研究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要点,同时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最新诊疗进展予以系统性讨论。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男性10例(66.67%),女性5例(33.33%),年龄62(32~79)岁,禽类接触史14例(93.33%),基础疾病史8例(53.3%),转化为重症肺炎5例(33.33%)。15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正常8例(53.3%),WBC升高5例(33.3%),WBC减低2例(13.3%);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正常9例(60.0%),减低6例(4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NE)升高13例(86.7%);所有患者(100.0%)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显著升高;13例(86.67%)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12例(80.0%)患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11例(73.33%)肝功能异常;8例(53.33%)肾功能异常;6例(40.0%)凝血功能异常;13例(86.7%)电解质紊乱。此外,11例(73.33%)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不同程度血氧分压降低,8例(53.33%)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低于300 mmHg,4例(26.67%)患者无明显呼吸困难,未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已完善经支气管镜检查,并获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rolar lavage fluid,BALF)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检出的病原体除鹦鹉热衣原体外,所有患者均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15例患者均已完善肺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影像学检查,单侧肺部实变7例(46.67%),双侧实变8例(53.33%);9例(60.0%)患者伴有胸腔积液,部分患者可以表现出多种影像学表现,包括实变影、磨玻璃影、团块样实变影、反晕征、纵隔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等。1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在确诊后均予规范抗感染治疗,其中5例重症肺炎患者中2例患者予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治疗,所有患者均未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平均住院日为13.9 d。本研究所有患者未见死亡,均好转出院。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重症化,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予mNGS检测可精准确诊,早期予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5例,分为CT阳性组(肺部有渗出)31例和阴性组(肺部无渗出)4例。记录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患者数量以及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CT阳性组的病灶位置、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在所有35例患者中,CT阳性患者占88.6%(31/35),武汉旅居史占31.4%(11/35),本地确诊患者接触史占31.4%(11/35),无明确流行病史占37.1%(13/35),发热占88.6%(31/35),胃肠道症状占11.4%(4/35),白细胞计数下降占17.1%(6/35),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占37.1%(13/35)。CT阳性组发病时间4(2,7)d,明显大于CT阴性组的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31例CT阳性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两肺分布29例(占93.5%)。31例患者共计471个渗出灶:病灶下肺分布占67.3%(318/471),其他肺叶分布占36.7%(173/471);肺野周边分布占75.4%(355/471),背侧分布占76.4%(360/471)。所有病灶中,4.9%(23/471)伴有晕征,铺路石征占2.5%(12/471),反晕征占1.9%(9/471)。12.9%(4/31)患者伴微少量胸水(双侧2例,单侧2例)。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早期尤其是发热时间≤2 d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为阴性。  相似文献   

12.
程倩  陈少云  江德鹏  黎建蓉 《重庆医学》2021,50(17):2929-2933
目的 分析长时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接诊的曾于外院治疗且达到出院标准后再次出现SARS-CoV-2核酸阳性的35例长时间核酸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资料,包括SARS-CoV-2抗体IgG与IgM、血液生化、肺功能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结果 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15)岁.轻型12例,普通型23例,无重型及危重型病例.首次核酸阳性时间至最后1次出院时间为8~104 d,平均(44.43±24.01)d,核酸阴性时间3~46 d,平均(24.41±13.99)d.出院时IgG、IgM处于高水平,且随时间逐渐降低.出院6月IgG阳性率为7%、IgM全部阴性.肺功能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80%,提示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出院2月普通型患者CT视觉评分低于出院时[(2.92±1.70)分vs.(6.25±5.30)分,P<0.05].所有患者中胸部HRCT异常者23例,其中肺间质纤维化病灶为主13例,磨玻璃斑片状影为主10例.3例肺间质纤维化病灶完全吸收,平均吸收时长(84.33±25.02)d;10例磨玻璃斑片状影完全吸收,平均吸收时长(47.80±42.21)d.结论 长时间核酸阳性患者仅遗留轻度肺通气功能障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甘志明  马琛  汪晓东  李立 《四川医学》2013,(9):1303-1305
目的 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结直肠外科专业组接受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并符合本研究条件的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共205例.结果 20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距肛距离0~5cm,平均(2.37±1.91)cm.排气时间1~11d,平均(3.93±1.24)d;排便时间1~17d,平均(5.20±1.86)d;下床活动时间1~7d,平均(2.22±1.53)d;住院时间7~114d,平均(16.18±10.26)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3.9%);切口感染2例(1.0%),肛周感染15例(7.3%).205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4个月,随访结果中出现复发的患者共9例(3.4%).随访获得的死亡患者总数为11例,死亡率为5.4%.吻合口狭窄3例(1.4%).结论 ISR治疗超低位直肠/肛管癌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具有良好的保肛和根治效果,是安全可行的.且对于距肛距离≤2cm的直肠癌患者,只要癌肿未侵及外括约肌,ISR仍是有效保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苍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以来苍南地区收治的17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结果17例COVID-19患者中,男10例(58.8%),女7例(41.2%);年龄13~65,中位年龄41岁。外地返乡病例13例(76.5%),本地病例4例(23.5%);普通型9例(52.9%),轻型6例(32.3%),无症状感染者2例(11.8%)。潜伏期2~16(6±3)d。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咳嗽、乏力等。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降低占29.4%,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占23.5%。9例(52.9%)胸部CT见肺炎改变,多位于两侧肺野或胸膜下区,以磨玻璃样阴影为主。17例核酸检测均阳性。17例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心理辅导的综合方案治疗,全部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2~33(24±6)d,随访复测核酸均阴性。结论苍南地区COVID-19患者中本地病例少见;临床以轻型、普通型为主;发热,咳嗽,乏力,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及胸部CT磨玻璃样改变为常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万兵 《中外医疗》2011,30(28):185-18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不同时间段内的CT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我院进行CT检查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8例,均进行了2次CT扫描,首次于产后1d~6d扫描,第2次于出生后4周扫描,最迟于1岁时复查,观察其不同时期CT表现。结果首次CT分度与临床分度的符合率为:轻度60%(P〉0.05),中度70%(P〉0.05),重度66.7%(P〉0.05),CT分度与临床分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首次CT分度中轻、中、重度患儿,4周时CT异常率依次为1例(20.0%)、4例(40.0%)、2例(66.7%),各组异常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影像随时间变化表现不同,根据CT表现可早期诊断HIE的病情,对及时进行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以及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治要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急性PTE的临床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占91.7%,胸闷、胸痛占41.7%,晕厥占41.7%,58.3%患者存在明确诱发肺栓塞危险因素。(2)12例患者D-二聚体均〉500ng/mL。(3)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右室扩大5例(占41.7%),肺动脉高压9例(占75%)。(4)10例经胸部增强CT确诊,2例经肺动脉造影确诊。(5)8例治愈,2例好转,2例死亡,溶栓治疗者平均住院30d,非溶栓者平均住院52d,溶栓治疗者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可疑急性PTE患者,应及时行D-二聚体、心脏彩超及胸部增强CT检查,可早期确诊。对有溶栓指征者积极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蝶腭神经痛(SPN)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201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行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SPN患者8例,自2005年10月开始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至2015年12月,随访时间为19~122个月,平均(55.4±12.8)个月。记录患者术前疼痛数字评分(NRS)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 d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的NRS、VAS及疼痛缓解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包括视力障碍、面部血肿、颅内感染、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情况。结果 术后3 d疼痛缓解率为100.0%。患者均顺利完成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7年、10年的疼痛缓解率均为100.0%;术后2年疼痛缓解率为87.5%,1例(12.5%)患者术后第16个月症状复发,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控制疼痛,准备再次行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术前患者(8例)NRS为(8.4±1.4)分、VAS为0分;术后3 d患者(8例)NRS为(0.3±0.7)分、VAS为(2.6±5.6)分;术后1、3、6、12个月患者(8例)NRS均为0分,VAS分别为(1.5±1.3)分、(1.1±1.1)分、(0.5±0.9)分、0分;术后2年患者(6例)NRS为0分、VAS 为0分;术后3、5年患者(4例)NRS分别为0分、(0.5±1.0)分,VAS 均为0分;术后7年患者(2例)NRS、VAS均为0分;术后10年患者(1例)NRS 为2分、VAS为0分。患者术后未出现视力障碍、面部血肿、颅内感染、体位性低血压甚至晕厥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CT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SPN可有效缓解疼痛,且维持时间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合并横纹肌溶解(R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确诊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 对合并RM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及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分析。21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中10例(47.6%)血肌酸激酶(CK)升高, 5例(23.8%)合并RM。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合并RM患者均为重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气促、头痛、肌肉酸痛, 2例继发急性肾损伤(AKI)及神志改变。所有患者肌酶谱(CK、肌红蛋白、乳酸脱氢酶)、炎症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D-二聚体均明显升高。5例患者胸部CT表现以肺大片实变为主, 1例合并磨玻璃改变, 2例并发少量胸腔积液。患者入院后经mNGS检查很快确定诊断并及时予针对性治疗, 除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 其余4例患者好转出院。提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容易继发RM, 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儿童单病程及复发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抗NMDAR脑炎患儿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复发(在随访过程中出现≥2次的脑炎表现的病情反复)和无复发(单病程)患儿的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和预后。结果 随访1~8年,其中复发患儿9例(14.3%),男6例,女3例;初发年龄6.9~13.1岁,平均(9.79±1.68)岁;复发的时间为5~63个月,平均(24.89±17.62)个月。2例(22.2%)患儿≥2次复发。复发患儿初次发病症状最常见的依次为言语障碍8例(88.9%),精神行为异常7例(77.8%),癫痫发作6例(66.7%),不自主运动6例(66.7%)。复发时患儿改良Rankin评分为(2.22±1.10)分,低于初次发病时评分[(3.77±1.1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4例(44.4%)患儿初次发作时头颅MRI存在异常。6例(66.7%)患儿初次发病时存在脑脊液白细胞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妊娠合并甲型H1N1流感(甲流)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甲流对患者的长期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甲流危重症患者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住院期间疾病严重程度及肺部影像特点,并在出院后1、5年进行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症状、胸部CT表现及肺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另外对存活新生儿进行临床症状及生长发育测评随访。结果 7例危重症患者年龄为22~39岁,平均为27.3岁;孕周为22~38+6周,平均为32周;均选择了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死亡2例,存活5例。5例存活患者气管插管时间为5~21 d,平均为13.6 d;住院时间为4~35 d,平均为19.4 d。5例存活患者随访1年后,有2例存在临床慢性呼吸道症状,胸部CT异常3例,肺弥散功能异常5例,合并小气道功能异常3例;随访5年后,仍有2例存在临床慢性呼吸道症状,胸部CT异常3例,肺弥散功能异常5例,合并小气道功能异常1例。3例存活新生儿孕周为34+2~35+1周,平均为34.5周;体质量为1 380~2 120 g,平均为1 881 g;未发现H1N1流感病毒感染;在随访1、5年中,生长发育与其他婴幼儿无异。结论 妊娠合并甲流危重症患者出院1、5年后,胸部CT异常和肺功能障碍仍较为常见,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以及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