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性肾囊肿(SRC)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施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近中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TBAD并接受TEVAR的患者, 根据是否合并SRC, 分为SRC组和无SRC组。以性别、年龄±2岁作为匹配因素, 按1∶1匹配SRC组和无SRC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 并通过门诊、电话随访及住院复查, 记录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校正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后,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RC组及无SRC组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692例TBAD患者, 其中SRC组235例, 非SRC组457例。1∶1匹配后, SRC组和无SRC组各229例, SRC组年龄(62.3±10.4)岁, 男性209例(91.3%), 无SRC组年龄(62.0±10.2)岁, 男性209例(91.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合并SRC(HR=1.991, 95%CI:1.090~3.673, P=0.02...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的疗效.方法 对5例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患者行TEVAR治疗.结果 5例均急诊成功行TEVAR,1例术后第1天放血性胸水后死亡,另4例临床治愈.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非外伤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行急诊TEVAR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合并高血压患者出院后血压控制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02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确诊为AAS且行TEVAR、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1年, 及此后每2年随访, 记录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依据患者的平均收缩压, 分别以140、150 mmHg(1 mmHg=0.133 kPa)作为血压达标界值, 将平均收缩压<140或150 mmHg者分为血压达标组, 其余为血压未达标组。终点包括全因死亡、主动脉原性死亡、卒中、肾功能不全、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和以上事件组成的复合终点(即总体临床不良事件), 以及再次TEVAR。比较各随访时段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共纳入987例合并高血压的TEVAR术后患者, 年龄(55.7±11.7)岁, 其中男性779例(78.9%)。以平均收缩压<140 mmHg为血压达标标准时, 术后1个月、1~12个月、1~3年血压达标率分别为71.2%(703/987)、66.7%(618/927)、65.1%(54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胸腹主动脉瘤患者择期进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和/或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的麻醉管理和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阜外医院择期进行TEVAR/EVAR的47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3例(64.1%)患者接受TEVAR,170例患者(35.9%)接受EVAR。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方法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455例(96.2%),采用镇静或监护麻醉管理(MAC)18例(3.8%)。术后机械通气时间0(0,5)h,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21(18,23)h,平均住院时间(10.5±3.8)d。术后发生脊髓缺血3例(0.6%),急性脑卒中3例(0.6%),急性肾损伤9例(1.9%),心血管并发症6例(1.3%),入路血管和主动脉再次干预10例(2.1%),非康复出院4例(0.8%),无院内死亡病例。结论 全身麻醉是TEVAR/EVAR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最佳的麻醉方案是术毕在手术室拔管,应重点关注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神经系统、心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应用他汀是否对腹主动脉段扩张的趋势具有抑制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5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患者120例,术后随机分为他汀组与对照组(各60例)。术前与术后1年均行CT检查。结果:术前2组在基线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均 0. 05),在手术方式、支架平均直径及平均长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1年后CT随访结果显示,2组术后胸主动脉段重塑良好,胸主动脉段假腔血栓化比例均达到100%。在腹主动脉段,他汀组术后腹主动脉最大直径略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他汀组术后1年腹主动脉最大直径的增长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于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术成功的患者,术后应用他汀有助于减缓腹主动脉段扩张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1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2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3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6±7.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6%),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9%),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8%(55/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8%(23/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3%(4/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5):468-47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SIRS的管理策略。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2月—2019年10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51例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例,女64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介入下行TEVAR手术,按照术后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TEVAR术后SIRS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TEVAR术后SIRS发生率约为31.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OR=2.036,95%CI:1.019~3.254,P=0.024)、胸腔积液(OR=1.962,95%CI:1.261~5.037,P=0.018)、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OR=2.841,95%CI:0.951~2.685,P=0.009)、D-二聚体(OR=3.128,95%CI:1.024~4.392,P=0.013)、降主动脉直径(OR=1.869,95%CI:0.793~5.174,P=0.031)是TEVAR术后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SIRS组患者术后肺损伤(24.1%∶5.8%,P0.001)、肺部感染(30.4%∶11.6%,P0.001)、二次气管插管(6.3%∶1.2%,P=0.021)、气管切开(3.8%∶0.6%,P=0.002)发生率明显增高,机械通气时间[(7.51±4.38) h∶(3.43±2.71) h,P0.001]、术后ICU停留时间[(3.18±2.95) d∶(1.32±1.15) d,P0.001]、住院时间[(12.31±8.51) d∶(9.15±8.46) d,P=0.006]均明显延长,院内死亡率(6.3%∶1.2%,P=0.021)增加。结论:TEVAR术后SIRS发生率较高,糖尿病史、胸腔积液、术前NLR、D-二聚体、降主动脉直径是TEVAR术后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SIRS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增加及住院时间延长显著相关。因此,应更加注重TEVAR术后SIRS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优化治疗策略以减少SIRS的发生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Ⅰ型内漏应用支架象鼻术及再次TEVAR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9-03-2013-01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Ⅰ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例患者分为2组:支架象鼻术组12例和再次TEVAR术组8例,术后平均随访(6.53±7.60)个月。结果:2组患者除性别外(P=0.049),其他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支架象鼻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再次TEVAR术组(P=0.007),而术后残余内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再次TEVAR术组(P=0.014);2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TEVAR术后Ⅰ型内漏应用支架象鼻术较再次TEVAR术具备更好的内漏封闭效果,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方式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效果和风险。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B型IMH行TEV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EVAR治疗54例B型IMH,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单纯行TEVAR36例,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部分覆盖6例,LSA开口全部覆盖2例,LSA重建10例。围术期1例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1例出现脑梗死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出现新发破口再次干预行TEVAR,所有患者全部存活出院。随访13~112个月,平均随访(63±10.5)个月,失访3例,有效随访率94%。随访患者共6例死亡,2例患者再干预手术,K-M生存曲线显示10年总存活率79.8%。结论:B型IMH行TEVAR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远期预后好。然而,围术期有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及脑梗死等风险。对于血肿累及LSA开口导致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尽可能选择个体化方案重建LSA,部分覆盖或者完全覆盖LSA开口一定要慎重。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是致命性急危重症之一。临床上通常将AAS分为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溃疡(PAU)等。Stanford A型AAS, 因其累及升主动脉而首选外科开放手术。Stanford B型AAS, 因不累及升主动脉, 如近端锚定区足够, 可首选单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如近端锚定区不够, 可选择先外科弓上分流而后TEVAR的"杂交"手术, 或纯腔内的方式施行烟囱、开窗技术或分支支架置入术。复杂型AAS指患者出现反复疼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器官灌注不良、濒临破裂等临床表现, 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而非复杂型AAS可考虑延期至亚急性期进行手术。早期脑脊液引流可改善脊髓缺血患者的预后。术后发热的患者需考虑置入后综合征, 抗炎治疗或许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DeBakev Ⅲ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 选择DeBakey Ⅲ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9例,先行保守治疗4周,然后行TEVAR.治疗过程中采用全主动脉64排CTA观察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假腔内血栓、降主动脉夹层的变化.结果 术后9例患者均恢复较好,痊愈出院;随访6~30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DeBakey Ⅲ A主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行TEVAR治疗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RS)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TEVAR或TEVAR+RS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23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85例,女性54例,年龄2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近远期疗效差别。方法 连续筛选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确诊为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行TEVAR患者796例,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634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521例)与女性组(n=11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的临床效果。结果 入选的634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6∶1,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及住院期间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比例,入院舒张压,主动脉参考血管内径,支架近端平均直径,支架远端平均直径及支架长度均低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围术期、术后1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远期主动脉源性死亡率(8.8%比3.1%,P=0.017)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远期全因死亡率(11.8%比7.2%,P=0.126)高于男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胸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至2016-01间,在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一站式"TEVAR联合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胸主动脉疾病患者20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65.2±8.5(51~82)]岁。分析"一站式"手术的实施策略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结果:20例患者,1例植入胸主动脉支架2枚,19例植入胸主动脉支架1枚,其中3例分别同期实施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右侧髂总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平均冠脉搭桥[2.4±0.94(1~4)]支,10例(50%)采用乳内动脉桥。2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2.4±11.6(8~58)]天,6例(30%)患者接受输血治疗;低心排综合征1例(5%),采用体外膜氧合器(ECMO)辅助治疗,后又因胸液多二次开胸止血;术后30天死亡2例(10%)。17例患者(失访1例)均获得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4±13.6(1~49)]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2个月、49个月因脑血管意外去世,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改善,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TEVAR联合CABG"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胸主动脉疾病中期疗效满意,若需同期行去分支手术为TEVAR创造锚定区,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6.
胸腔内主动脉修复术(TEVAR)在各种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虽然TEVAR比传统的开放手术侵入性小,但手术操作仍然较为复杂.该文主要介绍TEVAR术后的并发症,如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术的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到2020年6月,在单中心行TEVAR治疗的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基线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疾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围术期及随访期死亡,围术期及随访期并发症:内漏、覆膜支架移位、覆膜支架远端新发夹层、逆撕A型夹层、脑卒中、脊髓缺血、急性肾损伤等。结果:共纳入217例TBAD患者,其中急性期(A组)患者141例,平均年龄(60.1±12.8)岁;非急性期(B组)患者76例,平均年龄(63.5±11.4)岁。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57例。两组患者在术后30d死亡率(2.8%vs. 2.6%),主动脉相关性死亡率(2.8%vs. 2.6%),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4.9%vs. 14.5%);随访期死亡率(5.8%vs. 10.8%),主动脉相关性死亡率(3.6%vs...  相似文献   

18.
随着血管腔内器具和技术的日益成熟,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TEVAR术后可能发生内漏、逆行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支架诱导的新发裂口、卒中和截瘫等不良事件,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发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风险分层和早期预警, 对精准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TEVAR术后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B)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156例AAD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发病至TEVAR时间≤7 d组(G1组)、发病至TEVAR时间为7~14 d组(G2组)和发病至TEVAR时间>14 d组(G3组),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主动脉修复情况、院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前三组患者最小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的比值分别为(0.47±0.33)、(0.42±0.18)及(0.47±0.27)(P>0.05),术后3个月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分别为(1.76±0.51)、(1.42±0.30)及(1.34±0.34),组间两两比较G1组显著大于G2组和G3组(P<0.05),G2组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例达到主动脉完全修复(G1组8例和G2组4例);院内死亡患者8例,其中5例因脏器缺血致死,2例因近段夹层形成在术中死亡,1例为不明原因猝死;G1组和G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G3组(P<0.05),与G3组相比,G1组及G2组的住院费用减少了20000元/人。结论 AADB早期进行TEVAR术有利于术后主动脉修复,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且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的临床特点,评价药物及介入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北方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的148例PAU患者,根据是否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分为EVAR组和药物治疗组,对两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近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临床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资料:与药物治疗组相比,EVAR组胸降主动脉溃疡患者比例较高(73.26%vs. 50.00%,P=0.004),溃疡直径较大[(21.31±1.75)mm vs.(7.30±3.27)mm,P0.001]及溃疡深度较深[(13.68±2.29)mm vs.(5.73±3.73)mm,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性别比例、烟酒史、其他并存疾病及其在院用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近期随访情况:EVAR组发热患者比例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47%vs. 10.20%,P0.001)。两组其他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远期随访情况:随访率为93.2%,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vs. 3.33%,P=0.177)。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积极行EVAR是预防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持续性疼痛、存在破裂风险、溃疡直径≥20 mm或溃疡深度≥10 mm及溃疡持续进展的PAU患者应积极行EVAR治疗,可获得与较小溃疡药物治疗相同的临床疗效;积极行EVAR是预防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