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静脉复合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手术术中知晓和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200例。A组根据麻醉医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变化调节用药;B组根据BIS值变化调节用药,记录两组术毕患者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指令反应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离室时间和手术后伤口的疼痛情况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A组术后恢复质量明显不如B组(P〉0.05),A组和B组术后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BIS值变化调节指导用药相对科学可靠,并且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与开环手动调节输注用于结直肠癌术中麻醉的疗效差异。 方法 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研究组予以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予以丙泊酚开环输注麻醉。监测T1(麻醉诱导前)、T2(插管时)、T3(切皮时)、T4(术毕)和T5(拔管时)HR、MAP和SPO2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观察不良反应;评价认知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研究组T2~T4时刻MAP及T2时刻H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而研究组T3和T4时刻HR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丙泊酚用量[(647.51±24.62)mg]低于对照组[(783.18±31.76)mg],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术后1 d MMSE评分(26.69±1.32)高于对照组(24.95±1.46,t=3.802,P<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低于对照组(25.45%,χ2=5.153,P=0.023)。 结论 BIS指导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有利于维持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减轻不良反应,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夏雷  王美美  季晓军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9):979-979,984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将TCI与BIS联合用于老年人无痛胃镜检查,并与传统人工输注方法相比较。结果A组(BIS监测指导TCI组)T1、T2时点MAP下降幅度小于B组(手控给药组)(P〈0.05);A组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均明显小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TCI联合BIS监测可比较安全地用于老年人及高危人群无痛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镇静(CLTC)I技术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3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使用微量泵连续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Ⅱ组使用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进行镇静;Ⅲ组使用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进行镇静,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80~70,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Ramsay评分情况和三组24h异丙酚平均使用量.结果镇静治疗开始后,三组平均动脉压与基础值比较均有下降(P〈0.05),三组MAP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心率与基础值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各组BIS值和Ramsay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Ⅲ组维持理想镇静时间百分比与其它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Ⅲ组达到60~80范围BIS值时间百分比与其它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Ⅲ组24 h异丙酚平均用量明显少于其它组(P〈0.05).结论CLTCI与TCI和恒速输注方法比较,是更为理想的镇静方法,CLTCI能够在提供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同时保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有效减少镇静不足或过度镇静的发生,并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镇静下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B组TEAS15min后同时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TEAS持续至术毕。观察并记录2组BIS值达到60时所需时间及丙泊酚的总用药量。结果BIS达到60的镇静时间B组比A组短(P〈0.05),丙泊酚用量B组比A组少(P〈0.05)。结论TEAS对丙泊酚镇静效应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脑电双频指数(BIS)技术应用于临床麻醉的监测日益广泛,但应用于无痛胃镜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实施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用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旨在观察反馈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TCI)静脉麻醉在无痛胃镜中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TCI)麻醉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的1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CL-TCI组58例(BIS监测下丙泊酚CL-TCI麻醉)和TCI组59例(BIS监测下人工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两组患者均监测麻醉前、手术30 min、术毕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麻醉用药记录、麻醉复苏指标,同时手术前后接受认知功能评估。结果TCI组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CL-TCI组各时点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手术30 min和术毕时HR、MAP水平均低于TCI组(P<0.05)。CL-TCI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于TCI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TCI组(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相近(P>0.05);术后1天,两组MMSE均较术前降低,但CL-TCI组高于TCI组(P<0.05)。CL-TCI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TCI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在BIS监测下行丙泊酚CL-TCI麻醉,较丙泊酚TCI更利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良好,麻醉复苏质量好,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手术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开展的微创手术,全凭静脉麻醉能较好地满足手术要求,但术中知晓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丙泊酚用药及预防术中知晓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值和术中发生知晓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行全麻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试验组术中BIS值调控在40~60,对照1组在60~80,对照2组不行专门调控,比较3组BIS监测值,并对比术中知晓情况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试验组术中BIS平均值为(51.7±6.3),对照组1、2组分别(70.4±3.7)、(65.8±3.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术中知晓患者,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出现1例(2.5%)怀疑性知晓患者(P<0.05);3组术后睁眼、点头及对答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IS监测值和术中发生知晓有着一定相关性,BIS值在40~60时麻醉安全性高,临床可进行参照。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丙泊酚在小儿手术中应用的逐渐增多,实现丙泊酚靶控输注已完全可行[1-2].但在小儿手术施行骶管麻醉阻滞时,应用仍较为困难.本文旨在观察小儿术中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的安全性,以及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其术中镇静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血浆靶控浓度异丙酚全麻时腹腔镜手术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简单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8例,按异丙酚靶控浓度随机分为A组(3.3μg/ml)、B组(3.5μg/ml)、C组(3.7μg/ml)、D组(3.9μg/ml)四组,每组12例。入室后测量BIS、MAP、HR、SPO2作为基础值。麻醉诱导时按既定的靶控浓度输注异丙酚,缝皮结束时停药。记录插管前,插管1、5min,切皮时,术中5、10、20、30min,停药时,拔管后5min的BIS值;拔管的时间及BIS值、清醒时血药浓度。结果:异丙酚靶控浓度在3.5、3.7μg/ml时手术能保持BIS维持在40~60范围内,3.9μg/ml术中维持时麻醉深度偏高,而3.3μg/ml在诱导时麻醉深度偏低。结论:咪唑安定复合异丙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药物血浆浓度变异较大,麻醉诱导+维持时血浆浓度以3.5、3.7μg/ml合适,可以使用最低为3.3μg/ml血浆浓度作为术中维持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的反馈控制变量复合瑞芬太尼在全凭静脉麻醉的应用。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拟需全身麻醉腹部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闭环靶控输注组(闭环组)和靶控输注组(靶控组),每组30例。两组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3.0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设定为4.0ng/ml。术中闭环组丙泊酚浓度根据BIS反馈值50调节。记录两组在麻醉前,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时,缝皮等时间点的MAP,HR,BIS变化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两组在插管后3min,切皮,术中探查,切除肿瘤, 缝皮等时间点的MAP和HR 下降明显(P<0.05),靶控组MAP和HR变化幅度大于闭环组(P<0.05),靶控组BIS值波动范围也大于闭环组 (P<0.05),闭环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靶控组(P<0.01)。结论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以BIS为反馈值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具有麻醉深度易维持,安全有效,节约费用的优点。 【关键词】 脑电双频指数 反馈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相似文献   

13.
牛思萌 《医学综述》2011,17(17):2626-2628
多种因素(疾病本身、麻醉、手术、治疗环境、治疗手段等)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出现不适或躁动,从而影响治疗及恢复。对ICU患者实施有效的镇静成为临床上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脑电双频指数及靶控输注在ICU的临床应用为解决镇静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镇静水平过深或过浅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手段。现综述脑电双频指数及靶控输注在ICU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麻醉诱导过程中预测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精确程度。方法40例年龄60~80岁老年全麻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导,最初血浆靶浓度设置在0.5μg/L,每隔5 min增加0.5μg/L,直至改良清醒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MOAA/S)评分为0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患者BIS、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MOAA/S评分、靶控输注系统预测血浆部位浓度值。结果(1)BIS值随MOAA/S评分下降而下降,在MOAA/S评分为0~1、1~2、3~4、4~5时BIS值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在MOAA/S评分3~2时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HR在各级MOAA/S评分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IS、MAP、HR与MOAA/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以指导麻醉用药在心脏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30例择期风心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根据经验以微量泵连续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镇静深度;BIS组以微量泵连续注射丙泊酚维持麻醉镇静深度,并且根据监护仪监测的BIS值调整注射丙泊酚的速度来维持麻醉深度,保持BIS值为50~6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IS组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等监测指标更为平稳,BIS波动较小,镇静麻醉药丙泊酚总用量减少,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BIS反馈调控能指导麻醉用药量,获得更为平稳的血流动力学,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维持中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以BIS值判断麻醉深度并指导用药,使BIS值维持在40~60之间;B组凭借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大小、气道压力等判断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用量,使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波动在基础值±20%范围内。常规监测无创血压、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计算用药总量、苏醒时间及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两组血压、心率波动、PET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毕苏醒时间短,用药量少(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BIS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有助于临床判断全身麻醉镇静深度,做到患者个体化用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改善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后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控对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S调控下丙泊酚持续泵入组(A组)和丙泊酚持续泵入组(B组),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术中知晓率。测定两组各时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IL-6和CRP的浓度无统计学差异。A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在后腹腔镜手术中应用BIS监测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用量并缩短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提高麻醉质量,对手术的应激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神经外科术中进行唤醒的可控性和准确性.方法:1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Ⅰ或Ⅱ级拟脑功能区择期手术者,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脑功能区手术时实行唤醒.结果:16例患者均唤醒成功,对手术过程无回忆.唤醒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无相关(P>0.05),而与丙泊酚靶控输注浓度值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唤醒靶质量浓度为(1.1±0.1)μg·ml-1.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结合BIS监测能准确实施术中唤醒.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丙泊酚诱导过程中,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应室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后GCS评分为9~15分,拟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BIS及心电图、上臂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以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诱导,靶控效应室浓度从0.5μg/ml开始,当效应室达到设定浓度后增加0.5μg/ml,直到3.5μg/ml,记录基础值及每个浓度稳定时的BIS值、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直线负相关(r=-0.63,P<0.01),回归方程:BIS值=81.2-11.47×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效应室靶控浓度达到3.5μg/ml时,MAP降幅达到基础值的34.7%。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控浓度与BIS呈负相关,可用于评估镇静深度。当效应室靶控浓度>3μg/ml,对轻中度颅脑损伤的MAP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