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出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人工TKA的老年骨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于止血带松开前用注射器将TXA注射液0.5 g均匀洒于关节腔内;对照组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两组于手术后12 h内口服利伐沙班。记录和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同时观察是否有术后出血不良事件发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形成。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不良事件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减少老年TKA患者出血量,同时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6年9月于廊坊市人民医院行TKA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 g,局部应用氨甲环酸1 g灌注;术后12 h口服利伐沙班15 mg,每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不应用氨甲环酸,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2 500 U皮下注射,连用2周。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输血量、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临床相关非大出血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输血量少于对照组[(267±89)mL比(478±81)mL,(272±77)mL比(354±61)mL,(1 091±251)mL比(1 279±242)mL,(543±188)mL比(655±176)mL](P<0.01),输血率低于对照组[8.0%(4/50)比24.0%(12/50),P<0.05];两组术后5 d内Hb均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术后第3天最低,试验组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术后5 d内Hct也有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术后第3天最低,第1和5天稍高,两组Hb和Hct在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渗血、血肿、皮下瘀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无感染、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TKA围术期采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干预并结合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围术期的失血量,预防术后DVT形成,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出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10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A组26例,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B组26例,静脉注射氨甲环酸;C组25例,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D组2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比较4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术后引流量、术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D组,C组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并且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较单独使用氨甲环酸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地奥司明联合氨甲环酸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后失血量及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前30 min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并在近端扩髓后,于股骨髓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20 mL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氨甲环酸使用方法同对照组,另外给予地奥司明口服,0.45 g/次,2次/d,从入院后持续口服至术后14 d。统计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下肢周径缩小值(术后3、7、14 d)、INR、PT、APTT,输血率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做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对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术后3、7、14 d)下肢周径缩小值均比对照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率及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的静脉及局部联合使用,配合地奥司明口服,相比于单独使用氨甲环酸能进一步减少PFNA术后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减轻患肢肿胀程度,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氨甲环酸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214例TK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7例。所有患者TKR切皮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对照组TKR术后12 h注射0.4 mL低分子肝素钙,之后皮下注射0.4 mL,1次/d,持续2周;研究组TKR术后12 h口服利伐沙班10 mg为第1次给药,之后10 mg/d,1次/d,持续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反应时间(R)、凝集时间(K)、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振幅(MA)、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PT、APTT、FIB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R、K、α角、MA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使用抗凝药物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否会造成围手术期失血量增加。通过THA术后使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利伐沙班对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2月初次行THA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7例(试验组)手术后6~10小时之间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1次,共服药35天。59例(对照组)术后8~12h开始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6000U,共10天。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76.16%,低分子肝素组占80.37%;利伐沙班组与低分子肝素组的隐性失血量(P=0.059)。结论:THA术后隐性失血量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无明显增加术后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7.
李汶  李海波  许圣茜  王娜  徐琳  苟永胜 《重庆医学》2021,50(13):2237-2241
目的 评估术前联合静脉滴注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 A)内固定围术期失血量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8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氨甲环酸组术前30 min,以15 mg/kg氨甲环酸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中于股骨近端开槽后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于植入PFN A前再将1 g氨甲环酸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注入髓腔内.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与受伤间隔时间、年龄、手术耗时、性别、体重指数等).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后1、3、5、10、14 d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入院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1、14 d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Hb及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1、3、5、10、14 d Hb及H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14 d 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围术期失血量分别为(483.13±178.28)、(655.18±163.31)m 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364.25±45.37)、(531.78±47.28)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18.36±32.36)、(123.87±35.51)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32.50%、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00%、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PFNA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氨甲环酸(TXA)序贯利伐沙班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减少出血及预防血栓的疗效.方法 筛选从2012-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行初次一侧THA的患者,共150例,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患者作为空白组,不应用药物干预;B组在手术前应用10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C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组在手术前及3h后分别应用15 mg/kg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E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切口时再局部应用1 gTXA.术后6~12 h视引流量予以抗凝,一般在引流量小于30 mL/h口服利伐沙班10 mg,按常规剂量抗凝至术后35 d.统计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开始抗凝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在5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天Hb下降值、术后开始抗凝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与A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PE.结论 THA应用TXA序贯利伐沙班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前及3h后各应用15 mg/kgTXA对减少THA失血量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术前静脉组、术中局部组、联合组三组,每组40人。三组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氨甲环酸。根据Gross线性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各组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术后各组深静脉栓塞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结果术后第1、3、5天监测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随访后,经彩超发现术后局部组2例深静脉栓塞患者,三组均无肺栓塞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PFNA内固定术术前给予氨甲环酸可减少围术期的失血量,并保持一定水平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A)静脉内给药与关节腔内灌注同时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10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TA+生理盐水组和TA+TA组,每组各53例。TA+生理盐水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术前1h缓慢静推,切口缝合后向关节腔灌注生理盐水50 ml夹闭引流管3 h;TA+TA组患者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术前1h缓慢静推,切口缝合后向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50 ml(含氨甲环酸500 mg)夹闭引流管3 h。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h、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含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结果:TA+TA组患者和TA+生理盐水组患者的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76.1±48.4)ml和(290.1±58.1)ml、(920.3±180.2)ml和(908.3±173.3)ml,(690.3±153.6)ml和(705.3±144.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3 h及术后第2天的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均为3.8%,无差异。结论: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相比,静脉注射和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同时应用并不能更有效的减少术后患者的出血量。另外,氨甲环酸不会增加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TKA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在缝合关节囊完成后仅给予观察组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观察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血量、总失血量、输血率及血红蛋白下降率。结果两组患者APTT、PT、纤维蛋白原及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术后24 h引血量、总失血量及血红蛋白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E)、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症状。结论给予TKA患者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治疗,有助于减少术后失血量,且未提高术后P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王溪淳  胡斌  杨宏志 《当代医学》2021,27(16):132-133
目的 探讨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骨髓腔注入20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将2 g氨甲环酸注射液与2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注入股骨髓腔,比较两组隐性、显性、围术期总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显性失血量略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围术期总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髓腔注入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围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甲环酸组(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术中将1g氨甲环酸加入100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形失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例数1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74-7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InterTan内固定术后失血及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DVT)的影响。方法选择10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1例,A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于手术切皮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于手术切皮前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检测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术后第1天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通过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比较5组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差异,以及患者输血率、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分别为(831.9±246.7)mL、(95.8±3.8)g/L、(86.6±6.7)g/L、(32.1±5.2)%、(29.3±4.1)%,均少于A组、B组、C组及E组(P0.05)。E组5项数值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的输血率(28.5%、19.0%、14.2%、9.5%)显著低于E组患者(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术后24 h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术后均无腘静脉及其近端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手术切皮前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围手术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氨甲环酸在减少患者术后出血和输血率的同时,并不会增加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2):135-138
[背景]探讨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对首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总失血量的影响.[病例报告]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给施行单侧THA,术后术区内留置1根引流管,氨甲环酸组40例向术区内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50mL,对照组40例注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夹闭引流管4h后进行负压吸引.术后3d内每日复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分别记录术后8,12,24h引流量及输血人数,计算隐性失血量;术后3~5d行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波检查.氨甲环酸组术后3d的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血栓形成、术后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局部注射给予氨甲环酸并夹闭引流管4h可有效减少首次行单侧THA后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8岁,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氨甲环酸组(T组).T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予氨甲环酸10m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术毕(T1)和术后24h(T2)时,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失血量和成分输血量;观察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与C组比较,T组T1、T2时点PT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浓度升高,FDP浓度降低(P <0.05).T组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失血量和成分输血量均明显少于C组(P <0.05).两组术后14d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和成分输血量,其机制与抑制纤溶系统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手术围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的老年患者115例,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2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记录两组术前,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情况,通过Gross方程与Nadler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统计两组患者输血率、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围术期总失血量(872.21±312.53)mL,对照组(1 162.41±368.6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输血率3.45%,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治疗组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5.1%,对照组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前静脉滴注20 mg/kg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围术期失血,并且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8.
齐佳健  马艳辉  王天龙 《北京医学》2021,43(12):1239-1240,1243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年龄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中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46例,依据术中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和年龄分为4组.A组(39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B组(34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C组(40例)术中未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75岁;D组(33例)术中未应用氨甲环酸且年龄> 75岁.记录4组术前和术后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输入异体红细胞量及是否有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成情况,计算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 4组患者除年龄外其他一般资料及术前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围术期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相同年龄段,A组输血率低于C组(5.1%比37.5%),B组输血率低于D组(17.6%比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氨甲环酸的病例中,A组输血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少于C组[(601±239)ml比(789±512)ml、(275±133)ml比(483±179)ml和(876±220)ml比(1273±462)ml,P<0.05],B组围术期各失血量均少于D组[(537±315)ml比(938±455)ml、(283±91)ml比(434±156)ml和(820±323)ml比(1372±454)ml,P<0.05],A组围术期各失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疗效确切,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且不同年龄患者应用氨甲环酸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骨科大手术术后使用利伐沙班或依诺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行骨科大手术患者28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44例和依诺肝素组136例。利伐沙班组术后6 h给予利伐沙班口服,10 mg/次,1次/d,连续28 d。依诺肝素组于术前12 h及术后给予依诺肝素皮下注射,0.4 ml/次,1次/d,连续10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并发症(DVT、大量输血、伤口渗液、血肿、关节腔感染、再次入院、二次手术)。结果两组患者经依诺肝素和利伐沙班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安全性相当,但均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施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术后未使用利伐沙班,观察组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计算所有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结果对照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172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13 ml,占总量的35.24%;观察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531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640 ml,占总量的41.82%.两组比较.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可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