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峻  胡作英  戴振林  张航 《海南医学》2010,21(10):19-20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连续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患者,包括53例年龄〉80岁高龄患者,158例年龄〈80岁非高龄患者,分析患者疾病组成以及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以及基本起搏参数。结果与非高龄的患者相比较,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高龄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较高(7.5%:1.3%,P〈0.05),高龄患者选择单腔起搏器的比例较高(69.8%:44.4%,P〈0.05),而选择起搏器电极的位置、起搏器阈值、感知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患者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PCI术后伊诺肝素抗凝对不同年龄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2010年至2014年入选未发生无复流以及冠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等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700例,随机分为依诺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术后比较中年(<60岁)、老年(60~74岁)、高龄(≥75岁)肝素抗凝组与非抗凝组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以及1年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s)。结果 住院期间中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是21.5% vs18.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抗凝组(36.4% vs 23.5%,P﹤0.05);高龄抗凝组小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非抗凝(46.7% vs 22.4%, P﹤0.05);住院期间不同年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高龄抗凝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均高于非抗凝组(P﹤0.05)。1年时中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4.1% vs 4.3%(P>0.05);老年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7.3% vs 6.6%(P>0.05);高龄抗凝组与非抗凝组MACCEs发生率分别为11.7% vs10.3%(P>0.05),Kaplan-Meier曲线图显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与1年时MACCEs的发生率无相关性。结论 对于未发生无复流以及冠脉夹层等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等并发症的PCI术后患者,不予肝素抗凝并不增加MACCEs的发生率,而且减少老年、高龄患者住院期间小出血的发生率以及住院天数,同时也不增加住院期间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长期随访过程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6年1月1日至7月30日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 根据入组时的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和低龄老年组(年龄≥65岁~<80岁), 进一步根据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将高龄老年组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 进行亚组分析。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每半年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 记录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 随访结束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或患者死亡日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龄老年NVAF患者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77例, 其中高龄老年组107例, 年龄(88.64±5.43)岁, 低龄老年组70例, 年龄(69.87±7.47)岁。高龄老年组随访(4.30±1.72)年, 低龄老年组随访(4.80±1.63)年, 期间两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例(15.9%)比10例(14.3%), P>0.05], 而高龄老年组患者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慢性心衰合并SARS-CoV-2感染的高龄老年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22-12-28~2023-01-31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慢性心衰合并2019冠状病毒病老年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患者组(<80岁)与高龄老年患者组(≥80岁),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实验室化验与药物治疗方面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慢性心衰合并2019冠状病毒病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基础疾病与ICU重症患者比例相近,高龄老年患者组吸烟、饮酒者比例较低,住院天数延长(P<0.05);相比老年患者组,高龄老年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更低(P<0.05),谷草转氨酶与胱抑素C水平明显升高(P>0.05; P>0.05),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更高(P>0.05),钠离子与氯离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5)。(2)高龄老年患者中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更为普遍(51.9%vs 21.2%,P<0.05),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比例更高(74.1%vs 4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有高危因素的妇科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血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有高危因素的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无预防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比较,并分析影响LDVT预防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LMWH组LDVT的患肢发生率为1.25%(1/80),对照组为17.50%(14/80),LMWH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现LDVT的时间以术后3~4d最多,为10条下肢;LMWH组仅1条下肢发生LDVT,于术后5d时发现。LMWH组术后3~4d时LDVT的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71.43%(10/14),LMWH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MWH组仅1例术后阴道残端出现少量出血,无手术切口出血及出血倾向发生。高龄、开腹手术及恶件肿瘤为影响LDVT预防效果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妇科手术后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性血栓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并延迟其术后LDVT的发生;高龄、开腹手术及恶性肿瘤为影响LDVT预防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年龄〉80岁的老年人被称为高龄老人。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专为≥80岁的高龄老年患者设计的临床试验不多。 高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研究(HYVET)是迄今唯一针对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共入选3845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患者为坐位收缩压160~199mmHg和(或)坐位舒张压90~109mmHg,随机分为活性药物治疗组(缓释吲达帕胺1.5mg或加用培哚普利2~4mg)与安慰剂组,随访2年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  相似文献   

7.
老年肺癌110例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斌  王兴邦  黄和平 《安徽医学》2008,29(4):444-445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2006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6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例老年肺癌患者手术切除106例,切除率96.4%。术后并发症28例,并发症发生率25.5%;围手术期死亡3例,病死率2.7%。高龄老年肺癌组(年龄≥70岁)与非高龄老年肺癌组比较,高龄老年肺癌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老年肺癌患者认真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管理,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通过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高龄老年肺癌患者也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立艳  靳杨 《医学综述》2013,19(18):3417-3419
目的 探索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将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5 ~79岁为老年组(72例),≥80岁为高龄组(8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分布,同时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发病月份分布,来诊时血压特点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高龄组女性急救车送诊率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男性患者由家属送诊率显著增高(P<0.01);高龄组女性收入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老年组男性患者收入院治疗的比率高于高龄组(P<0.01);急性左心衰竭发病高峰年龄为71 ~90岁,发病月份分布特点为冬春季高发,基础疾病分布为冠心病,高血压常见.高龄组低血压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急诊科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后,就可以对此类患者尽早进行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背景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所致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栓栓塞症事件的发生率、病死率,并分析其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3年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重症监护室收治重症肺炎患者161例。根据肺炎类型划分为COVID-19组88例、CAP组73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划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实验室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症事件、结局。结果 CAP组中出现24例(32.9%)血栓,均为静脉血栓,无动脉血栓形成;COVID-19组出现32例(36.4%)血栓,其中31例为静脉血栓(2例合并新发脑梗),1例为新发心肌梗死;但两组血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间的性别、年龄、静脉血栓栓塞症评分(venous thromboembolism score,VTE评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高龄房颤(≥80岁)患者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高龄(≥80岁)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华法林组和阿斯匹林组,华法林组密切监测PT-INR达1.6~2.5。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血栓发生率3.33%,阿斯匹林组血栓发生率2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不良反应85%为出血,无一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高龄(≥80岁)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刘坤   《中国医学工程》2011,(7):128-129
目的探讨重视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和预防的必要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对93例老年(≧6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1例,女52例,术后未按《指南》[1]进行预防(A组)。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121例老年(≧65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1例,女70例。术后按《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实施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药物预防于术后12 h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至术后10 d,之后改用口服利伐沙班至术后21d(B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VTE的比例。结果 A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9例发生率为20.4%,B组15例,出现DVT的发生率12.3%,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对VTE进行预防提高了预防效果,降低了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栓栓塞症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爱武  李卉  陈琴  朱丹  陈志凡 《西部医学》2009,21(3):412-414
目的为临床规范性诊治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VTE与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诊治与预后等的关系。结果门诊患者79例,住院患者122例,男132例,女69例,男:女为1.91:1;年龄最小13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54.92士17.29)岁;发病高峰60~69岁57例(28.4%)。201例VTE患者中,深静脉血栓(DVT)187例(93.0%),肺血栓栓塞症(PTE)14例(7.0%),以血栓性静脉炎、肿瘤、骨折为主要基础疾病;多伴有高龄、制动、手术多项危险因素。治愈及好转者161例(80.0%),死亡6例(2。9%)。结论VTE发病率男〉女,DVT占了很大比例(93.0%);老年好发,主要基础疾病多见于血栓性静脉炎、肿瘤及骨折;加强VTE患者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PTE的认识及DVT的正确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降钙素原(PCT)在高龄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海军第九〇五医院住院的高龄(≥80岁)HFpEF患者132例。根据病情的最终转归,分为预后不良组(58例)及预后良好组(7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NRI及PCT对高龄HFpEF患者不良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的年龄、GNRI、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比例、应用利尿剂比例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红蛋白(Hb)、降钙素原(PCT)、白蛋白(Alb)指标同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NRI及PCT是高龄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NRI与NT-proBNP呈负相关(r=-0.438,P<0.05),PCT与NT-p...  相似文献   

15.
背景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但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却高于正常人群,进而增加了其治疗难度,因此分析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常必要。目的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725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及血栓类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725例ITP患者中非血栓组704例(97.1%)、血栓组21例(2.9%)。血栓组患者年龄≥50岁、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脾切除、狼疮抗凝物(L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疾病状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4.466,95%CI(1.008,19.797),P=0.049)〕、疾病状态〔慢性ITP:OR=3.046,95%CI(1.067,8.699),P=0.037)〕、高血压史〔有:OR=9.031,95%CI(1.930,42.272),P=0.005〕、糖尿病史〔有:OR=5.919,95%CI(2.078,16.863),P=0.001〕、激素使用>8周〔是:OR=4.119,95%CI(1.465,11.580),P=0.007〕、LA〔阳性:OR=3.426,95%CI(1.145,10.254),P=0.028)〕、aCL〔阳性:OR=4.064,95%CI(1.357,12.169),P=0.021〕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725例ITP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12例(1.7%)、静脉血栓8例(1.1%)、形成动静脉血栓1例(0.1%)。结论年龄≥50岁、疾病状态为慢性ITP、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LA阳性、aCL阳性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ITP时应特别注意预防其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结直肠癌术后预防及治疗LDVT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就诊的154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排除标准剔除4例,最终纳入150例。根据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LDVT分为血栓组(41例)和非血栓组(10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白细胞、D-二聚体(D-D)、脉管侵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性别、体质量指数、凝血指标、术中失血量、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型、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63岁[O^R =2.823(95% CI:1.047,7.616)]、术前合并基础疾病[O^R =3.561(95% CI:1.348,9.406)]、术后并发症[O^R =8.739(95% CI:2.498,30.575)]、D-D[O^R =1.185(95% CI:1.012,1.387)]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LDVT的发生率高,年龄≥ 63岁、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术后出现感染并发症、D-二聚体升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0):879-880
目的 评价高龄冠心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CAD年龄〉70岁82例(高龄组)和年龄〈70岁78例(非高龄组)行PCI患者的临床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近中期临床疗效。结果 高龄组行PCI的总成功率与非高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死亡率(1.21%)与非高龄组死亡率(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冠状动脉、外周血管并发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冠状动脉病变较非高龄组重,支架置入率高于非高龄组,随访24月,2组间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CAD患者行PCI是安全的,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与非高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同样是高龄冠心病患者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8.
熊伟律  胡新娥  沈吉  陈文显 《浙江医学》2018,40(16):1873-1875
目的比较急性与慢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方法选择术前未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术后复查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患者60例作为急性血栓组,另选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但临床未予任何治疗,6个月后复查的患者60例作为慢性血栓组。测量两组患者肌间静脉血栓的宽度、长度,观察血栓的回声、血栓内是否有光点移动及钙化等。结果急性血栓组的血栓宽度大于慢性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血栓组回声以低回声为主,而慢性血栓组回声以不均回声和高回声为主;慢性血栓组血栓内钙化灶较急性组多,显示血流信号的概率也较急性血栓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血栓组表现为血栓周围血管壁增厚,回声增强,与血栓境界不清晰,与急性血栓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小腿肌间静脉的急、慢性血栓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有不同的声像特征,可作为临床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置管前血液检测指标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因需要化疗进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在置管前进行外周静脉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时间(PT)等血液指标检测。于PICC置管前、及置管后7 d、14 d、21 d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进行检查,了解有无血栓发生,分析置管前血液检测指标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61例恶性肿瘤并进行PICC置管患者,39例患者(24.22%)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血栓组)。其中,无症状血栓34例(占血栓组87.18%)、有症状血栓5例(占血栓组12.82%),发生时间为置管后(9.15±4.59) d,79.49%(31/39)的血栓发生在置管后7 d内。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置管前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0岁以下的血栓组患者(n=16)FIB、PLT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患者(n=70)(P<0.05)。结论FIB升高增加了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60岁以下置管患者尤应注意FIB、PLT水平。  相似文献   

20.
谭小强 《右江医学》1999,27(3):127-128
将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9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高龄组(年龄>75岁)51例,非高龄组(年龄<75岁)68例。通过临床观察和无创性心功能检查,结果发现高龄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时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为初发症状多不典型,并发症明显增多,心功能受损较重,病死率高。与非高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