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通量测序技术(mNGS)在儿童脓毒症病原学的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江门市妇幼保健院PICU收治的脓毒症患儿,采集其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及mNGS同步检测。以儿童序贯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SOFA)作为儿童脓毒症临床诊断标准,应用Kappa评价方法对临床诊断标准、血培养结果、mNGS结果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以临床诊断标准为“金标准”,计算血培养与mNGS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及Youden指数,以评估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行血培养及mNGS同步检测的62例脓毒症患儿中,中位年龄为17个月,婴幼儿占85.5%;pSOFA评分≥2分共40例,占64.5%,感染灶以呼吸系统为主。血培养与mNGS具有诊断一致性,同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标准与血培养、mNGS结果的Kappa值均为0.745,具有诊断一致性。在40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患儿中,其中18例血培养及mNGS结果均为阳性且病原体一致,17例血培养阴性而mNGS结果阳性。血培养与mNGS的敏感度分别为45%、87.5%,特异度为68.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临床特征差异,为临床更好地诊治脓毒症休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脓毒症休克患者649例,根据血培养标本的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358例)和血培养阴性组(291例),比较两组间血液学指标、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并发症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将脓毒症休克存活患者进一步分成阳性存活组与阴性存活组,比较两组间容量管理情况。结果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间APACHEⅡ评分及感染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长,ARDS及心脏等脏器损害的发生率高,住院病死率高(P<0.05);阳性组存活患者6、12、24、48h任一时间点的液体正平衡量均较阴性组存活患者少(P<0.05),但7天总液体平衡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培养阳性与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容量管理上,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休克患者液体平衡量较阴性脓毒症休克患者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脓毒症患者血钾、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变化及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76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组,比较两组患者血钾、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再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生存期≥28 d)和死亡组(生存期<28 d),比较两组患者血钾、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分析患者血钾、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变化水平与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和早期预后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钾、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变化对脓毒症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者血钾、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均高于脓毒症组(P<0.05)。生存组患者血钾、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患者血钾、Presepsin、中性粒细胞CD64水平与脓毒症病情呈正相关(P<0.05),与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对细菌性肝脓肿(PLA)血培养阳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6例PL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培养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PCT、WBC、NEU、LYM、NLR、CRP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LA患者血培养阳性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血培养阳性患者62例(19.0%),其中革兰阴性菌51株(82.3%),革兰阳性菌11株(17.7%);与血培养阴性组比较,血培养阳性组患者的PCT、NEU、NLR、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培养阳性的患者中,与革兰阳性菌组比较,革兰阴性菌组患者的PC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NLR、C...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的临床特征,确定PLA导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断的化验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为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患者(131例)的临床资料。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5例)与非脓毒症组(86例)。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明确PLA导致脓毒症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血中性粒细胞比值、肌酐、葡萄糖对细菌性肝脓肿进展为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的男性及出现寒战症状的比例更高,且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酐、葡萄糖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而血小板、钠、二氧化碳水平低于非脓毒症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入院时较高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酐、葡萄糖为细菌性肝脓肿引起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示入院时血中性粒细胞比值、肌酐对于PLA进展为脓毒症的诊断价值较好。AUC值分别为0.81...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及其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住院的细菌性感染新生儿病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并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根据血培养阳性与否,将感染病例分为2组,血培养阳性组(23例)和血培养阴性组(30例);并与非感染对照组(23例)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血培养阳性及血培养阴性的细菌感染组CD6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 < 0.05),而血培养阳性感染组与血培养阴性感染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CD64和CRP间呈正相关(P < 0.000 1)?结论: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96例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各组早期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NLR、APACHEⅡ评分及PCT、CRP,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NLR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脓毒症患者ICU内总死亡率为47.6%,其中不同预后组住ICU内时间、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NLR、血乳酸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提示机械通气时间≥3.5d、APACHEⅡ评分≥21.5分、NLR≥10.8均为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NLR、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应重视NLR异常升高的脓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8.
乔薇 《甘肃医药》2023,(4):329-332
目的:利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对脓毒症患者感染性病原体进行横断面研究,为此类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ICU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临床样本mNGS结果及培养结果,归纳脓毒症患者的感染病原体种类特征,分析混合感染与脓毒症患者存活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资料,普通细菌培养检出阳性患者18例(30.00%),mNGS检出阳性患者54例(90.00%)。mNGS阳性的54例患者中,细菌感染占比最高45例(83.33%),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最高;检出病毒的患者32例(59.26%);真菌感染的患者较少4例(7.41%),且无聚集性。痰标本中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病毒检出率相当,血标本中以病毒及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检出率较高。结论:本研究利用mNGS技术构建脓毒症患者病原谱,对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探讨早期脓毒症患者脑钠肽(BNP)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123 例,按照血培养结果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按照细菌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组;对实验中两组患者的年龄、白细胞(WBC)、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PACHE Ⅱ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乳酸、血小板及BNP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组的BNP、CRP、WBC、PCT、血小板及乳酸均高于血培养阴性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组的APACHE Ⅱ评分、BNP、乳酸及PCT 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两组患者LEV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PCT 是BNP 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早期脓毒症患者BNP 与心功能无关,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BNP 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PCT 是导致BNP 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和未发生糖尿病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肌电图腓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4例住院糖尿病足患者和54例住院不伴有糖尿病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这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和未发生糖尿病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肌电图腓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足组与对照组相比,双下肢肌电图腓神经传导速度较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受教育程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白蛋白、踝肱指数(AB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负相关性(P<0.05);与空腹C肽水平、血红蛋白、白蛋白及ABI呈正相关性(P<0.05).腓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吸烟时间、糖化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呈负相关性(P<0.05);与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控制差、感染、吸烟、胰岛功能差、贫血、低蛋白血症及下肢血供差均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或发展的促进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就应该注重血糖控制、积极抗感染、改善或保护患者胰岛功能、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同时需注重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及足病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1.
程长昆  姜长舟 《安徽医学》2024,45(3):326-330
目的 比较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病原菌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和常规培养检测结果 ,分析mNGS检出阳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3月安庆市望江县医院的13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BALF样本,进行mNGS和常规培养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阳性率、病原体分布和一致性,分析mNGS检出阳性与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mNGS检出阳性率为76.9%,常规培养检测阳性率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GS能够检测出更多种类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mNGS与常规培养检测结果在细菌、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方面具有中等一致性,在病毒和寄生虫方面具有较低一致性。mNGS检出阳性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外周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等因素相关,是影响mNGS检出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mNGS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BALF中的病原学诊断优于常规培养检测,能检测出更多和更广的病原菌,有助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合理用药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中性粒细胞,模拟脓毒症状态下的体外模型。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分离出淋巴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4个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凋亡、增殖、活性和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不同浓度PD-L1抗体后的淋巴细胞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组和LPS+中性粒细胞组淋巴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明显降低,CD69和CD71表达百分比、平均荧光强度、γ干扰素和IL-2的释放显著降低(P均<0.01);与LPS组相比,LPS+中性粒细胞组能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LPS组PD-L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中、高浓度组淋巴细胞存活百分比明显增加(P均<0.05),且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 脓毒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通过PD-L1/PD-1通路途径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迟发性医院获得性脓毒症在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ELBW)中很常见。在脓毒症早期很难诊断,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既没有特异性又缺乏敏感性。足月儿在患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β2-整合素的表达均显著性升高。在此作者研究ELBW婴儿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CD11b/CD18密度增加能否作为脓毒症早期的检测指标。血液样本来自于30例ELBW婴儿生后3~4周的日常基础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患者被分成3组:①感染组,由血培养脓毒症阳性和(或)有坏死性小肠炎婴儿组成;②非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多重PCR)技术的检测体系,快速、特异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方法:分析血液标本分离菌主要菌种分布,绘制脓毒症特异性病原微生物谱。同时根据保守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多重PCR检测反应体系。收集脓毒症患者静脉全血样本79例,健康体检者样本(阴性样本)40例,用所建立的检测体系进行鉴定,并与血培养方法比较。结果:多重PCR法缩短检出时间至3 h,是血培养法的1/16。多重PCR法对目标病原菌样本符合率为88%(22/25),阴性样本符合率为100%(20/20),总符合率为94%,2种方法对目标病原菌的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且一致性良好(Kappa=0.867,P<0.05)。多重PCR法与血培养法对临床诊断脓毒症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23.0%(17/74)及14.9%(11/74),2种方法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与经典的“金标准”血培养法相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并发脓毒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9例PLA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脓毒症组113例和非脓毒症组126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PLA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年龄大于非脓毒症组(P<0.01),合并糖尿病比例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发热、腹痛腹部压痛、肝区叩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脓毒症组高热比例大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致病菌,两组致病菌分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脓肿大小、数量、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6.
Zhang SJ  Li WD  Song JH  Xu W  Qiu HX  Li J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109-2112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Janus激酶2(JAK2)V617F点突变,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结合测序检测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3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4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8例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3例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的JAK2 V617F点突变。结果:74例BCR/ABL阴性MPD患者中共发现38例存在JAK2V617F突变(51.4%),分别为16例PV,18例ET,3例IMF,1例HES。对所有阳性样本和10例阴性样本进行测序鉴定,二者结果均一致。JAK2 V617F突变阳性ET患者的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JAK2V617F突变为BCR/ABL阴性MPD患者主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对其诊断、分类及探索有效的靶向治疗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检出为阳性的探讨与其对病情的相关性以及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实验组包括随机选取的100例SLE患者,其包括41例非活动组SLE患者和59例活动组SLE患者,对照组为健康者20例。实验中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的检测方法。结果:检测出27例ANCA阳性在100例患有SLE的患者中,阳性率27%。其中有21例阳性在活动组的59例SLE患者中,阳性率为35.6%;有6例阳性在非活动组的41例SLE患者中,阳性率14.6%,非活动组明显低于活动组(PO.05)。20例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对SLE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的阳性检出率,病情的活动程度会影响其阳性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9):1492-149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脓毒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的方法,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患者37例,根据3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15例)和死亡组(n=22例),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成年人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入科第1、3、5、7天及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计算NLR;比较其在不同组间的变化;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预测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患者第1天NLR显著升高(P<0.001),对早期脓毒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959),远远优于WBC(AUC=0.788),与中性粒细胞比例(NEU%)(AUC=0.942)相当;第7天WBC、NLR是脓毒症患者30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30 d死亡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0.721)。结论:NLR可以作为一个简便有效的辅助指标用于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尤其对于急诊、基层医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久伶  王晶  涂银萍 《北京医学》2012,34(6):479-481
目的探讨门诊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病原菌检出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肠道门诊收治的797例急性腹泻患者的病原学资料及临床特点。结果 797例患者中病原菌检测阳性者186例(23.3%),检测出1种病原菌者180例(22.6%),检测出2种病原菌者6例(0.8%)。其中志贺菌81例(43.5%),包括宋内志贺菌66例,福氏志贺菌15例;沙门菌48例(25.8%);副溶血弧菌30例(16.1%);大肠埃希菌7例(3.8%);单胞菌7例(3.8%);其他肠杆菌19例(10.2%)。青壮年组病原菌检出率较中年组、老年组显著增高(26.4%vs.17.8%vs.18.7%,P<0.05)。病原菌检出阳性率较高的月份为7、8、9月,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2.0%、54.0%、29.0%。病原菌检测阳性与阴性组比较,伴发热、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0.75、就诊时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及细菌性痢疾的例数4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是志贺菌;7~9月份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病原菌检测阳性组较阴性组病情重,临床特点与病原菌检测结果相符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朱斌  潘笑  金毅 《浙江医学》2023,45(6):577-580
目的 探讨年龄休克指数(ageSI)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老年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4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28 d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01例和死亡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老年脓毒症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ageSI、NLR及两者联合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并以NLR、ageSI最佳截断点为界分组,比较组间28 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PLT、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ageSI及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主要感染部位、WBC、Hb、血钠、血钾、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geSI(OR=1.057)、NLR(OR=1.055)、PLT(OR=0.993)是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ageSI、NLR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43、0.730、0.7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ge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