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房颤组),收集同期不伴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4例(非房颤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现状。结果房颤组在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下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营养障碍、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脑疝、死亡及出院后90d复发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和预后良好比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房颤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慢性心力衰竭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OR=5.206,95%CI:2.906~9.040,P=0.016)、慢性心力衰竭(OR=15.026,95%CI:7.460~30.020,P=0.003)、冠心病(OR=8.920,95%CI:4.200~12.906,P=0.030)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2.020,95%CI:0.406~1.020,P=0.042)是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抗凝治疗比例明显低于抗血小板治疗(25.3%vs 74.7%,P0.01)。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高龄老年、女性为主,意识障碍为主要首发症状,脑梗死病灶多发、面积偏大且出血转化较多,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为显著的危险因素,抗凝现状有所改善,新型抗凝药物选择较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中实施房颤综合管理(ABC路径)对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29例新发缺血性卒中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为病例组,匹配同期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258例为对照组。按照性别一致、年龄±2岁进行1∶2的频数匹配。比较2组病人房颤的管理情况、基础情况、临床指标、共病及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BC路径对房颤病人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影响。结果 2组房颤管理方式,β受体阻滞剂、他汀药物、非维生素K拮抗剂使用率,血压、LDL-C水平,冠心病及既往卒中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冠心病、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DL-C后,与未抗凝管理的病人相比,抗凝管理的病人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降低63%(OR=0.37,95%CI:0.17~0.82),而ABC路径病人的缺血性卒中发生风险降低81%(OR=0.19,95%CI:0.08~0.47)。结论 相比抗凝管理,ABC路径有进一步减少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的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于我院不同科室住院的75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82例,其中心血管内科217例分布最多,根据出院时抗凝方案不同分为抗凝组260例及未抗凝组122例。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并记录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是否抗凝的相关因素。结果 抗凝组吸烟、饮酒、冠心病、出血史、肿瘤、抗血小板药物比例及HAS-BLED评分明显低于未抗凝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OR=0.320,95%CI:0.120~0.853,P=0.023)、肿瘤(OR=0.348,95%CI:0.139~0.869,P=0.024)、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OR=0.095,95%CI:0.049~0.185,P=0.000)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药物选择的相关因素。结论 出血史、肿瘤及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可影响房颤患者出院时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3,自引:3,他引:133  
Hu DY  Sun YH  Zhou ZQ  Li KB  Ni YB  Yang G  Sun SH  Li L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3):157-161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 (房颤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 1 8家医院共登记房颤患者 4 51 1例 ,其中风湿瓣膜性房颤 1 0 86例 ,非瓣膜性房颤 342 5例。通过比较房颤合并脑卒中与房颤无脑卒中患者 ,筛选房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国人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 2 4 81 % ,房颤合并脑卒中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年龄≥ 75岁 (OR 1 76 ,95 %CI 1 0 8~ 2 98) ,高血压病史 (OR 1 52 ;95 %CI 1 2 8~ 1 80 ) ,糖尿病史 (OR 1 39,95 %CI 1 1 1~ 1 76) ,动脉收缩压升高(OR 1 71 ,95 %CI1 2 1~ 2 2 8) ,左房血栓 (OR 2 77,95 %CI 1 2 5~ 6 1 3)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左房血栓、动脉收缩压升高 ,上述因素对决定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心房内径(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系统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15例,按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组(46例)和房颤+卒中组(69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的方式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预测价值。结果:与房颤组比较,房颤+卒中组患者年龄、LDL-C水平、CHA_2DS_2-VASc评分及LAD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C水平、CHA_2DS_2-VASc评分及LAD均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7~3.753,P0.05或0.01)。LAD、CHA_2DS_2-VASc评分及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864及0.897,P均=0.001,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LAD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可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AVF)患者中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6月~2018年6月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已知或新发NVAF患者168例,根据随机化数字表分为3组:A组(抗凝启用时间3d)、B组(抗凝启用时间3~14d)、C组(抗凝启用时间14d),每组56例。记录并比较90d内3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A组比较,B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vs 12.5%,P0.05;1.8%vs 8.9%,P0.01)。与B组比较,C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vs 5.4%,5.4%vs 1.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梗死、静脉溶栓和抗凝启用时机(3~14d)是发生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83,95%CI:1.010~1.172,P=0.044;OR=1.091,95%CI:1.017~1.253,P=0.036;OR=1.356,95%CI:1.077~1.719,P=0.010;OR=1.288,95%CI:1.056~1.537,P=0.027)。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NVAF患者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启用抗凝最佳时机为3~14d。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筛选出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简单易行的临床预测公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58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190例)和非房颤组(39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与房颤相关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各危险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这种比例关系建立简单的评分系统,后将评分代入患者中,分析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缺血型脑卒中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为年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房直径(LA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062~1.234,P均<0.01)。根据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相应的评分系统,当评分为20.75时,其灵敏度可达到87.4%,特异度达到72.5%,可以对患者有无房颤进行简单判断。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简单临床预测公式可以有效地筛选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是否需要进一步连续心电监测及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栓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80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806例患者,年龄(84.3±3.9)岁,主要诊断为房颤的患者79例(9.8%),CHA2DS2-VASc(5.1±1.6)分,HAS-BLED(2.6±1.0)分,294例(36.5%)接受抗凝治疗,其中选择华法林193例(23.7%),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101例(12.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抗凝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90岁(OR=0.55,95%CI:0.32~0.96)、恶性肿瘤(OR=0.53,95%CI:0.33~0.86)、贫血(OR=0.47,95%CI:0.34~0.65)、CHA2DS2-VASc评分≥4分(OR=1.84,95%CI:1.14~2.97)、HAS-BLED评分≥3分(OR=0.48,95%CI:0.35~0.68)。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老年医学科、消化内科住院相对常见,其中抗凝治疗率由高到低排序:内分泌科64%、心内科52.8%、老年医学科50%、神经内科31.6%、消化内科29.3%、呼吸科22.0%、其他科室18.4%、肾内科11.1%。结论高龄非瓣膜性房颤卒中及出血高危人群比例高,抗凝率较低,分布科室广且抗凝差异较大,需多学科协作以提高抗凝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房颤)患者口服新型抗凝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二临床中心诊断为非瓣膜病房颤,并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高龄老年(年龄≥80岁)728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73例,女性355例,年龄80~98岁;治疗1年后随访,参考Mofisky-Green(MG)测评表进行依从性评判,分为依从性好(476例)和依从性差(252例)2组。结果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依从性在冠心病史、房颤类型、心力衰竭(NYHA≥Ⅲ级)、恶性肿瘤、CHA_2DS_2-VASc≥5分、药物≥5种、脑卒中、出血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冠心病(OR=405.98,95%CI:64.797~2526.332)、出血(OR=0.07,95%CI:0.021~0.27)、阵发性房颤(OR=0.11,95%CI:0.033~0.389)、脑卒中(OR=19.38,95%CI:3.705~101.393)、CHA_2DS_2-VASc≥5分(OR=0.05,95%CI:0.016~0.138)、恶性肿瘤(OR0.01,95%CI:0.000~0.004)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依从性差者影响因素较多,需针对相关因素实施干预,改善抗凝质量。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6倍.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均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但预防效果抗凝治疗优于抗血小板治疗[1-2].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低,抗血小板治疗应用广泛,但阿司匹林剂量多在300 mg/d以下[3-5].国外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剂量低于325 mg/d不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危险.低剂量阿司匹林对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还需要随访研究证实.我们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阿司匹林服用剂量及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首发脑卒中前认知功能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540例,伴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7例(房颤组),无房颤患者453例(对照组)。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并于入院或就诊后2d内完成神经心理学量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简化版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测评,比较2组资料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54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77例(14.3%))脑卒中前有认知功能障碍,9例(1.7%)达到痴呆。房颤组年龄、糖尿病、血管疾病,抗凝药、NIHSS评分、IQCODE评分、IQCODE≥3.44分、IQCODE≥4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抗血小板药、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房颤和糖尿病为脑卒中前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房颤组患者年龄和持续性房颤为脑卒中前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OR=1.144,95%CI:1.039~1.259,P=0.006;OR=6.843,95%CI:1.936~24.195,P=0.003)。结论房颤患者脑卒中前认知功能已有损害,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房颤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要重视对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78例, 男101例, 女177例, 年龄60~99岁, 平均(78.9±8.7)岁;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 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并分析预后。结果术后1年内共28例(10.1%)发生脑卒中, 术后3个月是脑卒中发生高峰, 脑卒中组患者年龄大, 伤前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卒中病史、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比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OR=1.078, 95%CI=1.007~1.153, P=0.030)、男性(OR=2.643, 95%CI=1.060~6.742, P=0.037)、既往脑卒中病史(OR=12.202, 95%CI=4.662~31.940, P<0.00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组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均P&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描述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内抗栓治疗的现状和依从性以及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国6家三级医院的房颤合并ACS住院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抗栓治疗情况, 分为抗凝治疗组和非抗凝治疗组。随访出院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 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以及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型出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合并ACS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进行1∶1匹配, 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Kaplan-Meier曲线评价抗凝治疗和非抗凝治疗对1年预后的影响。根据出院及随访时抗凝情况分组, 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4例房颤合并ACS患者, 273例(41.1%)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其中84例(30.8%)患者接受三联抗栓治疗, 91例(33.3%)患者接受双联抗栓治疗(单一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 98例(35.9%)患者为单一抗凝治疗。共有391例(58.9%)患者仅行抗血小板治疗, 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查询电子病历方式,筛选出北京12家三级医院2009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随访结果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既往病史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1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6.8±18.8)d,随访期间84例患者死亡,2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38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相关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分组[比值比(OR=4.24,95%CI:1.22~14.74,P=0.023]以及左房室径比值(OR=48.47,95%CI:1.15~2039.37,P=0.042)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与ACS分组以及左房室径比值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甲亢合并新发房颤且无其他合并症、既往无脑卒中史患者34例(甲亢合并房颤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且无并发症、脑卒中史的甲亢不合并房颤(甲亢组)及新发孤立性房颤者(房颤组)各34例作为对照.进行临床和电话随访,分析房颤复律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甲亢合并房颤组20例(59.0%)、房颤组21例(62.0%)自发或通过药物转复并维持稳定的窦性心律,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合并房颤组3例(8.8%)、房颤组1例(2.9%)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组比较,P<0.05;甲亢合并房颤组、房颤组、甲亢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者分别为3例、1例、0例.结论:甲亢合并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较高,可能与甲亢增加了房颤机体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研究中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方法以2007年9月~2008年8月CNSR收集的22 21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为数据来源,符合入组标准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24例,根据临床预后分为恶化组368例,未恶化组2056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与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的因素。结果恶化组患者住院时间、糖尿病、新发脑卒中、急性感染、痫性发作、应激性血糖升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较未恶化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1.08,95%CI:1.03~1.13,P=0.003)、糖尿病(OR=1.73,95%CI:1.26~2.37,P=0.001)、新发脑卒中(OR=9.07,95%CI:5.39~15.26,P=0.000)和急性感染(OR=2.37,95%CI:1.50~3.76,P=0.000)是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入院NIHSS评分、新发脑卒中、急性感染可能是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升高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普陀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共426例。回顾NVAF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心房颤动类型、基础疾病、辅助检查以及抗凝抗栓用药情况),比较NVAF并发脑卒中患者和NVAF无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筛选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 1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6.43%(70/426),脑卒中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2单因素分析显示: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高血压、冠心病、CHADS2评分≥4分、左房直径≥40mm和未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75岁(OR=2.68,95%CI 1.22~4.37)、高血压(OR=1.77,95%CI 1.43~1.88)及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OR=2.16,95%CI 1.82~2.48)。结论年龄≥75岁、高血压及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是NVAF患者发生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75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体循环栓塞(SE)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临床中降低NVAF患者SE风险提供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75岁NVAF患者, 根据NVAF后发生SE情况分为无SE组(1 127例)和SE组(433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NVAF患者SE相关因素及未抗凝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房颤病史≥5年的OR值为2.75(95%CI 1.98~3.82, P<0.01), 脂蛋白(a)>300 g/L的SE风险高于脂蛋白(a)≤300 g/L(OR=2.07, 95%CI 1.50~2.84, P<0.01), 载脂蛋白B>1.2 g/L的OR值为1.91(95%CI 1.25~2.93, P=0.003),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49%的SE风险较高(OR=2.45, 95%CI 1.63~3.69, P<0.01), 左心房内径>40 mm的OR值为1.54(95%CI 1.16~2.07, 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left atrial thrombus,LAT)和(或)自发超声显影(spontaneous echocardiographic contrast,SEC)临床特征及长期结局。方法 2007年7月至2015年1月期间2 625例行食道超声心动图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1例有LAT和(或)SEC,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随访,记录其抗凝依从性、LAT和(或)SEC溶解,卒中、出血、死亡等情况。结果患者初始抗凝率100%,随访(33.7±24.2)个月。服用抗凝药超过1年者60例(65.9%),超过2年者54例(59.3%)。36例患者服用抗凝药后3~6个月复查食道超声心动图,其中24(66.7%)例患者LAT和(或)SEC溶解。3例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事件6次,均未遗留后遗症。23例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出现出血事件:1例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1例为消化性溃疡出血;余为小出血。2例患者死亡,1例死因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脑疝,1例为心源性猝死。结论本研究中,非瓣膜性房颤伴LAT和(或)SEC患者,抗凝治疗率及依从性相对较高,多数LAT和(或)SEC经抗凝治疗可溶解,缺血性卒中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选择抗凝剂利伐沙班的最佳治疗时机及血栓事件发生的因素分析。方法 募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的2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NVAF患者,随访途中失访15例,最终纳入206例。根据抗凝时间不同,分为A组68例,抗凝启用时间不超过3 d; B组68例,抗凝启用时间4~14 d; C组70例,抗凝启用时间>14 d,记录并比较90 d内3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A组、C组在住院时间、再次住院时间、被动随访次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5);3组年费用支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栓塞、出血、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面积直径≥3 cm(OR=1.05,95%CI:1.02~1.18,P=0.023)、静脉溶栓(OR=1.04,95%CI:1.01~1.12,P=0.019)、CHA2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