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2例(12眼)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术前准备,术后给予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术后视力最低为眼前数指,最高视力为0.5.与术前相比,2眼视力不变;9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视物变形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1眼视力下降.认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PPV联合ILM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对12例(12眼)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术前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术前准备,术后给予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及护理、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术后视力最低为眼前数指,最高视力为0.5。与术前相比,2眼视力不变;9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视物变形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1眼视力下降。认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PPV联合ILM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7例(7眼)特发性黄斑前膜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7例特发性黄斑前膜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是降低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8例(2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行23G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填充术患者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体位护理干预,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能按要求坚持面朝下体位。术后48~72 h有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高眼压,遵医嘱给予降压药对症处理后正常。术后随访3个月,28例(28眼)患者中26眼黄斑裂孔闭合,2眼裂孔直径缩小但未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有26眼,提高1~5行,视力不变者2眼,最佳矫正视力0.1~0.6,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心、细致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体位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观察游离内界膜移植用于治疗未愈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对3例经标准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后黄斑裂孔未愈合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采用游离内界膜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眼底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后黄斑裂孔愈合情况.结果 3例患者黄斑裂孔均能够完全愈合,术后随访10个月至1年期间,患者情况稳定.手术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游离内界膜移植是治疗初次手术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未愈合的有效方法.目前仍需要长期、大规模的研究以评价这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中采用消毒空气填充物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全部患者均予以常规的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进行气液交换,对照组患者填充全氟丙烷,观察组患者填充消毒空气,直至眼压正常。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裂孔情况、俯卧时间进行统计观察,并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视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俯卧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中采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并采取全氟丙烷或消毒空气填充物均能取得良好的裂孔闭合率,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视力,但采取消毒空气填充物较全氟丙烷吸收较快,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后的俯卧时间,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以及视网膜复位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可有效提高其最佳矫正视力,改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且视网膜复位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对复杂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黄斑裂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BCVA)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部内界膜撕除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ME)的疗效。方法选择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合并ME患者40例42眼,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部内界膜撕除术,观察术后1、3、6个月的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资料以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本组40例(42只眼)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视力提高31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下降3只眼。结论严重PDR伴黄斑水肿患者行璃体切割联合黄斑部内界膜撕除,有利于改善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在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与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黄斑裂孔患者在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的方法和护理方法。结果:在黄斑裂孔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裂孔封闭,预后良好。结论:吲哚菁绿辅助内界膜染色,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究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实施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中的68例进行本次治疗探析,依据硬币法进行分组,34例采取超声乳化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另34例则联合使用内界膜剥除术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结果对比两组术前视力水平[(0.57±0.23)VS(0.56±0.21)]及术后视力水平[(0.29±0.12)VS(0.27±0.18)]、黄斑厚度[(332.16±40.29)VS(331.78±47.34)]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比并发症发生概率(5.9%VS 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以及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治疗可得到良好效果,内界膜剥除术的应用并未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具体应用应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9月52例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膜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配合。结果 52例患者术后无低眼压及相关并发症,无眼内感染病例,前置镜检查黄斑前膜剥膜成功,所有患者黄斑前膜均消失。结论患者术前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处理及器械维护保养等全面的手术护理配合对于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李加青  唐仕波  刘文  张洁  邱观婷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4):354-355,F003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黄斑前膜、内界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其在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进行彻底的玻璃体切除后 ,4例有明显黄斑前膜予剥除 ,并全部剥除黄斑区视网膜内界膜 ,然后行完全气液交换 ,16 ? F8气体填充 ;术中取前膜、内界膜标本涂片、固定及H E染色后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4例黄斑前膜中含有大量的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条索样结构 ,部分含有色素细胞 ;内界膜标本中 2例为透明均质膜 ,没有细胞结构 ,其余 8例不同程度地含有一些梭形细胞及单核细胞 ,或含有较多巨噬细胞、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及纤维条索结构。结论 :黄斑前膜含有多种细胞成分 ,呈炎症及增殖改变 ,内界膜本身不含细胞成分及纤维条索 ,但与视网膜表面增生组织粘连紧密 ,两者在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生发展均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硕 《协和医学杂志》2011,2(3):276-276
特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眼部无明显相关的原发病变,多发于50-80岁女性,患者自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可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董方田教授带领其团队将传统治疗方法加以改进,开辟玻璃体切除、非染色视网膜内界膜玻璃联合空气填充术的新方法,在提高闭合率的同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患者术后视力,避免了并发症,增强了患者术后恢复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及对视觉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宁夏银川市解放军第942医院诊治的76例MHRD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其中40例(40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剥除组),36例(3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覆盖组)。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觉相关生存质量表(CVRQOL-25)评分。结果 末次随访时,覆盖组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率为88.89%,显著高于剥除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覆盖组视网膜再脱离发病率为5.56%,低于剥除组(1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均和CVRQOL-25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覆盖组BCVA和CVRQOL-25评分为1.05±0.3、(75.68±8.97)分,均显著优于剥除组[21.24±0.39、(1.25±9.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严...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手术护理在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重要性。手术护理配合主要包括术前访视、饮食指导、散瞳宣教、术前心理疏导、手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体位、饮食的指导等。8例患者经过术前积极宣教、术中心理疏导、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体位的指导、定期随访等护理工作的完善,无1例出现麻醉、心脑血管意外及眼部严重并发症。认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在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桂荣 《护理学报》2002,9(1):39-40
通过对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28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的术前、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以及正确选择术后体位,并给予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认为对于患视网膜获得解剖学复位,提高视力,巩固手术疗效及预防并发症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吲哚青绿辅助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 方法: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32眼黄斑裂孔患者,女性20例,男性12例, 年龄从45岁至79岁。其中25例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中抽取0.1%~0.5%吲哚青绿注入玻璃体腔。结果:ILM因被吲哚青绿染成绿色而变得清晰,可完整除。结论:ICG辅助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黄斑裂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黄斑全层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此孔到达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而造成的,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1],其发生率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10%~20%[2],较早即产生严重的视力损害,常造成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及视野缺损等.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较为棘手,实施手术治疗对术后视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开创现代玻璃体手术以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微创玻璃体切割术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3].23 G高速玻璃体切割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微创玻璃体切割术,与传统20 G玻璃体切割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免缝合、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4].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对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20例(20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88年,Gass提出了关于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病机制、分期及可行性研究方向的假说,他指出玻璃体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是发生黄斑裂孔的原因,此后玻璃体切割手术(简称玻切手术)即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促其愈合。目前公认的黄斑裂孔修复的标准程序包括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的剥除,应用C3F8等长效气体来进行气液交换。随着研究的深入,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在各手术进程中的技术运用都有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