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从脾胃论治的溯源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2.
四君子汤在治疗内、外、妇、儿各科以及各系统脾胃气虚证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改善中医偏颇体质,还可显著减轻西药对机体产生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本文对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综述,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四君子汤在脾胃气虚型亚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董菲洛教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菲洛教授临证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深谙其理,董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怯,后天六淫、七情、饮食失调等杂害于脾胃,致使脾胃转输不及,浊邪直趋大肠而发为本病。立行气活血、祛湿除热,健脾固本、脾肾兼治之法,独辟蹊径,内外同治。临床使用健脾益肠散和固本保元腹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潞党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具益气健脾之功,为平补脾胃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气虚.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缓.方中潞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取其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之功.白术,苦、甘、温.归脾,胃径,为补气健脾之要药,取其健脾燥湿之功.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利水渗温,健脾安神之效,取其渗湿健脾之功.苓、术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促其运化.炙甘草,甘温调中.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耳鸣等属脾虚型病症,收异病同治之功,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的益气健脾法对脑瘫(cerebral palsy, CP)患儿脾胃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70例脾虚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脑瘫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的益气健脾中药口服,比较治疗后唾液淀粉酶、血清Zn、Fe、血红蛋白水平及康复治疗效果.③结果 观察组唾液淀粉酶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唾液淀粉酶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微量元素Zn、Fe及Hb的含量治疗后明显提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4%;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 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的益气健脾法能提高脑瘫患儿的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水平和患儿血清铁和血清锌及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以针灸调理脾胃 ,应用广泛 ,疗效甚好。针灸脾胃论始源于《内经》。古人认为 ,脾胃经穴有调治脏腑疾病的作用 ,针灸足三里能治疗多种疾病。《灵枢·五邪篇》云 :“阴阳俱有余 ,若不足 ,则有寒有热 ,皆调于足三里。”唐代孙思邈提出“五脏不足 ,调于胃。”的论点 ,提倡艾灸足三里而健身御邪。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 ,强调针灸不要妄行补泻 ,免伤脾胃。主张用不补不泻的导气通络手法 ,使营卫气血平衡 ,以达到治疗目的。现在 ,足三里、三阴交等脾胃经穴仍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7.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 术、茯苓、炙甘草组成[1]。具有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之 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等证。本方以人参为 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为臣,苦温健脾燥湿; 茯苓为佐,甘淡健脾渗湿;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 和诸药[2]。研究显示,方中人参、白术可增强网状内皮 系统的吞噬功能;茯苓可激活体内免疫系统释放具 有抗肿瘤作用的细胞因子,增加NK细胞和LAK 细 胞功能;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甜素可增加干扰素的 产生,同时,其还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3-4]。近年来, 本方在肿瘤防治中应用广泛。本文将其在白血病防 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9.
治脾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最早提出“四时百病 ,胃气为本”,认为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汉代张仲景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元时代李东垣著《脾胃论》对脾胃的研究有独特见解。明代李中梓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气一败 ,百药难施 ,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清代叶天士指出温病后期应当注重顾护脾胃之阴液为要。近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 ,不少疾病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因此善于掌握治脾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临床研究都很必要。根据前贤治脾的经验及笔者长期从事临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回顾相关中医文献,从“咽胃相关”探讨慢性咽炎的病机证治.认为该病病程缠绵、易于复发,常与脾胃疾病相伴出现,病机特点为脾胃受损、津液无从化生或痰浊内蕴至津液输布失调;治疗当以健脾和胃为要,紧扣病机灵活配合养阴清肺或利咽散结之法,并注重调神养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