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帝内经》“至阴之类”及华窍“唇四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占敏  王宝华  崔海 《北京中医》2006,25(11):685-686
祖国医学整体观理论认为:五脏与体表构成相应的外华关系,如心之华在面,肾之华在发等。六腑没有体表之华。唯有《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将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诸脏腑共属于“至阴之类”的巨系统,由脾脏统领,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作用。而脾和众腑的共同外华为“唇四白”。本文就“至阴之类”之华“唇四白”的含义加以分析,探讨脾与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共为中土,化生万物,形成中医脏腑独特的整体观理论。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中以五行理论为框架提出五志伤五脏理论,总结归纳七种基本情绪,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且科学地把握情志与脏腑阴阳气血的关系,与人体疾病产生、发展、变化和治疗、调护的关系,记载着丰富的有关人类七情活动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经验.但是,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以及目前我们对书中七情理论缺少条理化、系统化的整理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使得在构建现代中医七情理论体系,发展中医心理学上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对<黄帝内经>七情理论进行系统整理、深入研究和思考,也是完善现代中医七情理论和发展中医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钧 《北京中医》2006,25(12):727-730
3 奇经八脉及其他相关的经络内容 3.1奇经八脉 关于奇经八脉在《内经》中只是散见于各篇章,还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述。至《难经》在27、28、29三难中,始论述了奇经八脉的作用、循行起止及所主疾病。尔后《针灸甲乙经》复记述了奇经八脉的有关穴位。至明代李时珍,在研习之后,撰有《奇经八脉考》附于《濒湖脉学》后。现综合上述内容,以示应用于临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广钧 《北京中医药》2006,25(12):727-730
3 奇经八脉及其他相关的经络内容 3.1 奇经八脉 关于奇经八脉在<内经>中只是散见于各篇章,还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述.至<难经>在27、28、29三难中,始论述了奇经八脉的作用、循行起止及所主疾病.尔后<针灸甲乙经>复记述了奇经八脉的有关穴位.至明代李时珍,在研习之后,撰有<奇经八脉考>附于<濒湖脉学>后.现综合上述内容,以示应用于临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七情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七情致病的原因、特点、治疗、护理及其调摄和预防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志学思想和内容,以及近年来的研究、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6.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昨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7.
《内经》痿证理论临床运用举隅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内经》有关痿证的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 ,腰椎结核性脓肿,颈椎病,脊髓空洞症,腰骶神经根损伤疾病引起的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例,并述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8.
夏鑫华 《国医论坛》2003,18(2):41-42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五千余言 ,相传为春秋末年老聃所作。现在学者认为《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非一人一时之作 ,但基本上反映了老聃的思想 [1]。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被誉为“百家的元祖” (郭沫若语 )。故《老子》一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 1 9世纪俄国著名汉学家 C·海奥基也夫斯基所云 :“古代哲学老子的学说是中国一切哲学发展的出发点 ,所有其他中国哲学家的体系 ,都是在《道德经》哲学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 ]《老子》具有独特的本体论、宇宙论、辩证论、人生论和政治论 ,内容博…  相似文献   

9.
李广钧 《北京中医药》2006,25(11):659-663
从四个方面浅析<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的内容.1)说明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从"点"(即穴位)到"线"(即经络);明确指出十二经脉与"营气"同出一辙,即十二经脉实际就是营气(含十二经别).其循行的全过程,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必须领悟每一个形容单词的含义,才能对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深刻的理解,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2)指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水、十二经筋、十五别络、奇经八脉以及皮部、气穴、气府等篇的综合,才是经络学说的完整体系.其中十二经水与"卫气"的循行是一个统一体,即人体的水液(津液)循环代谢的过程.3)通过内容的分析,明确提出"奇经八脉"直至明·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才使其趋于完善.4)研习经络学说应该从以上三点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才会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同时引述王树权先生的一段论述,来阐明促进中医现代化不可忽视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广钧 《北京中医》2006,25(11):659-663
从四个方面浅析《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的内容。1)说明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从“点”(即穴位)到“线”(即经络);明确指出十二经脉与“营气”同出一辙,即十二经脉实际就是营气(含十二经别)。其循行的全过程,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必须领悟每一个形容单词的含义,才能对十二经脉的循行有其深刻的理解,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2)指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水、十二经筋、十五别络、奇经八脉以及皮部、气穴、气府等篇的综合,才是经络学说的完整体系。其中十二经水与“卫气”的循行是一个统一体,即人体的水液(津液)循环代谢的过程。3)通过内容的分析,明确提出“奇经八脉”直至明·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才使其趋于完善。4)研习经络学说应该从以上三点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才会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同时引述王树权先生的一段论述,来阐明促进中医现代化不可忽视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