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持续湿化与间断湿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孔响方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47-47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能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改善通气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我科于1997年1月~2004年4月对微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与间断湿化2种方法进行了效果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气管切开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5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实验组32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波雾化加湿+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进行气道湿化,实验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认为气管切开后,微量泵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5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的间断定时气道湿化法。结果:试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痰培养阳性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及肺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式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和所需护理人力的情况。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病人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输液式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湿化;对照组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统计其护理操作消耗的时间。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为病人气管内滴药护理操作人平均每天所需的时间,实验组为10min,对照组为96min。结论:输液式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气道持续微量湿化的疗效。方法:选择74例气管叨开病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持续湿化组41例,定时湿化组33例,观察病人的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持续湿化组肺部感染发生12例,定时湿化组发生肺部感染18例。结论:持续湿化组对预防肺部感染有明显的疗效,缩短了气管套管带管时间,缩短了病程,为病人节约了开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输液泵持续恒温湿化与间断滴注式气道湿化对老年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湿化效果。方法 70例行气管切开的颅脑疾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输液泵持续恒温湿化组(A组,n=35例)和间断滴注式气道湿化组(B组,n=35例)。比较两组气道湿化后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等血气指标水平,比较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湿化程度。结果两组气道湿化前PO_2、SaO_2、PCO_2等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道湿化后PO_2、SaO_2明显升高(P0.05),PCO_2明显降低(P0.05),且A组PO_2、SaO_2升高更为显著,而PCO_2降低更为显著(P0.05);A组气道湿化后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气道湿化程度I度比例明显低于B组(P0.05),而Ⅱ度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输液泵持续恒温湿化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滴注式气道湿化,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湿化在经鼻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经鼻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给予间断气道湿化。随访1~3个月,比较两组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死率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实验组血气分析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患者行持续气道湿化,可改善其血气指标,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适用于气管切开术后初期病人较为理想的气道湿化方式。方法:将气管切开病人37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19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注入气道湿化,对照组18例采用常规方法湿化即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观察术后第一、三、五天分泌物粘度.吸痰频率以及第七天继发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湿化效果理想,未发现痰痂,对照组痰液粘稠并发现4例痰痂;吸痰频率第一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天开始具有显著差异(p〈0.05);继发肺部感染率试验组为0,对照组为11.11%。结论:气管切开初期宜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以减少肺部感染,避免痰痂形成,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探讨最佳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9月气管切开患者40例,以2012年1~4月的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湿化法;2012年5~9月的20例作为试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结果:试验组痰液稀薄,无痰痂出现,无气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输液泵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能有效防止痰痂,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中有无气管插管的手术风险。方法对我科所实施的气管切开术的病例共185例,对比其中气管插管与否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对气管切开手术的安全性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经皮扩张气管置管术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气管置管术 (PDT)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方法 12 8例需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DT组 (观察组 )和气管切开组 (对照组 ) ,观察组行经皮气管置管术 ,对照组行气管切开插管。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切口大小、观察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长度和气管导管拔除后切口的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 0 0 1。观察组有 2例皮下气肿和 1例操作中出血。对照组有 6例出血、1例感染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χ2 =1.0 81,P >0 .0 5 )。结论 经皮气管置管术创伤小 ,手术过程简单、方便 ,良好护理能提高疗效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胰岛素泵在围术期中控制脆性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效果。方法:将60例围术期脆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组1术前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治疗模式(CGMS+CSII组),组2术前采用单纯胰岛素泵治疗(CSII组),组3术前采用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MDI组),后两组采用指端血糖监测;比较3组治疗3d后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率、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低血糖次数。结果:治疗3d后CGMS+CSII和CSII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3餐后血糖、晚23:00血糖及凌晨3:00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血糖达标率分别为75.0%和60.0%,MDI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全日血糖稍低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糖达标率仅为10.0%;胰岛素泵治疗3d后患者的MBG和MAGE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CGMS+CSII组患者的MBG、MAGE均显著低于CSII组(P〈0.05),MDI组MBG、MAGE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治疗前CGMS+CSII组患者1d发现低血糖次数多于CSII组和MDI组(P〈0.05);治疗3d后CGMS组患者的低血糖次数低于治疗前(P〈0.05),而CSII组和MDI组患者的低血糖次数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动态血糖检测系统能全面提供血糖水平的信息,及时发现和减少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泵在临床上联合应用更有利于脆性糖尿病患者围术期中的血糖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16.
17.
龙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3):99-101
目的总结护理干预在经鼻或口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护理经验,探讨安全更好的护理方式。方法 135例气管插管患者分为A(50例)、B(45例)、C(40例)3组,A组经鼻气管插管,B组经口气管插管,C组行气管切开,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变化和护理效果。结果 3组患者血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护理效果较B、C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气管插管安全、有效,护理效果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ICU患者在气管插管期间的基本需求,并探讨影响其需求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9月某院心外科监护室气管插管患者181例,采用自制的气管插管期间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患者总体需求得分为(33.78±13.55)分,其中生理需求得分最高,各条目平均为(1.54±0.63)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与患者的总体需求正相关,年龄与总体需求负相关(P0.05)。结论:ICU患者在气管插管期间,生理需求为最基础且最主要需求;机械通气的时间越长,患者的需求越高;年龄越小,需求越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