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近来的临床观察发现,缺血性卒中发病前和急性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限制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而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者突然停药,可加重卒中损害,增高复发风险.虽然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轻微增高出血风险,但毫无疑问,使用他汀类药物已成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2007年国际卒中大会(ISC2007)上,他汀类药物以下简称他汀,无疑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卒中与他汀——从预防到急性治疗”的专题讨论,吸引了近千名学者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秦文卓 《内科》2008,3(5):759-760
他汀类药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调脂类药物,在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已取得了显著效果,近年来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他汀类药物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高质量证据、可能机制、安全性以及现状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尽管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尚未证实血胆固醇水平与卒中的联系,但在针对高危(主要是冠心病、糖尿病或高血压)和高龄人群的卒中一级预防研究中,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已被肯定。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脑出血风险。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有待于强化降低胆固醇水平卒中预防研究(SPARCL)的证实。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降胆固醇药。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对缺血性卒中具有二级预防作用。文章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机制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程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1):1677-1679
目的 评估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症状严重程度及出院时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发病前是否已使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治疗组(57例)与非他汀治疗组(128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牛津郡临床分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方法、出院时Barthel指数等.结果 他汀治疗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非他汀治疗组(6.0对13.0,P<0.01),出院时功能转归良好病例百分比高于非他汀治疗组(77.2%对41.1%,P<0.01).非他汀治疗组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与未合并用药者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达到功能转归良好的病例百分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出院时功能转归良好与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相关(OR=5.784,P<0.01).结论 发病前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减轻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及改善出院时功能转归.  相似文献   

7.
业已证实,他汀类药物预治疗能够减轻脑缺血时的脑损伤。西班牙学者Blanco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预治疗及停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转归的影响。215例发病后24h内入院的半球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9例接受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其中46例患者在入院后最初3d内停用他汀类药物,另外43例患者则立即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主要转归事件为3个月时死亡或生活依赖[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次要转归指标为4~7d时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  相似文献   

8.
重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防治进展的重要里程碑,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用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可明显减少死亡、心肌梗死和血管重建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应用。缺血性脑卒中虽然常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并且常同时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由于曾有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低胆固醇水平与出血性卒中的危险相关,担心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水平可能增加脑出血危险,可能是认识上的主要误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降胆固醇药。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对缺血性卒中具有二级预防作用。文章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机制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血脂、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中。该文对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及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溶栓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近年来研究者对溶栓药物及其临床应用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溶栓药物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证实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文章对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治疗前评价、病例和药物选择等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卫生经济学价值。方法将北京、上海五家三甲医院收集的3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对照组。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客观评价两组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的经济成本的差异。结果在住院治疗期间,试验组的治疗费及护理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但在3个月及6个月随访期间,试验组的医疗费用及护理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可以明显地减少卒中病人后续治疗的医疗费用,节约社会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应个体化。新的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判断缺血半暗带和选择适合溶栓的病例。溶栓治疗的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影响溶栓疗效的因素包括从发病到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患者基础状况、溶栓药和联合用药、入选和治疗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是否在卒中单元内监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队列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地评价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北京、上海四家三甲医院收集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试验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在单纯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为西医卒中单元常规治疗结合早期康复锻炼,疗程为21 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对两组患者行改良Rankih(mRS)、BI评定。结果试验组在治疗后的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mRS≤3分的人数逐渐增多,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I分数在治疗后第21天、第90天、第180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明显地降低患者的残障等级,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及时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积极应用动脉内溶栓和支架置入术的介入治疗方法能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性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奋毒性、钙超载、自由基反应、梗死周围除极、炎症和凋亡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中心环节.脑保护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策略之一.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脑保护剂有钙通道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等等.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