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浅析《伤寒论》之药物煎服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景云  高山 《河南中医》2008,28(9):9-10
《伤寒论》是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它以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又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伤寒论》中不仅辨证详细,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有度,而且对药物的煎、服方法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对指导我们中医临床仍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对此重视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故本文特将《伤寒论》中有关药物的煎服法浅析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2.
中医的诊疗过程便是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的过程.方药服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亦影响到论治.本文从汤、丸、散剂型的角度对方书之祖——<伤寒论>中方药的服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长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与相应证型间的联系,发现<伤寒论>方药的煎煮时间长短常跟病势的轻重缓急、病位的高下表里及病证的属类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被尊为众方之祖。其遣方用药极为精当,而其服药方法更是异彩纷呈,颇有见的。本文通过整理《伤寒论》中顿服的条文及方药的剂型、适合人群、药后护理,并加以综合、分析,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方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苗建英 《光明中医》2011,26(2):202-203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专书,是每位中医学者必读之作。我重读《伤寒论》,除叹服仲景严谨的理法组方外,对每方的煎煮方法,书中均有详细论述,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深感煎服方法得当是达到疗效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将一点体会记述如下,以与同仁切磋。  相似文献   

6.
对《伤寒论》特殊溶媒、去渣再煎、药物先后次序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之方配伍精当 ,效专力宏 ,先人有用之“效如桴鼓”、“覆杯而愈”之誉 ,被尊奉为经方和众方之祖。笔者从医以来 ,喜读伤寒书 ,爱用伤寒方 ,临床上每值病情复杂疑似难辨、常规方药缺乏疗效之际 ,根据《伤寒论》的提示 ,选用相应方药 ,结果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学用伤寒方的体会略述于下 ,以就教于同道。1 明确适用范围遇到哪些疾病应考虑选用伤寒方药 ,取决于对《伤寒论》方药适用范围的理解。对此 ,目前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其一 ,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病专著 ,与杂病无涉 ,其方药仅适用于外感疾病。其二 ,认为《伤寒论》虽…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的辨证方药在临床上的运用。1.辨证细致是临床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从主客关系求辨证。所谓主,是本经病证;所谓客,是他经病证。条文之间,有主有客,主客关系也就是辨证关系。从“反”字上体验辨证。《伤寒论》条文中的“反”字,具有辨证的涵义,常常反映的疾病的变局。证候类似的辨证。《伤寒论》六经分证的核心是对证候的辨别,如寒热、口味、下利、厥征等,均有非常细致的辨别。2.方证辨异是临床关键所在。《伤寒论》载方众多,将辨证论治法则溶于理法方药之中,如麻黄汤类证、栀子鼓汤类证、泻心汤类证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特点,为学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呕吐的方剂,对"呕吐"关键词的出现频数,治呕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含"呕吐"相关字词的条文达87条,治呕方剂共3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瓜蒂散及重复的药物后,一共运用了45种药物。结论:《伤寒论》治呕善用辛甘温热之品,从脾胃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和法。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真武汤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原方煎服方法,因药液剩余并未尽服,存在疑问.论文分2部分对真武汤进行诠释学研究:方证理论研究和文本研究.方证理论研究方面,以现代文献为基础,对类方的方药及煎服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茯苓四逆汤与真武汤的煎服法均应有剩余药液,这与毒性药物蓄积及急危证治疗的中病即止理论相关.另外,文本研...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12.
浅谈《伤寒论》方药煎服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极高,值得继承与发扬。立足《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附子泻心汤、麻黄升麻汤等典型寒热并用方剂,进行病机及方药配伍规律之分析,从中审悟仲景治疗各种寒热杂证,既恪守和解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准则,又运筹帷幄,同中求异地把握各自个证特点,而随证施治的治学典范。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与药效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无论是组方原则,还是用药法度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已毋庸置疑,但要想使一首方剂的功用和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如何煎药与如何服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李时珍亦日:“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相似文献   

15.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16.
李登岭  李瑞锋  李乔 《河南中医》2020,40(4):493-496
大陷胸汤,每服药用3两大黄,药力迅猛,以攻积破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每服药用大黄2两、4/3两或8/3两,药量之张弛变化,突显其临床用法灵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中,每服药用约1两大黄,以活血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每服药用1两大黄,且浸渍取其气,以泻热除痞。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中,每服药用2/3两大黄,以退其黄、通其络、彻其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每服药用大黄1/2两,以泻热清里。麻子仁丸中大黄解脾约,通利水谷。枳实栀子汤中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中大黄生用,取其攻下之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大黄均酒洗,以通腑泻实。桃核承气汤先煎大黄,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抵当汤中,大黄酒洗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大黄均生用,浸渍,取其轻薄之性,薄其寒厚之味。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中大黄化瘀、通络、导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大柴胡汤中大黄均生用、同煎,其意为泻热清里,引邪从肠道出。可见,大黄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服法当依药后反应随机应变。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服法均...  相似文献   

17.
虽然汗法的运用过程中,以适度的汗出为成功的标志,但却不能以作汗为目的,而应针对病机施治,今其自然发汗。在应用汗法时,除准确用药外,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补充。表伤风邪方用桂枝汤最为精当,表伤寒邪方以麻黄汤最为恰切。汗法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征,《伤寒论》中的“太阳”其实就是“表”的代名词。运用汗法,要发汗有度、法因证施、注意将息。汗法有禁慎,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仲景用药的方法以及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关于药物煎法的条文,寻得仲景药物煎法的不同方式。结果:仲景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论:仲景论煎药之法匠心独具,深得其道,药之取效与否,全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任才厚 《河南中医》2011,31(6):585-586
目的:观察遵循《伤寒论》中桂枝汤煎服法治疗体虚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体虚感冒患者严格遵循《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煎服法服用桂枝汤。结果:40例患者服药1—3剂,平均2剂,治愈3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结论:重视桂枝汤煎服法治疗体虚感冒疗效显著,中医汤剂煎服用的方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谢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00-401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辨证施治专著。同时它又是一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施护之著,对现代中医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仅以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探讨如下。1服药方法仲景的服药方法灵活多变,大多依据病程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