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引言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急危重症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辨证救治与处理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其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飞跃的突破口。从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是急诊学科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中医全科医学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结合全科医学的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需加大中医全科医学外延阐述和理解,以进一步建设中医全科学科需要和以满足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需要。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起源、哲学思想、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和适宜技术阐述其外延。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院校学生系统了解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高等中医院校课程中一门与社会科学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挖掘中国医学史课程中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它在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思想培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医药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及中医学的本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医学,了解其长处与不足,树立为医学献身的思想,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塑造高尚品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全科医学是基于中医思维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是以中医学为核心,移植现代全科医学的理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中医学医学思想中贯穿着全科医学的印记,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全科医学的精髓。中医古代就扎根于基层,服务于社区和家庭,多采取各科兼通的医学教育,登堂入室的行医模式。笔者从中医全科医学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模式阐述其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是有千年历史发展的一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学,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中医的独特学科体系。中医护理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的规范,形成的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学经过几千年的锤炼,  相似文献   

6.
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与西医学互补的生命科学学科,应使之继续独立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数字化表达,建立中医理论数字化体系。中医四诊的数字化及四诊相关辅助仪器的研究开发,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院以及中药功效现代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7.
一门学科的思维方法决定着该学科的奠定、领域、发展和前景。对中医学思维方法进行了较高层面的探讨,提出从生命体研究生命、从生存环境研究生命和以动态思维研究生命为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法,这一思维方法符合人体生命健康本身的变化规律。创造出由常知变、由外揣内和由果溯因为主的对疾病的认知方法,形成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为代表的中医学科。认为中医学是一门优秀、低成本、高效率的科学合理的医学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都始终渗透着自然科学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它不断吸取古代思想文化的知识成果,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以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气"、"阴阳"、"五行"等交融渗透,互为影响,并逐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为中医原创思维理论构建的基础,成为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中医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与西医学互补的生命科学学科,应使之继续独立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数字化表达,建立中医理论数字化体系,中医四诊的数字化及四诊相关辅助仪器的研究开发,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院以及中药功效现代化的重要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医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医学是一门与西医学互补的生命科学学科,应使之继续独立发展,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数字化表达,建立中医理论数字化体系。中医四诊的数字化及四诊相关辅助仪器的研究开发,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生命科学的结合,是中医学,中医院以及中药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筋骨理论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指导理论,其广泛应用于指导临床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筋骨体系的失衡密切相关.针刀医学是一门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医学新学科,其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又吸收了部分现代医学理论,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颈椎病是针刀疗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自然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学科的发展将产生二种趋势:一是不断地分化;二是不断地综合而形成边缘学科,其结果都是形成新学科、新专业。中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医病理学即是从中医理论体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既有分化意义,又有综合意义的新学科。它与史俱来具有中医学的鲜明特色,而且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其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冉先德  孙振东  金祝颐  傅景华 《河北中医》1988,(5):48-48,F0003,3
特色,是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它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原因,即在于它自身的运动中存在着特殊性。中医药学在长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与诊疗技术,因而有自己固有的特色。如果不尊重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忽视中医药理论体系,而完全照搬西医科研模式搞中医研究,则势必出现与中医药理论貌合神离的现象,甚至背道而驰。中医药学特色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可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等显著特征,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说,在中医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的核心内涵,治疗热性病具有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尤其在诊治急性传染病、危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同时吴门医派对杂病等方面的诊治亦颇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胃阴学说"等学说指导临床,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怎样的发展才是符合中医药学固有规律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应开辟中医学的元研究领域,建立"中医理论学"学科,对中医学进行元科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凝聚一批精通中医理论又具有哲学、逻辑、科学哲学、科学认识论等知识结构的中医学者,形成学术团体,进行研究、讨论和争鸣.搞清中医药科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其理论的结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研究了哪一层面的生命现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明确中医药科学研究的目标,确立中医药科学共同体的理性信念,才能促进中医药学选择符合自身固有规律的研究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和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6.
汉以前中医皮肤病学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皮肤病学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从整体出发、重视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辨治观,不仅疗效独特而且自成体系。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及中医皮肤科自身优越性的不断显现,皮肤科逐渐从中医外科领域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皮肤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历……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是一门"一源多流"的学科,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各种中医学术流派的争鸣、盛衰、分化、融合甚至消亡。通过对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影响要素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探讨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及对中医传承教育和中医特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司外揣内构筑"现象-状态医学"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现象-状态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据此把中医学从医学科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中医学按照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中医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科学理论或学科都有自己清楚、明白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会带来不同质的研究内容,从而划分出不同的科学学科.中医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内涵宽泛、不确切,导致研究内容不确定,发展方向不明确,使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活动无法深入.然而,中医学是以人体的"现象-状态"物质层面为研究对象,建构起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把中医学从医学整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现象-状态医学"学科,将推动中医学的科学认识深化,促使其按自身规律向成熟的科学学科形态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不仅是因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还因为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临床实践教学是实现中医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必须对临床实践教学的内涵、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等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