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姚希乐  孙慧 《新中医》2017,49(3):92-94
目的:探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方法:将慢性荨麻疹患者130例随机分为2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口服液,试验组给予玉屏风散加味方治疗。疗程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风团数目、风团大小、瘙痒程度、持续时间、皮肤划痕征、水肿程度等症状、体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水平。记录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85%,高于对照组的81.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1,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FN-γ、IL-2和IL-10均升高,TNF-α和IL-4水平均下降(P0.01),治疗后试验组IFN-γ、IL-2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和IL-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12周,试验组复发6例,复发率9.23%;对照组复发18例,复发率27.69%,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7.358,P0.01)。结论: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并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2.
黄芪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48例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均 《中医药导报》2009,15(12):47-47
目的:探讨黄芪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8例服用黄芪祛风汤,对照组48例口服西替利嗪、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7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芪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穴位埋线疗法联合玉屏风颗粒防治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成观察组(穴位埋线+玉屏风颗粒)和对照组(单用玉屏风颗粒),每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进行3个月的随访,统计其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6.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分别为13.3%和26.7%,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型)临床疗效较好,能显著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养血消风汤配合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咪哇斯汀治疗,标准组给予养血消风汤配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标准组90.91%、对照组65.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团评分和瘙痒评分标准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消风汤配合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柯立芝  席建元 《河南中医》2013,33(7):1084-1086
目的:观察御风固表止痒颗粒治疗气虚不固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的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御风固表止痒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芪风颗粒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1个月后随访复发率.结果:两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情,每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综合评分及综合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疗程结束1个月后对复发率进行统计,治疗组复发率为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御风固表止痒颗粒治疗气虚不固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消银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消银汤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对照组予NB-UVB照射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并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A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IFN-γ、IL-2、IL-4、IL-10及对照组IFN-γ、IL-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银汤联合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确切,可能与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用药不同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0例,口服金蝉止痒胶囊;观察组患者52例,口服益气活血祛风汤。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 E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后的复发率。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Ig 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7.69%,对照组复发率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祛风汤能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 E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治疗效果,并探讨该疗法对辅助性T(Th)17、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IL-22水平的影响。方法:158例DN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9例。两组参见指南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 l剂/d,分早、晚内服,连续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气阴两虚夹瘀证症状评分、肾功能、临床疗效、Th17和Th21细胞以及血清IL-17和IL-22水平。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气阴两虚夹瘀证症状评分以及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β2-MG、24 h尿总蛋白、24 h尿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4.81%)优于对照组7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组患者的Th17、Th22细胞所致比例以及血清IL-17和IL-22水平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益气养阴祛瘀法治疗DN气阴两虚夹瘀证,有利于中医症状、肾功能的改善,提高疗效,且可纠正Th17、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17和IL-22水平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皮饮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咪唑斯汀缓释片口服,试验组予以多皮饮合玉屏风散加减方治疗,疗程8周。评估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皮饮合玉屏风散加减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表虚不固证较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具有临床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穴位自血疗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穴位自血疗法与口服地氯雷他定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L-4水平降低(P0.05),IL-2和IFN-γ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5%、75%(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52%、23.33%(P0.01)。结论:穴位自血疗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2、IFN-γ和IL-4水平调节,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荨麻疹、调整免疫紊乱的机制之一。其近期疗效与地氯雷他定相当,远期疗效优于地氯雷他定。  相似文献   

11.
高乌甲素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高乌甲素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多种致炎剂引起大、小鼠炎症模型进行实验.结果:高乌甲素对二甲苯、角叉菜胶、甲醛、完全弗氏佐剂致肿及琼脂肉芽肿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高乌甲素具有抗急、慢性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2.
热毒平的解热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对于内毒素、类脂A、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鹿角菜胶、酵母或2.4-二硝基酚引致家兔或大鼠的实验性发热.热毒平灌服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量效关系明显。对内毒素或类脂A所致发热.热毒平作用尤强.lg/kg的作用与100mg/kg阿斯匹林相当;对于鹿角菜胶、酵母及2.1-二硝基酚性发热,2g/kg的热毒平的作用与100mg/kg阿斯匹林相当。本文还对七种发热模型的病因、过程和特点与中医临床证候的比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甲硝唑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硝唑原为抗阿米巴和抗滴虫药。自从 1978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抗厌氧菌首选药以来 ,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 ,效果显著。近年来 ,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 ,现将部分国内文献报道资料综述如下。1 心血管系统甲硝唑致心脏毒性反应的报道近几年来不断增多 ,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1-2 ] 。陈伟其[3] 、卢素琳[4 ] 曾报道患者服用甲硝唑后分别引起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阿斯综合征等。特别严重的是朱宝华[5] 报道1例 2 8岁男性在服用甲硝唑 (3次 /d ,每次 60 0mg) 8d后出现心悸、头晕 ,心电图显示Q—T间期…  相似文献   

14.
槲皮素的抗癌作用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孟德胜  汪仕良 《中草药》2001,32(2):186-188
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癌细胞增殖、对抗到癌因子和抗癌经增敏作用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槲皮素抗癌作用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5.
山豆根碱抗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谢世荣  黄彩云  黄胜英 《中草药》2003,34(4):355-357
目的 山豆根碱(dauricine,DRC)的抗炎作用研究。方法 采用组胺、醋酸对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二甲苯引起小鼠的炎性水肿;棉球植人大鼠皮下组织致肉芽组织增生和角叉菜胶致大鼠后爪水肿,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测定方法。结果 DRC50,100mg/kg对上述炎症模型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肾上腺切除的大鼠,也具有同样的抗炎作用。相同剂量的DRC对正常大鼠的抗炎作用强于切除肾上腺大鼠。DRC也降低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结论 提示DRC既有直接抗炎作用,又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间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二味拔毒散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外涂二味拔毒散的给药途径,给药1次/d,至少接触4h/次,连续给药7d。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组以及A/B/C大小剂量不同的三个治疗组(0.045/0.09/0.18g·只3个剂量);采用热板法、扭体法观察二味拔毒散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进行抗炎实验。结果:镇痛及抗炎药理实验结果显示,二味拔毒散能明显抑制小鼠二甲苯致耳廓肿胀(P〈0.01~0.05),且能明显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P〈0.01~0.05)及延长热板致痛的潜伏期(P〈0.01~0.05)。结论:二味拔毒散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枳椇子水提取物细胞毒作用与抑瘤功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枳木具子水提取物体外细胞毒作用和体内抑瘤作用。方法 :噻唑兰 (MTT)体外实验法和灌胃给药体内抑瘤实验。结果 :2 .5~ 10 0mg/ml枳木具子水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 74 0 2细胞的生长呈抑制作用 ,ID50 14 .0mg/ml;体内灌胃给予枳木具子水提取物 2 ,0 .4 ,0 .0 8g生药 /kg·d× 10天剂量下 ,对小鼠肿瘤H2 2的抑制率依次为 2 5 .4 1% ,36 .95 % (P <0 .0 5 )和 15 .38%。结论 :枳木具子水提取物在体外显示细胞毒作用 ,体内实验有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与总结在产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380例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均为190例。两组初产妇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一对一陪伴并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娩疼痛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而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方面的对比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娩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缓解初产妇的心理压力,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通过对银杏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拮抗PAF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和神经保护作用进行检测来探讨银杏内酯制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实验以PAF作为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将银杏二萜内酯分别加入采集的兔血中,采用比浊法检测各化合物对血小板凝集的抑制作用;在L-谷氨酸诱导的原代皮质神经细胞损伤模型上采用MTT检测细胞活率,使用荧光染料Fura-2 AM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银杏二萜内酯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银杏二萜内酯类化合物中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活性大小依次为银杏二萜内酯K(GK)、银杏二萜内酯B(GB)、银杏二萜内酯A(GA)、银杏二萜内酯C(GC)、银杏二萜内酯M(GM)、银杏二萜内酯J(GJ)和银杏二萜内酯L(GL);其中GB和GK(1~100μmol·L~(-1))能显著减轻L-谷氨酸所致的细胞损伤,表现为神经细胞活率明显提高(P0.05),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P0.05)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该研究明确了银杏二萜内酯各化合物在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集和神经细胞保护方面的活性与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20.
穿心莲内酯微乳抗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穿心莲内酯微乳制剂的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模型、角叉菜胶大鼠气囊炎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模型考察穿心莲内酯微乳在炎症反应早、中、晚期的抗炎效果。结果:穿心莲内酯微乳对炎症各期中表现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渗出液增加、蛋白质含量及白细胞游走数增加、结缔组织增生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抗炎效果强于穿心莲内酯片。结论:微乳制剂可明显增强穿心莲内酯的抗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