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和肢体不自主摇动颤抖。特发性震颤属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与家族、情志等个人因素有关。临床上特发性震颤虽不同于帕金森病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绝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微症状,少部分能够通过药物加以控制,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西药的耐药性,特发性震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主生活能力,从远期来看其危害性仍不容小觑。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治疗特发性震颤显得尤其重要。中医扶阳学派又称“火神派”,治病立法强调以阳气为主导,其倡导的扶阳医学理论以“阳主阴从”为核心思想,立足“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在当今中医学术流派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胡跃强教授师承扶阳学派大师唐农,认为特发性震颤的病机以阳虚为本,其发病本质在于阴阳不同程度偏离“内阳外阴”之本位。临证上提出“扶阳为主,次第治疗”的治则,先以桂枝法宣通中焦和上焦,再以四逆法温补下焦,最后固本培元,使患者从“内阴外阳”的病理状态渐变为“内阳外阴”的正常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和,从而使疾病向愈。文章从治法出发,结合临床验案,阐述胡跃强教授治疗特发... 相似文献
4.
王法德主任医师从医 30余载 ,临床经验丰富 ,学识渊博 ,尤其对中风病的诊治 ,更具独到之处 ,笔者有幸侍其左右 ,受益匪浅 ,今撷其经验以作简介。1 中风急症多见风、火、痰 ,治宜清热通腑化痰中风病急症 ,辨证以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肝阳暴亢为主 ,病及心、肝、脾诸脏。患者常由饮食不节 ,嗜食膏粱厚味 ,致聚湿生痰 ,痰瘀化热 ;或情志失调 ,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 ,肝风化火夹痰走窜经络 ,脉络不畅而致半身不遂。气血不畅 ,筋脉失养 ,可见手足麻木。痰热阻滞 ,中焦热盛 ,传导失职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 ,腑气不通则便秘口臭。清阳不升 ,或风火痰…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总结楚海波主任医师临床论治中风病的学术经验及思想。方法:跟随楚主任临床,观察其辨治中风病经验。结果:楚主任提出整体综合、重个体化、分期施治的治疗原则和早防早治,防治结合的治疗中风学术思想。结论:楚海波主任医师临床辨治中风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可为当前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研究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李秀林教授行医60余年,毕生潜心研究中风病,临床经验丰富。李老认为:“截法”是切断、控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治疗方法。李老经多年治疗中风的临床实践,认为“截法”适宜于中风病发生的前期(中风先兆)和中风病发生的初期。中风病发生急骤,病情险恶,变化多端,若不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旦发生,则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危害极大。因此能够不失时机地 相似文献
13.
王左教授为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曙光医院教授,从事中风病的教学研究和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师认为,正气亏虚是中风病的基本病因,而痰瘀交阻贯穿于中风病各发展阶段的始终,故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虚、瘀、痰三字,执简以御繁。笔者有幸师从王左教授,获益非浅。今不揣固陋,就其临床经验予以总结,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15.
16.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11)
总结及分享马春玲名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马春玲认为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浊阴窃居阳位之势是中风病的病机,临床运用独特的纯中医药方法治疗此病,积累了丰富的病案数,尤其对于中风病之重症型,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总结王麟鹏教授应用逐邪思想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根据中风患者的邪气性质(风邪、火邪、痰邪、瘀血、虚邪)、邪正关系,分清主邪与次邪的关系,确定不同针刺方案.分别应用常规毫针针刺、火针针刺、放血治疗等针刺方法达到逐风、逐火、逐痰、逐瘀、扶正等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8.
曹晓岚调气法为主治疗中风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晓岚老师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在中风病治疗中具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 ,她认为中风病病机复杂多变 ,但无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哪一阶段或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以气机逆乱为主 ,因此治疗中风病当以调气为主。1 气机逆乱贯穿于中风病全过程随着对中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 ,气机逆乱为中风病之主要病机的认识已被国内专家学者认可。曹老师认为 ,气机升降逆乱 ,致使气血和津液运行失常 ,产生痰、瘀、风、火 ,阻于脉络 ,壅塞清窍或血溢脑脉之外 ,发为中风 ,致偏瘫、失语甚至神昏。气机逆乱… 相似文献
19.
1病因病机高老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中风病“多痰瘀,当以涤痰通络为先”、“痰瘀同治贯穿其治疗始终”.笔者有幸拜师随诊,受益匪浅,现将临证体会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高老师对中风病研究多年,遵从历代医家关于中风从痰瘀论治的思想,结合现代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等变化,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主要责于患者素不养慎,失于调摄;或年老体衰,肝肾两虚,阴阳失调,或形盛气衰,中气亏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养尊处优,嗜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煿,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郁久化热,或肝火内炽,炼液成痰,痰热内结,阻滞气机,痰瘀互结,痹阻脑络,或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忧思郁怒,过度烦劳,五志化火,暗耗真阴,致阴亏于内,肝阳暴亢,阳亢风动,内风旋起,风火相煽,气血逆乱,挟痰挟火,真冲犯脑,脑络痹阻或络破血溢而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