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分类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疗法加头皮针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针刺加头针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为主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单纯应用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改良Ashworth评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减轻,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4.
电针经筋结点为主治疗中风后肘关节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对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穴位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肘关节痉挛的疗效优于针刺传统穴位.  相似文献   

5.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与艾灸(艾灸为使用电子艾灸仪)结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针灸经筋结点组30例,针刺传统穴位组30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针灸经筋结点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针刺传统穴位组为5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针灸经筋结点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23-625
目的 :观察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采用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针刺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分别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闫毓茜 《四川中医》2012,(9):125-126
目的:观察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经筋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并与临床常用针刺方法进行对比.方法经筋组法24例,常规针刺组24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经筋治疗组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筋治疗组的疗效较优,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电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筋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和血清IL-6、TNF-α及NO水平。结果经筋排刺电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在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和血清IL-6、TNF-α、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经筋排刺电针治疗较常规针刺治疗下降的水平更加显著。结论经筋排刺电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血清IL-6、TNF-α、NO水平,减少或抑制了炎性因子的释放,抑制了炎性反应,从而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0.
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加电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足太阳经筋燔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传统经穴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筋局部阳性反应点经筋燔刺法进行治疗,传统针刺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火针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MAS)、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时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 P﹤0.05);且治疗组在4周时的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燔刺法联合传统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缓解足内翻,纠正下肢不良姿势,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电针针刺经筋结点,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5%,与对照组(7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笔者2009—07~2010—07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中风所致上肢痉挛性瘫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其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异常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康复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针刺结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状态,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共治疗30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30例,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取鱼际、尺泽、通里、大陵、曲泽、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等穴,实施经筋刺法。针刺结束后,选取34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分级法来评定;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值、积分值进行评定。结论: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地减轻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恢刺经筋结点对其肌张力障碍及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医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予恢刺经筋结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3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较低,FM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可有效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障碍,改善躯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和电针针刺常规腧穴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肘关节痉挛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组和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各20例,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14、21、28 d后的肘关节活动度(ROM)、肌张力等级(MAS)、上肢F...  相似文献   

18.
针刺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取穴与针刺手法两个角度对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进行综述.针刺取穴方法主要涉及经脉取穴、经筋取穴、现代康复理论取穴及部位取穴.针刺手法主要分为浅刺法和透刺法两类.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以临床研究为主,机制探讨较少;存在样本量小、操作不规范、未进行随访等问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筋皮部排点刺法为主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用经筋皮部排点刺法为主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对照组用口服普瑞巴林胶囊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值与对照组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19/3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筋皮部排点刺法为主配合针刺星状神经节治疗中风后丘脑痛优于西药普瑞巴林治疗,疗效肯定,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平衡针刺法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痉挛拮抗肌侧取穴治疗。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2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