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远交系小鼠(♂)分别ig抗疟药咯萘啶、氯喹、阿的平、伯氨喹与抗丝虫药呋喃嘧酮、苯硫脲嗪,大剂量为≥LD_(50)。药后24h作股骨骨髓细胞涂片,Giemsa染色。各服药组小鼠的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均<4(?),示该6药的小鼠微核试验检测无诱变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沙门氏菌诱变性试验(Ames试验),对本所研制的抗蠕虫新药AH-85012进行了致突变作用的研究,实验证明该化合物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海南岛的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应用300mg蒿甲醚油剂肌注,同时口服周效磺胺1,000mg、乙胺嘧啶70mg和伯喹30mg的伍用单剂治疗方案(简称ASPP),治疗54例抗氯喹恶性疟现症患者。并与32例用蒿、周、乙伍用单剂(简称ASP)和25例用青(青蒿素500mg肌注)、周、乙、伯伍用单剂(简称QSPP)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以50例单用氯喹标准剂量1,500mg三天疗法(简称CQ)组为对照。发现在控制症状和清除原虫无性体方面,以ASPP与ASP的速度最快,QSPP次之,CQ最慢;在配子体消失时间上,没有伍用伯喹的ASP和CQ组的效果均不满意;观察35天,ASPP、ASP和QSPP治疗的患者均获治愈,CQ组50例的治愈率仅18%。 相似文献
4.
黄俭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7,(1)
作者对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198例恶性疟患者进行了氯喹、氨酚喹及乙胺嘧啶-磺胺多辛(SP)对恶性疟配子体感染率、感染度作用的研究,该地区疟疾呈地方性、季节性流行,并已发现对4-氨基喹啉具抗性的恶性疟。 相似文献
5.
张文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6,(5)
在西非,目前化疗仍是降低儿童恶性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方法。本文研究了单用甲氟喹、甲氟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三联复方(MSP)和氯喹对恶性疟的治疗效果,以了解MSP较之单用甲氟喹有无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陈克涌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3)
由于有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在东南亚、非洲及南美洲的出现并迅速扩展到毗邻地区,所以使用抗菌素配伍标准的抗疟药来控制抗性株的报告逐渐增多。本文作者对二甲胺四环索及强力霉素等的抗疟作用进行了比较,同时还比较了抗菌素对伯氏疟原虫敏感株及抗性株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7,(4)
作者在马来西亚半岛以往认为疟疾无抗药性的几个地区,包括产米的乌奴丁加奴、多山的彭亨西部和地势较平坦的森美兰进行了抗性测定试验。以疟原虫血症低于1,000/立方毫米的和严重感染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氯喹25毫克基质/公斤三天疗法,在彭亨除单用氯喹外,还采用了氯喹合并乙胺嘧啶2.5毫克/公斤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3例思茅的间日疟病人顿服氯喹(基质)600mg+伯喹(基质)22.5mg、2例勐腊的恶性疟病人顿服乙胺嘧啶70mg+周效磺胺1000mg+伯喹(基质)22.5mg 后,药物在蚊体内抑制疟原虫孢子增殖的效果。结果显示:服药后8h 内两种疟原虫在吸血蚊体内仍能进行孢子增殖;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在24~96h 内转阴,服药后12h~10d 内中华按蚊未受感染;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在10d 内未转阴,服药后12h~9d 内大劣按蚊未受感染,其中1例于 d10复燃并使大劣按蚊重获感染。结果提示上述服药方法用于防止传染源境外输入时,对入境留宿的边民最好在蚊媒活动8h 以前给药。 相似文献
9.
陈淑贞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5,(3)
作者在尼日利亚北部农村,用随机分配的方法,观察氯喹 乙胺嘧啶(A组)和2-磺胺-3-甲氧吡嗪(SMPZ) 乙胺嘧啶(B组)清除周围血液中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的效果。试验时为1971年的干燥季节,成蚊密度极低,再感染的可能性小。用药剂量:A组352例,婴儿每公斤体 相似文献
10.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9,(4)
作者报道了一名来自卢旺达的20岁学生,在动身去捷克斯洛伐克一周前患恶性疟。在捷克斯洛伐克,口服§片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法西大),治疗14天后血检阴性,而在治后29天(1987年9月21日)出现高烧,血液中检测到无性期原虫176 000/旧,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测定抗恶性疟抗体的滴度为1:2 56。 相似文献
11.
祝卫东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4,(6)
1992年8月(雨季)在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市郊科索多进行了此项研究。该地区疟疾呈地方性流行。根据下列标准筛选515名儿童:单纯恶性疟感染;无性体原虫血症>800/μl血;最近4周内未服过抗疟药 相似文献
12.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6,(4)
作者自1982年4月至1983年2月在哥伦比亚麦德林市,对甲氟喹(M)加乙胺嘧啶(P)-周效磺胺(S)合剂与单用乙胺嘧啶-周效磺胺治疗恶性疟的疗效进行了比较。所观察的75例恶性疟患者全部来自氯喹抗性株流行区。病人选择的标准为:14岁以上男性,恶性疟原虫密度每mm~3血高于400个滋养 相似文献
13.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4,(1)
在热带非洲常用氯喹单剂治疗疟疾,对减少发病和死亡有较好效果。本文作者对剂量、疗效及药物反应作了进一步观察。选择尼日利亚北部有1,935人的3个居民点为试点。当地儿童的原虫率在60%左右,其中恶性疟占97%,此外为三日疟和卵形疟。将血检疟原虫阳性的对象分为4组,按表列剂量 相似文献
14.
陈克诵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5,(6)
本文报告甲氟喹(M)、乙胺嘧啶(P)和周效磺胺(S)配伍对鼠疟抗性的影响。实验选用健康的瑞士小鼠,体重20g左右。鼠疟原虫共8株,PFM株(由K173株培育)、MPS株(由中度抗氯喹的NS株培育)和MFy株(由Fy株培育)为新株。N/1100株(由伯氏疟原虫N株培育)及NS/1100株(由NS 相似文献
15.
黄在松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1,(5)
本文报道甲氟喹单用及与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和/或伯氨喹联用治疗急性恶性疟病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59例15岁以上的泰国男性恶性疟患者随机分为4组:1组15例,750mg甲氟喹(M);2组14例,75mgM+45mg伯氨喹(PQ);3组16例MSP(750mgM,1500mg磺胺多辛(S),75mg乙胺嘧啶(P);4组14例,MSP(量同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12月在云南南部应用体外微量法测得甲氟喹、奎宁、氨酚喹、氯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磺/乙)及咯萘啶对恶性疟原虫的ID50依次为46、480、52、150、2×104/25×102及15nmol/L;ID95分别为160、1536、292、680、24×105/3×105及60nmol/L。恶性疟原虫对甲氟喹,奎宁均敏感;对氨酚喹及氯喹的抗性率分别为100%(30/30)及96.7%(29/30);咯萘啶测定5例,其中1例显示有抗性。20例中有13例的恶性疟原虫可在最高药量磺/乙井中发育至裂殖体。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与氨酚喹有明显交叉抗性,对奎宁与甲氟喹可能有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7.
陈溥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8,(3)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一次口服2片 Fansimef(甲氟喹合并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或3片法西达(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治疗赞比亚12~58岁有症状的男性疟疾病人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地点在赞比亚恩杜拉热带病研究中心疟疾隔离病房内进行。病人均选自恩杜拉中心医院门诊部。经本人同意后将100例恶 相似文献
18.
朱良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2,(1)
作者在泰国中部的3个疟疾流行区采集了10株恶性疟原虫,并用西非的冈比亚G_1株作为对药物敏感的标准株。除2株外,其余均已培养保存至少10个生活环(20天)试验前,原虫形态正常,发育良好。试验时,进一步检查培养条件及药物浓度的作用的复 相似文献
19.
李军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7,(2)
本文报道冈比亚某地在进行为期5年的化学预防研究之前,该地区恶性疟原虫对乙胺嘧啶(PYR),及其与氨苯酚(DP)的复方迈咯平(MLP)和氯喹(CQ)的敏感性。实验观察对象为1~7岁农村儿童,测腋温后,指端采血涂制厚薄血膜,并采血1.0ml放入含肝素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RPS,含RPMI 1640 10.4g/L,HEPES 5.9g/L,NaHCO_32g/L,PABA 1μg/L,庆大霉素12.5mg/L和10%小牛血清)内,在常温(25~38℃)下避光保存,6小时内带回实验室置37℃下待检。体内法药效测定分两组:体温正常(37.5℃组,按编号顺序分别给予顿服单 相似文献
20.
张家埙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9,(4)
实验用不切脾的北哥伦比亚猴909只,体重为780~1020克,实验前血检证明无丝虫和疟疾感染。选用了来自病人的8株恶性疟原虫和2株间日疟原虫。先准备供血猴,当它初次发作和原虫密度上升为红细胞的8~12%和1~2%时,抽取血液接种试验猴,每只猴从静脉注射5×10~6的疟原虫。接种后18小时开始血检,以后于每日上午7:45~9:00进行血检,连续14天,随后每周血检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