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Norplant皮下埋植后子宫内膜形态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含量的变化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16例Norplant皮下埋植后和23例正常周期的内膜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增殖状态及ER、PR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埋植Norplant后,内膜DNA含量降低;螺旋动脉数量减少,腺体的构成比例降低;腺体构成比例与雌二醇(E2)水平呈正相关,与子宫异常出血呈负相关,与年龄和体重无相关性,随使用期延长,腺体构成比增加。埋植后,内膜ER含量低于月经周期各期水平,但PR含量相当于或高于月经周期最高水平。ER、PRmRNA表达减弱,以ERmRNA表达降低更明显。结论内膜腺体和螺旋动脉再生修复不良和ER、PR表达异常,可能是Norplant致子宫异常出血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Norplant皮下埋植后子宫内膜形态和雌,孕激素受体含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敏  郑淑蓉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8):493-495,I014
目的 探讨Norplant皮下埋植后子宫内膜形态和雌、孕激素受体(ER、PR)含量的变化与子宫异常出血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原位杂交技术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16例Norplant皮下埋植后和23例正常周期的内膜的形态学改变、细胞增殖状态及ER、PR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埋植Norplant后,内膜DNA含量降低;螺旋动脉数量减少,腺体的构成比例降低;腺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病理改变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改变。方法对39例PCOS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子宫内膜ER及PR,并以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结果34例(87.2%)PCOS患者子宫内膜呈无排卵型,内膜增殖症发生率为51.3%(20/39),内膜腺体发育不同步为35.9%(14/39),内膜间质反应不良为46.2%(18/39)。PCOS患者子宫内膜增殖期ER、PR较正常妇女增多(P<0.05),内膜增殖症者间质PR减少(P<0.05)且分布不均匀。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和局部ER、PR减少或缺乏,可能是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肌肉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月经周期根据月经史经子宫内膜组织相来判断,比较两种组织ER、PR含量与月经周期及子宫内膜组织相的关系。结果: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含量高于同一子宫正常肌层的含量(P〈0.05);子宫肌瘤与肌肉两种组织中ER含量在子宫内膜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25,P〈0.05),PR含量分泌期高于增殖期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组织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法(DCC法)对70例子宫内膜癌原发病灶组织进行ER及PR测定,同时用免疫组化法对其中30例的石蜡标本进行了ER及PR的检测。结果:DCC法检测ER及PR的阳性率均为77.1%,免疫组化法均为83.3%。两种测定方法比较,ER与PR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3.3%和86.7%。而免疫组化法可在DCC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ER及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组织类型中,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与腺棘癌的ER及PR水平高于其它癌。ER水平与肥胖呈正相关。结论:ER及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ER及PR的测定对估计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肌肉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月经周期根据月经史及子宫内膜组织相来判断,比较两种组织ER、PR含量与月经周期及子宫内膜组织相的关系。结果: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含量高于同一子宫正常肌层的含量(P<0.05);子宫肌瘤与肌肉两种组织中ER含量在子宫内膜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25,P<0.05),PR含量分泌期高于增殖期(P<0.025)。23例有正常月经周期者,15例与子宫内膜组织相符合,8例与子宫内膜组织相不符合。15例无正常月经周期者,子宫内膜组织相多为增殖期改变,占80%。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含量有关,孕激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提示抗孕激素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黄体功能缺陷与子宫内膜效应不良患者的内分泌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比较黄体功能缺陷(LPD)和子宫内膜效应不良(IER)患者的内分泌特征。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放射性配体饱和竞争、葡聚糖活性碳吸附分析法,测定LPD、IER患者和月经周期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清激素水平及同一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结果:LPD患者黄体期的雌、孕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在整个月经周期中与对照组无差异(P>0.1);而IER患者整个月经周期的血清雌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01),但黄体期的血清孕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1),子宫内膜增生期的胞浆雌激素受体、胞核孕激素受体和整个月经周期的胞浆孕激素受体含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5)。结论:LPD和IER是内分泌特征根本不同的两种情况,LPD主要表现为黄体细胞分泌雌、孕激素功能下降,子宫内膜相应受体含量正常;IER则为整个周期的雌激素水平降低及相应受体合成障碍,而黄体分泌孕激素的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
重复性早期流产患者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采用定量的生化法测定重复性早期流产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含量.并结合血清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病理学变化,探讨了ER、PR含量,子宫内膜发育和血清激素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重复性早期流产患者黄体期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增生或子宫内膜ER和分泌期PR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重复性早期流产患者蜕膜组织中的PR也明显减低,PR的分布也异常。由于子宫内膜的ER、PR减少所致的重复性流产在本组资料中占40%。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重复性流产的病因,可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对24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内腺上皮和20例对照病例的子宫内膜激素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研究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腺肌病病灶内的腺上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黄体生成受体(LH-R)和垂体泌乳素受体(PRL-R)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病灶内的腺上皮LH-R,PRL-R,PR和AR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病的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例子宫腺肌病病灶内腺上皮和20例对照病例的子宫内膜激素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以研究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腺肌病病灶内的腺上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黄体生成素受体(LH-R)和垂体泌乳素受体(PRL-R)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病灶内的腺上皮LH-R、PRL-R、PR和AR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  相似文献   

11.
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胞浆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葡聚糖-活性炭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344例子宫内膜癌,177例子宫颈癌,289例卵巢恶性肿瘤,10例外阴癌及4例输卵管癌组织胞浆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含量。结果:LR及PR均量从高到低均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卵巢恶性肿瘤及子宫颈癌。并探讨生殖系统不同恶性肿瘤组织胞浆ER和PR阳性率与患者绝经前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期别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提示:ER和PR含量对指导肿瘤患者术后内分泌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选择子宫腺肌病住院手术病人45例,采用ABC免疫组化法测定石蜡固定包埋的深肌层异位内膜标本中雌二醇(E2)、孕激素(P)、睾酮(T)、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另取17份增生期原位内膜作对照,分析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子宫深肌层异位内膜有E2、P、T、ER、PR、AR阳性细胞存在,其中ER、AR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原位内膜。但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阳性率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症状、病程和子宫体积无明显关系。提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雌激素有关外,还与孕激素、雄激素有关,同时应用抑制多种受体的药物可能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用放免法测定了40例拟诊为由内分泌病因所致的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卵泡期和黄体期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同时用生化法测定了相应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胞浆及胞核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通过和对照组比较,发现重复性早期自然流产病人黄体期和卵泡期的E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和P<0.05),其余各项激素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其子宫内膜增生期的胞浆雌激素受体(ER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分泌期子宫内膜的胞浆孕激素受体(PRc)含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期子宫内膜组织的胞核雌、孕激素受体含量在两组间无差异。表明卵巢雌激素分泌不足和子宫内膜组织的受体含量减低是导致该组病人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葡聚糖活性碳吸附法,对27例正常生育妇女(对照组)及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Em组),测定了宫腔内膜雌激素胞浆受体(ERc)、孕激素胞浆受体(PRc)浓度。并测定Em组中15例口服醋酸棉酚2个月后,月经周期同日测定ERc及PRc浓度;同时对16例手术切除的子宫、附件标本的原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ERc、PRc浓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ERc、PRc浓度呈周期性变化,以卵泡晚期最高,黄体中期显著下降(P<0.05),黄体晚期进一步降低。Em组原位内膜ERc、PRc浓度及周期性波动与对照组无差异,但异位内膜ERc、PRc浓度显著低于原位内膜(P各=0.0036及<0.0001),且失去周期性变化。口服棉酚2个月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浓度无显著下降,4例(26.7%)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相显示腺体分泌减少,但原位内膜ERc、PRc浓度却已显著降低(P=0.0217及0.01)。本研究提示:异位内膜与原位内膜对内源性性激素反应的不同步现象与异位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浓度低下有关;棉酚对原位内膜ERc、PRc浓度的早期抑制现象,并不依赖于对卵巢功能的抑制作用,这一作用途径应对异位内膜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5.
卵巢上皮性肿瘤雌孕激素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抗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两种单克隆抗体对31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新鲜冰冻标本进行ABC法测定,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2%和48.4%,恶性肿瘤ER的含量高于良性者,PR在良、恶性肿瘤间未见有明显差异。提示:部分卵巢上皮性肿瘤属于激素依赖性肿瘤,对晚期卵巢癌可试用激素疗法。ER、PR在宫内膜样癌和浆液性癌的含量高于其它类型上皮性肿瘤,高分化者受体阳性率及含量高于低分化者;ER或PRF阳性者预后好于阴性者,二者具独立的预后因素,且ER、PR双阳性者预后比ER阳性、PR阴性或ER阴性、PR阳性者好。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性激素通过相应受体起作用。异位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含量均低于在位子宫内膜,而且缺乏周期性变化。表明异位子宫内膜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在位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17.
米非司酮对人蜕膜与绒毛糖脂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周剑萍  刘银坤 《生殖与避孕》1996,16(5):357-360,364
本文从糖脂与激素受体等方面观察了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机理。采用Ladisch微量分部、SephadexG-25柱层析及高效薄层定量分析(HPTLC),发现米非司酮引起蜕膜与绒毛糖酯含量及组分的变化;应用DCC法测定蜕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果表明米非司酮使蜕膜组织中ER上升,PR下降,干扰了ER与PR之间的平衡。以上研究提示来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是多环节的,蜕膜是其重要的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组织定位和表达;探讨EGFR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发生的关系,寻求经调控EGF/EGFR治疗子宫腺疾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10份和子宫腺肌病组织30份标本的EGFR定位和表达以及月经周期中内膜组织的EGFR表达强度变化。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均存在EGFR表达;EGFR位于内膜腺上皮和间质及平滑肌细胞上;表达强度:腺体>间质>平滑肌;子宫内膜>异位内膜,但无统计学差异;EGFR表达无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侵入程度与临床症状有相关性。结论: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存在EGFR共同表达;提示两者具有组织同源性;异位内膜中EGFR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发生机制有关。经降调节EGF/EGFR表达可望成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应用ABC法和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IAS),定量分析39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1i-67)的含量;对其中22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雌二醇(E_2)、孕酮(P)、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含量;以及对其中8例应用立体学方法进行细胞核体定量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组的ER、PR、Ki-67显著高于同一子宫正常肌层的含量(P<0.01);子宫肌瘤的细胞核体数密度和体密度也显著高于同一子宫正常肌层的对应值(P<0.05,P<0.01);子宫肌瘤的ER、PR与血浆的E_2、P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LH、FSH含量呈负相关(P<0.05);Ki-67与P呈正相关(P<0.05);子宫肌瘤的ER与其细胞核体数密度呈正相关(P<0.05)。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孕激素、LH、FSH及其受体含量有关,孕激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释放孕酮类的宫内节育器对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有下调节作用[1 4]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技术和计算机显微数字化图像分析 ,对子宫内膜中ER和PR进行细胞组分定位和半定量分析 ,证实了放置左旋 18甲基炔诺酮的宫内节育器 (LNG IUD)后 ,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均受到抑制 ,且结果更为客观。本研究得到国家计划生育研究所道德委员会批准。一、资料和方法(一 )对象34例健康妇女 ,年龄 2 3~ 35岁 ,有生育能力 ,月经规律 ,无全身及妇科疾病 ;至少 3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激素、类固醇避孕药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