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各类休克的急救护理 4.1心源性休克 4.1.1病因由于心脏排血功能低下导致心排血量降低,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的血液供应所致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源性休克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是指急性心脏泵功能衰竭,心排血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多由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疾病导致,当左心室心肌损害>40%时常可出现心源性休克,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心源性休克中由于部分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功能缺失,对缩血管药物反应下降,甚至随着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增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对冠状动脉血管产生收缩作用,增加治疗的难度。本科应用大剂量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心源性休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概述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排血量急剧下降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组织灌注量减少,进而造成普遍的细胞缺氧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受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心源性休克中最典型者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所引起,而大块肺梗塞、心脏直视手术和急性心脏填塞等亦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是最常见的难治性心脏急症之一,死亡率高达80%以上。故以此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心源性休克的早期识别[英]0'NealPV…AmJNurs.-1994;94(5).-35~40心源性休克又称泵衰,是心排血量不能满足组织灌注,其原因有大面积心梗、心肌病、心肌炎、心包填塞、心室间隔或乳头肌断裂、心内血液凝固、右室衰竭等。早期心源性休...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认识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心源性休克中,抢救成功22例,占47.83%.其中,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恶化、扩张型心肌病晚期、高血压性心脏病三者死亡率最高.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临床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同时应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正确实施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6.
心源性休克是以左心室衰竭、组织灌注量减少、细胞代谢受损为主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常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低血压性组织损伤、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塞、心衰、心肌病变、心肌损伤及心肌炎等,其在院病死率超过70%。 症状和体征 心源性休克病人的典型表现是脉搏快而弱,收缩压低于12.0kPa,呼吸急促、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湿冷,尿量少于30ml/h。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本院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认为早期诊断、急救与治疗和密切观察病情是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休克系指直接由于心室泵功能损害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时,当梗死面积超过40%以上,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心源性休克。它常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发作的数小时之内,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在严格诊断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病死率达80%以上。治疗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持体循环的动脉压,保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减轻肺淤血,减低心脏耗氧,防止梗死延伸,并尽可能减少缺血、坏死范围,阻断恶性循环。临床资料表明常规药物治疗难以降低心源性休克死亡率,主要由于…  相似文献   

9.
刘坤申 《临床荟萃》1999,14(9):431-432,F003
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致命性并发症是室性心律失常和泵衰竭.泵衰竭包括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则是严重泵衰竭的表现.近来,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取得显著进展,但泵衰竭,尤其是心源性休克的问题乃相对突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和救治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抢救成功22例(57.9%),死亡16例(42.1%).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地正确实施救治.  相似文献   

11.
黄昕煜  李文平  郝永红  寇峰军 《临床荟萃》2006,21(15):1111-11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能迅速、完全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成功率.现就1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因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n=46)与心源性休克死亡(n=62)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心脏破裂组平均年龄高于心源性休克组(78.9 vs 75.3,P<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显著多于心源性休克组(69.6% vs 48.4%,P<0.05).而有糖尿病病史及既往心梗病史,心源性休克组比心脏破裂组多见(分别为63% vs 28.3%,16.1% vs 2.2%,P<0.05).心源性休克组行急诊冠脉造影率更高(40.3% vs 21.7%,P<0.05),但PCI术后恢复TIMI3级血流的比例更低(40% vs 100%,P<0.05).结论:高龄、合并高血压、就诊时间延迟、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及陈旧心梗史、大面积梗死、无心肌再灌注可能为并发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王玉梅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39-1540
休克患者的监护休克(shock)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全身组织和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微循环淤滞、器官功能障碍和细胞功能及代谢异常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低血压(收缩压&lt;11.97 kPa、脉压减小&lt;2.66kPa)、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皮肤湿冷、肢端紫绀、浅表静脉萎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1休克的分类及发病机制1.1分类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按病因可将休克分为五类: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病因分类有利于治疗原发病。也可根据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将休克分为低动力型和高动力型休克2类。低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是心排血指数低、外周阻力高、中心静脉压多降低(心源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可升高)、血压低,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湿冷以至紫绀、脉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表情淡漠等,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大部分感染性休克。高动力型休克特点是心排血指数高、外周阻力低、中心静脉压高、血压低,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呼吸急促、脉充实有力,主要见于某些类型的感染性休克。临床上以低动力型休克多见,高动力型休克亦可转...  相似文献   

14.
周舸  胡迪 《护理研究》2010,(2):521-523
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称为泵衰竭。泵衰竭可由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或同时由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不全引起。重度泵衰竭可因严重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和射血分数下降而致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休克     
无疑,心源性休克是心功能失常导致的休克。但要注意,心源性休克并非都是原发于心功能失常的结果。许多情况下,非心脏病因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并不少见。因此,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一旦成立,就要全面探索导致休克的病因。只有在确认休克病因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的治疗。例如急性心包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单纯补液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心源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作用。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造成大面积RVMI并发心源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补液组、依那普利组。观察各组正常时、梗死后即刻及给药后即刻、1h、1周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右心房压力(RAP)、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快速补液后,RAP进一步升高,加重了血流动力学变化。依那普利治疗后RAP降低,CO增加,血流动力学变化得以改善。结论大面积RVMI心源性休克时,快速扩容治疗在RAP≥13mmHg时会进一步损害左、右心室功能,依那普利可降低右心后负荷,增加CO,能有效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17.
尽管早期血运重建的广泛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仍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另外,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往往合并多支血管病变,其最佳血运重建策略尚无定论。本文就心源性休克定义及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血运重建的重要性及血运重建策略选择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消心痛联合补液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心源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结扎犬冠状动脉,造成大面积RVMI并发心源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补液组和消心痛组.观察各组正常时、梗死后即刻以及给药后即刻、1 h、1周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右心房压力(RAP)、右心室收缩压(RVSP)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模型成功后,MAP、RVSP及CO分别下降了45.41%、20.60%和36.14%,而RAP显著升高达(12.98±1.88)mm Hg(1 mm Hg=0.133 kPa).快速补液后,RAP进一步升高,加重了血流动力学变化.结论:大面积RVMI并心源性休克时,快速扩容治疗在RAP≥13 mm Hg时会进一步损害左、右心室功能,消心痛可降低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室每搏量,增加左心室前负荷,增加CO,能有效地纠正休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7%~10%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并发心源性休克,多数在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住院病死率>80%.1996年2月~2004年4月,我院共收治AMI患者23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16例,现将其治疗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救护理学     
急救护理学255033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王君,刘鹏心源性休克一、心源性休克的概念心源性休克是以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全身微循环衰竭为特征、进而发生进展迅速的一系列代谢障碍的综合症。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占心肌梗塞住院患者的10/~15%,其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