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9例脑出血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应用死亡率的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DL),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幸存者,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和非脑出血34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早期比较分析的应用。结果机械通气早期应用的死亡率并没有显着下降,对幸存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混合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的机会减少。结论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结论应该是脑出血的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自动管路补偿(ATC)功能在机械通气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择18例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用德国Drager Evita4呼吸机观察使用ATC前后对机械参数的影响,了解ATC功能。结果使用ATC后30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内源性PEEP无明显变化,使用ATC后使潮气量、气道峰压、气道平均压明显升高,使气道闭合压明显下降。结论ATC能自动调节,精确性高,设置简便,能更好地实施肺通气,并使病人感到更舒适:ATC使病人呼吸更省力,呼吸肌负荷减轻,节省呼吸功,避免呼吸肌疲劳;不同水平ATC可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应用于拔管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引起的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威胁患者生命的直接原因,呼吸衰竭的治疗,除正确氧气疗法外,机械通气使用呼吸机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措施,更主要的是对气道的监护与管理,力求避免呼吸机造成医源性的肺组织损伤或其它机械通气合并症[1].我院自2000年2月成立ICU病房以来,应用呼吸机通气抢救了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人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祁海珍 《医学信息》2005,18(5):524-525
机械通气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其成为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患者上呼吸道的自然防御功能丧失,加之许多患者年老体弱,肺功能差,抵抗能力较差,机械通气的较长期应用,更易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影响了机械通气作用的发挥。应用面罩无创通气,患者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我们通过我院自2001年以来对4l例呼衰患者应用面罩无创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党强  仝建 《医学信息》2005,18(3):257-258
目的评价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后脱机过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19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序贯治疗组,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出气管插管,改为经面罩Bi-PAP无创通气渐至脱机,回顾性研究既往COPD呼吸衰竭患者14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机械通气,最后以PSV方式至撤机,对比两组的机械通气总时间,有创通气时间,重新插管例数等. 结果序贯治疗组较对照组机械通气总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重新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有创及无创序贯通气能明显缩短有创通气时间,使机械通气患者顺利脱机,减少重新插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儿童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5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应用拉斐尔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临床分析总结。结果 35例患儿中治愈31例,死亡4例,治愈率88.6%。结论 早期应用呼吸机提高了对创伤、中毒、溺水等因素引起的急性中枢性呼吸衰竭救冶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35例入住我院RICU、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呼吸衰竭治愈或好转出院,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或家属放弃治疗死亡。结论 严密监测病情、加强呼吸道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感染、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心理护理是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顺利康复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老年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46例老年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组(治疗组)和有创机械通气组(对照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治疗组拔出气管插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模式,逐渐减低压力参数,直至成功脱机.对照组继续有创通气治疗,逐渐减低SIMV频率及PSV水平直至脱机成功.观察两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和住ICU时间.结果 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VAP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于老年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有创和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治疗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其持续性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住ICU病房时间与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患病率。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住ICU病房的时间,同对照组,均有显著优势(<0.05);同时,观察组中,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与VAP的患病率分别为(13±6)d与5%,同对照组的(23±15)d与25%相比,优势比较明显(<0.05)。结论对于临床上因严重的肺部感染所导致的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抓住其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机,并给予其有创和无创序贯性的机械通气治疗,将能大大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且降低了VAP的患病率,整体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期致死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如何提高机械通气治疗成功率是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关键。我院新生儿监护室在病因治疗及综合治疗同时,使用呼吸机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4例,本文从临床角度分析影响机械通气治疗成功率的因素,目的在于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成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党强  仝建 《医学信息》2005,18(6):662-66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 RD 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机械通气是A RD S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探讨应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治疗A RD S。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是本院ICU自2001年至2004年收治并  相似文献   

12.
韩玫瑰  韩子明 《医学信息》2009,22(6):554-555
喘憋性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起病急,喘憋重,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上对其尚无特效疗法,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喘憋性肺炎患儿64例,采用硫酸镁静滴治疗并与氨茶碱对照,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多发伤后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并不少见,而肺脏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器官,常致急性呼吸衰竭。其死亡率非常高,Gerd报道为65.5%。机械通气是救治此类病人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病人机械通气的时间常在10~25d左右,有的甚至长达2月余。因此,为使多发伤后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除了加强呼吸功能监测、抗感染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外,实施正确,有效的气道管理尤为重要,对提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科98年1月至2002年11月共收治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入住我院RICU、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呼吸衰竭治愈或好转出院,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或家属放弃治疗死亡.结论严密监测病情、加强呼吸道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基础护理是预防感染、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心理护理是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顺利康复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和不同通气方式的差异。方法 分析47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在机械通气的前后及过程中的625次血气监测结果,结果 机械通气显著改善了患儿的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为疾病的治疗创造了条件。不同的通气方式下的血气分析结果提示SPONT较A/C、SIMV较少发生过度通气。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但不能肯定通气方式对通气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危重症患者常表现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乃至急性呼吸衰竭,需要通过机械通气提供呼吸支持。但临床观察发现,机械通气后患者死亡率非常高( 50%)。鉴于机械通气的力学本质,机械通气后的高死亡率很可能与通气条件下机械拉伸刺激引起的肺损伤相关,因而从生物力学的角度理解机械通气条件下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及其机理和潜在对抗措施,对完善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性。Covid-19危重症患者治疗中机械通气导致的肺损伤涉及诸多生物力学因素及作用机制,包括机械通气力学参数的变化、炎症因子风暴、纤毛-黏液系统、气道平滑肌的作用、肺纤维化、细胞对于拉伸的感应机制等。这些生物力学问题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以为完善新冠肺炎等呼吸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高频喷射通气(HFIV)是以通气频率高、潮气量低,平均气道压低为特征的机械通气通过加速弥散和对流等机制进行气体交换迅速排出CO2,提高PaO2阻断呼吸衰竭因缺氧和CO2潴留而发病的恶性循环,以获得抢救治疗的时间,我院自2004~2006年期间,用HFIV抢救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76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淹溺淡水污水后出现呼吸衰竭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35例淹溺污水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2.5岁。入院48 h内在机械通气状态下行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比较入院时和入院48 h两组呼吸生理、呼吸力学及临床指标。结果抢救成功32例,死亡3例。与入院时相比,入院48 h氧合指数、呼吸频率、体温、吸气峰压等呼吸生理、呼吸力学及临床指标明显改善,比较上述两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指脉氧监测无明显下降。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机械通气状态下治疗溺水所致呼吸衰竭的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期间气胸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70例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估患儿机械通气期间气胸发生情况并分成发生组和未发生组,经单因素及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期间气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院170例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期间有30例发生气胸,气胸的发生率为17.65%.发生组中剖宫产、孕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患儿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白细胞计数≥20×109 L-1人数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5),且剖宫产、患儿合并感染性肺炎、孕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患儿白细胞计数≥20x109 L-1是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期间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剖宫产、患儿合并感染性肺炎、孕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患儿白细胞计数≥20x109 L-1是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期间发生气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对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应用不同通气方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且经常规治疗无效后选择呼吸机通气治疗的6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及氧分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氧分压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显著,使患者各生命体征(氧分压、心率、呼吸频率等)趋于平稳,呼吸衰竭症状显著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