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及规律,为鼻内镜鼻窦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解剖标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方法鼻内镜下用专业手术器械模拟前筛、额窦、上颌窦的手术操作,解剖12例24侧外观无异常的成人尸头(男8例、女4例)标本,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鼻内镜解剖特征。结果星状裂是由筛泡的顶端及其向上伸出的角、钩突的顶端、中鼻甲的前顶端在额隐窝区域汇合形成的一个星状裂隙,上述结构围绕筛泡形成鼻道沟、钩突沟、筛泡沟,星状裂为三条沟的起始部。鼻道沟气房群(包括额窦)分布于前内侧,钩突沟气房群位于前外侧,居鼻道沟气房群的下后侧,筛泡沟气房群位于钩突沟气房群的后上侧。它们的开口恒定且互不相通,在星状裂所处位置相对固定。结论星状裂是前组鼻窦开放的关键区域。由于鼻窦结构的变异大,各气房气化程度不一,了解恒定的解剖标记及鼻窦分布的规律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息肉发生部位及其与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鼻息肉107例(214侧)。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观察分析鼻甲、鼻道、鼻窦等部位息肉发生情况,以及鼻息肉发生部位与OMC、病变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214侧)中,在下鼻甲、下鼻道、中鼻甲、中鼻道等15个部位,发现鼻息肉共计635点,其中最多为中鼻甲、筛窦、中鼻道、钩突、上颌窦、筛泡等6处共559点,占88.0%。鼻息肉发生部位主要位于OMC,占90.2%;非OMC鼻息肉占9.8%;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中鼻甲、筛窦、中鼻道、钩突、上颌窦、筛泡等6个鼻息肉主要发生部位,其所属病变分型分期情况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相关程度低(V=0.107)。分布于多个不同部位的鼻息肉,其所属病变分型分期情况比较,亦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相关程度低(V=0.114)。结论:鼻息肉以OMC为核心发生,且二者相互影响,其发生部位与分型分期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科1995年6月~1996年6月应用杭州桐庐用器械厂BDF-28型鼻窦内窥镜可直视、精细、准确地检查其病变的范围、性质,加上CT、MRI的广泛开展,为各种鼻、鼻窦手术及其联合术式,创造了良好条件。作者检查33例,均诊断为鼻炎、副鼻窦炎、鼻息肉,反复发作1~20年,非手术治疗或反复手术无效。经鼻窦内窥镜检查,提示窦口复合体息肉样变15例;钩突、筛泡表面粘膜水肿肥厚、筛窦息肉各3例,中鼻甲肥厚、水肿4例,中异道、上颌窦口息肉5例;解剖变异(钩突肥大、内移)4例;明显病变阳性率57.6%(19/33)。窦[l分泌物储留11例,阳性率为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多层螺旋CT扫描的慢性副鼻窦炎100例。通过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筛泡、鼻中隔的解剖变异,并和正常组进行对比,行统计处理并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结果:慢性副鼻窦炎组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为89%,其中钩突改变25%,筛漏斗狭窄14%,中鼻甲改变22%,鼻中隔改变20%,多种解剖变异8%;正常组中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为19%,其中钩突改变1%,中鼻甲改变6%,鼻中隔改变12%。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副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CT检查发现泛发性副鼻窦炎时,应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窦口鼻道复合体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腔侧壁在筛窦区的解剖结构重叠、复杂,变异多样。鼻窦窦口鼻道区即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 O M C),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鼻道、中鼻甲及其基板、前中组筛窦开口、额窦开口以及上颌窦裂口和上颌窦通道等结构。该区与前组鼻窦炎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密切关系,即使轻微病变,也会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经内镜手术若不熟悉该处解剖结构与变异,则手术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X线平片对这些结构无法满意显示,CT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相似文献   

6.
顾明  蒋锐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3):326-32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多层面重建技术对鼻副窦炎诊断价值。方法:52例鼻副窦炎患者作了64层CT容积扫描,并以H30s重建参数为1 mm层厚轴位图像,并再行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MPR重建,观察鼻副窦炎的病变范围及窦口鼻道复体的显示情况。结果:52例中,在MPR冠状位重建时,均显示钩突、筛窦漏、半月裂、筛泡及中鼻甲等OMC的结构,40例鼻副窦炎病变者均存在OMC结构的变异,包括中鼻甲反向弯曲(15%)、气化(40%),钩突肥大(20%)、偏移(20%),筛泡过度气化(15%),鼻丘过度气化(2%),Haller气房(0.5%)等。结论:MSCT的MPR重建技术克服了常规CT扫描的缺点并可以清晰方便显示OMC,为鼻副窦炎及其原因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招收飞行学员的医学选拔中,鼻窦炎的淘汰率常占本科首位,在预校入校后复查占淘汰、观察数也不少,直接影响体检质量和学员的成才率。笔者从1994年开始,对常见的中鼻甲、筛泡及钩突肥大等中鼻道结构变异,前鼻镜观察中鼻道情况受限者,应用鼻内窥镜弥补观察遗漏,配合鼻窦X线平片及上颌窦穿刺、综合作出判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采取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的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行鼻窦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08例,均对鼻道-窦口复合体开展CT三维重建,分析鼻-鼻窦炎的炎症分布状态以及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伴鼻窦炎情况。结果 108例患者中32.41%出现泡状鼻甲,11.11%出现反常中鼻甲,15.74%出现钩突肥厚,13.89%出现钩突内侧偏移,6.48%出现钩突外侧偏移,4.63%出现钩突气化,10.19%出现Haller气房,11.11%出现鼻丘气房,25.00%出现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症分布在前组筛窦占87.04%,后组筛窦占37.04%,上颌窦口占69.44%,上颌窦占63.89%,额隐窝占21.30%,额窦占15.74%,蝶窦占9.26%。108例患者同时存在解剖变异和鼻窦炎总共95例。结论 鼻窦内镜术式中采取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能清晰提供出相应位置变异情况和其引起的鼻窦炎,对临床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窦口鼻道复合体HRCT扫描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HRCT检查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06例冠状位及横断位HRCT扫描图像。采用层厚3mm,层间距5mm扫描。其中12例采用层厚3mm,层间距3mm。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占92%,鼻中隔偏曲83%,中鼻甲气化48%,中鼻甲反向弯曲20%,Haller气房41%,筛泡过度气化46%,钩突偏曲19%,扫描层间距为5mm,窦口鼻道复合体显示率为49%。层间距3mm为100%。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鼻窦HRCT冠状位扫描是显示该区域最佳影像学技术,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鼻内接触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内接触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的诊治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鼻腔接触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鼻窦CT及内镜检查评估鼻腔解剖异常情况及接触类型,同时测定骨间隙CT值,并通过内镜手术纠正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结果 73例中,67例局部麻醉后头痛消失,5例上颌窦穿刺后头痛消失;内镜检查发现,73例中筛泡肥大31侧,钩突肥大、内移、气化59侧,中鼻甲异常91侧,鼻中隔高位偏曲51例,其中57例存在同侧2处及以上相邻解剖结构黏膜接触.73例中,术后1周内头痛消失64例(87.67%),头痛减轻9例(12.33%).随访12个月,痊愈59例(80.82%),有效12例(16.44%),无效2例(2.74%).结论 接触性头痛患者鼻腔解剖异常以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变异及其邻近结构的病变最明显.解剖结构黏膜挤压及鼻窦自然口阻塞是接触性头痛的主要原因,内镜及鼻窦CT结合局麻试验可有效诊断鼻内接触性头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冠状位MPR在鼻息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8例鼻息肉患者的MSCT MPR资料。结果:CT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好发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窦炎,冠状位MPR比轴位显示清楚。结论:冠状位MPR清晰显示息肉生长范围,以及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是鼻纤维内窥镜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李珊 《放射学实践》2020,(7):845-849
【摘要】目的:观察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为更好的理解这一区域的解剖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搜集本院行颅面部CT扫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重建出鼻窦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观察当钩突上端为纸板-中鼻甲型、纸板-颅底型、纸板-颅底-中鼻甲型三种分叉类型时额隐窝的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34例钩突上端附着类型病例。结果:134例中,双侧钩突均呈分叉型71人,单侧分叉型63人,纸板-中鼻甲型106侧(51.7%),纸板-颅底型82侧(40%),纸板-颅底-中鼻甲型17侧(8.3%)。额隐窝引流共有四种途径:通过筛漏斗、下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25.4%;通过钩突与中鼻甲之间直接引流至中鼻道26.3%;通过板间区引流至中鼻道46.8%;通过上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1.5%。结论: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除了筛漏斗、直接中鼻道和上半月裂三种引流途径外,额隐窝还存在板间区这种引流途径。由于额隐窝区解剖的复杂性,充分认识其特征有助于提高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张旭  高晓娟  娄皓  高军  王锦玲 《人民军医》2001,44(7):419-420
1998~ 1999年 ,我们用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16 9例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6 9例中 ,男 85例 ,女 84例 ;年龄12~ 6 7岁 ,平均 4 0岁。病程 3个月~ 30年。均表现为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涕及伴鼻塞。查体 :均有鼻腔粘膜苍白、鼻腔有水样分泌物、下鼻甲水肿 ,部分患者下鼻甲肥大或中鼻甲息肉样变。本组均曾行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停药后症状加重。1 2 治疗方法 以 1%丁卡因棉片 (每 10 0ml含 1mg肾上腺素 )置于双鼻道、鼻甲及鼻中隔面 ,麻醉 2次 ,若下鼻甲肥大者可在棉片上再加 2或 3滴 1%麻黄碱置于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缩鼻黏膜药物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性病变CT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31例临床疑有鼻炎鼻窦炎患者均经CT冠状位扫描,层厚、层距5mm。首次扫描后,如鼻腔或鼻道有实变,在实变侧鼻孔滴入1%麻黄碱滴鼻液3-4滴,体位引流、擤出鼻涕。再行鼻窦扫描,体位、参数同前。CT表现按照改良法分为6型:Ⅰ型漏斗型,Ⅱ型鼻道窦口复合体型,Ⅲ型蝶筛隐窝型,Ⅳ型息肉型,Ⅴ型特发型,Ⅵ型混合型。结果31例中CT表现为:Ⅰ型、Ⅲ型、Ⅴ型各3例,Ⅱ型8例,Ⅳ型5例,Ⅵ型4例。慢性鼻炎5例,伴有中下鼻甲肥大12例,鼻中隔偏曲9例,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右侧筛窦黏液囊肿、霉菌性上颌窦炎各2例。使用滴鼻液前,20例鼻腔或鼻道有分泌物影响观察。使用滴鼻液后,鼻腔、鼻甲黏膜收缩,分泌物排出,可明确判定有无息肉存在。2例用药前后扫捕分型改变。9例用药前后扫描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性病变CT扫描前给予缩鼻黏膜药物,使分泌物排出、黏膜收缩,有助于息肉的显示。  相似文献   

15.
鼻副窦CT表现对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意义(附5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鼻窦CT表现并探讨对内窥镜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鼻窦炎的术前CT片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1)术前CT片可确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2)中鼻道及鼻窦解剖变异;中鼻甲气化11例,中鼻甲偏曲21例,钩突异常3例,Haller气房9例;(3)筛窦和蝶窦毗邻解剖变异;纸板缺如或破坏3例,视神经管突人后组筛窦1例,双侧颈内动脉与蝶窦毗邻4例。结论:鼻窦CT扫描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有肯定指导价值,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不良、解剖变异对慢性副鼻窦炎的影响程度。方法 收集经CT冠状面扫描发现的慢性另鼻窦炎70例。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鼻中隔的发育形态、位置。测量钩突的内偏角及外偏角度,测量鼻中隔偏曲的突出度与偏曲角度,行统计处理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怀鼻窦炎的关系。结果 70例慢性副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育不良、解剖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钩突、中鼻甲及鼻中镉的解剖结构变异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嗅神经母细胞瘤CT、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 本组经病理证实 9例 ,男 4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3 4.6岁。CT平扫检查 4例 ;MRI 7例 ,MRI强化 2例。结果 发生于鼻腔 2例 ,鼻筛窦区 7例 ,右侧 6例 ,左侧 3例。CT、MRI表现为破坏性实体性占位 ,CT值 2 9~ 3 6HU ;MRIT1WI高于舌肌均匀信号强度 ,T2 WI稍高于脑灰质信号强度。 9例均有鼻甲、筛窦骨破坏 ,4例侵犯对侧鼻或筛窦 ,侵入颅内 8例 ,额窦 6例 ,同侧眶内 8例 ,2例突眼 ,破坏上颌窦 5例 ,蝶窦 5例。结论 发生于鼻腔、筛窦的破坏性实体肿瘤 ,MRIT2 WI中等均匀信号强度者应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及其相关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鼻-鼻窦内窥镜手术2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鼻窦炎症,以及其在鼻-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作用。结果 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82例(85.4%),其中泡状鼻甲29例(30.21%),反常中鼻甲9例(9.38%);钩突肥厚13例(13.54%),内侧偏移11例(11.46%),外侧偏移4例(4.17%),气化3例(3.13%);Haller气房8例(8.33%);鼻丘气房9例(9.38%)和鼻中隔偏曲24例(25%)。鼻窦炎症显示率为100%,病变分布:前组筛窦84例,后组筛窦36例,上颌窦开口处67例,上颌窦63例,额隐窝19例,额窦14例和蝶窦8例。20例鼻-鼻窦内窥镜手术所见与CT显示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以及其所致的鼻窦炎症,对鼻-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 1996年~ 2 0 0 1年 12月使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病人共 86例 ,现将此技术应用术前、术后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 1 一般资料  86例中 ,男 5 4例 ,女 2 2例 ,年龄 16~ 4 5岁 ,鼻中隔矫正 16例、单侧或双侧下鼻甲大部分切除术 2 0例 ,中鼻甲息肉样变中鼻甲部分切除术 2 3例、上颌窦根治术 2 7例。1 2 方法 术前准备 :术前三日做鼻腔分泌物细菌培养 ,药敏感试验。应用有效抗菌素 ,预防感染。术前三日术区准备 ,剪鼻毛、清洁鼻腔、涂红霉素软膏。鼻内窥镜使用前消毒。 2 %的戊二醛浸泡 2 0min ;1%新洁尔灭擦试。术后护理 …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手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耳鼻咽喉疾病的治疗。 1995年 6月~ 2 0 0 2年 1月 ,我们共完成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 314例 ,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14例中 ,男 2 4 0例 ,女 74例 ;年龄 14~ 72岁 ,平均 39岁。慢性鼻窦炎 5 7例 ,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15 0例 ,鼻窦囊肿 2 8例 ,过敏性鼻炎35例 ,鼻窦炎合并鼻中隔偏曲 18例 ,泪囊炎泪道阻塞 2例 ,医源性脑脊液鼻漏 1例 ,真菌性鼻窦炎 15例 ,筛窦、蝶窦异物 8例。1 2 治疗方法 根据情况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采用鼻内镜引导下施行上颌窦自然孔扩大术 ,开放前后组筛窦、鼻额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