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点,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0例PK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14.2±3.41)岁,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由突然起始动作诱发的发作性姿势性肌张力障碍,单侧受累多见,发作时间不超过1min,发作时意识清楚,口服抗癫痫药物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病的诊断依靠对其临床特点的认识,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paroxysmalkinesigenicdystonia,PKD)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观察3例PKD患者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特点,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同时使用卡马西平治疗并观察其转归。[结果]3例患者共观察到15次发作,表现为发作性一侧或双侧肢体的肌张力障碍和舞蹈症,持续10~20s,均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从坐位起立或从静止开始行走、接受询问、受惊吓和接电话,发作时无意识障碍。24hVEEG检查未见癫痫样放电。头颅核磁共振阴性。短期随访卡马西平治疗有效。[结论]PKD是以运动诱发的表现为短暂性舞蹈样手足徐动症等肌张力障碍为特征的良性疾病,脑电图多无异常,卡马西平能有效控制其发作。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儿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1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尤其典型抗精神病药后出现的一种较严重、难治的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口面部、下颌、肢体及躯干快速的、不随意的、无节律的舞蹈样运动和肌张力障碍,  相似文献   

5.
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PKC)也叫阵发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为少见的小儿锥体外系疾病,不少医生对此病缺乏认识而误诊。2000—2003年我们共诊治PKC10例,现对其临床特点及疗效预后作以下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例PCK患儿中,男7例,女3例,年龄5.5~15岁,病程30天至7年,平均起病年龄8.6岁。5例在院外曾误诊为癫痫,失神或强直发作,5例有阳性家族史。1.2临床表现6例肌张力不全,2例表现舞蹈手足徐动,2例有多种形式运动障碍,如僵直、肌张力不全、手足徐动等。上述症状均在突然运动时出现,如突…  相似文献   

6.
钙调蛋白、钙调蛋白激酶与癫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神经元群发性异常放电所致的发作性运动、感觉、意识、精神、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疾病。其临床症状有肌阵挛、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感觉异常及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严重时有突发性意识丧失、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伴有尖叫、面色青紫、口吐白沫、瞳孔扩散等,若发作持续不断,常常会危及生命。癫痫临床发作类型可分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失神发作(小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和植物神经性发作(间性发作)。癫痫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也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典型的肌张力障碍性运动常表现为模式化伴扭曲动作,且可能伴有震颤。肌张力障碍常因随意动作而诱发或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VEEG)监测对儿童非癫癎性发作疾病(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NES)的诊断价值。 【方法】 本院儿科视频脑电图室于2009年9月-2011年2月期间,对来280例拟诊或需排除癫病患儿进行了视频脑电图监测,结合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 、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氨、心肌酶谱) 等病史特点得到NES确定诊断,分析VEEG检查对儿童NES的诊断价值。 【结果】 75例(26.79%)判定为非癫癎性发作,非癫癎性发作类型包括:心因性NES为13例(17.3% ):癔病样发作6例(8.0%),情绪障碍5例(6.7%),屏气发作2例(2.6%)。躯体性NES为62例(82.7%):非癫癎性强直发作16例(21.3%);睡眠障碍11例(14.7%);良性肌阵挛10例(13.3%);头痛7例(9.3%);抽动症6例(8.0%);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4例(5.3%);头晕4例(5.3%);良性非癫癎性婴儿痉挛3例(4.0%);脑瘫及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导致异常动作1例(1.3%)。 【结论】 视频脑电图对诊断与鉴别诊断非癫癎性发作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性脑瘫(CP)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类型、合并症、神经影像学表现、病因及遗传变异都具有异质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CP起源于先天而非后天,早产、宫内感染等高危因素对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可作为诱发因素。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一些具有痉挛、共济失调或不随意运动表型等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容易被误诊为CP,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表现出“肌张力障碍”的共性特征。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如染色体微阵列和第二代测序技术),数量空前的肌张力障碍新的基因被发现。在这里,为了与CP易感基因区别,将易“伪装”成CP的肌张力障碍疾病基因称为“CP症状基因”,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的CP遗传病因学(尤其是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原因)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不自主收缩,引起身体不同区域重复出现异常运动或姿势为主要表现的运动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楚.既往研究结果显示肌张力障碍为基底节病变,最近研究结果提示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综合临床症候、影像征象、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方面对小脑在肌张力障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 择在本科予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的脑瘫患儿50例,比较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和生活活动能力和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66)、肌张力(Ashworth)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儿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使用多种推拿手法联合治疗脑瘫患儿,可有效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肌张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对3例因考试压力诱发的功能性运动障碍的学龄青少年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因素和诊治特点。患者年龄10~15岁,3例患者中2例女性,1例男性,均为城市中小学生,急性起病,以才艺或学科考试为主要诱因,在即将考试前或考试过程中出现不同形式的运动障碍,分别表现为肌阵挛、肌张力障碍和震颤,临床未发现器质性疾病依据,运动障碍持续时间较短,经心理暗示后症状较快缓解。考试对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压力可诱发功能性运动障碍,应得到儿科医生关注,且应有精神、心理和发育专家共同参与管理。家庭和社会应重视过度的学业压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及时疏导,合理减负。  相似文献   

13.
芒针透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如早产和出生低体重、围产期窒息、持续低氧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等),损害了大脑运动中枢(大脑皮层、基底节、小脑及其下位)而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病变广泛,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与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脑性瘫痪为脑损伤性疾病之一,是以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异常为主症的疾病。其运动障碍多表现为:四肢很少动作,特别下肢显著,如坐位抬起头头仍往后倾,脚尖落地,常呈芭蕾舞足,两侧瘫,偏瘫,单瘫,手足徐动,肌挛,肌张力不全或…  相似文献   

14.
发作性症状是多发性硬化(MS)的特点之一。MS的发作性症状包括痛性强直、瘙痒、复视、幻视、三叉神经痛、肢体感觉异常、癫痫、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猝倒等,多发生于疾病早期和病情加重时,有的可以是MS的首发症状。其共同特点是: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暂、呈刻板式重复发作。分析我院1992~2004年收治的98例MS患者,发现具有发作性症状者2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蛔虫性脑病     
蛔虫为寄生于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对人体危害极大,除掠夺营养,影响儿童发育外,经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病。其中,因蛔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者,如惊厥,舞蹈样运动等,称为蛔虫性脑病。对于此病,目前尚未引起广泛的注意,有时还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性脑病或虚性脑膜炎相混淆,常常造成误诊误治。一、临床表现蛔虫性脑病往往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以5岁前后为多发。病儿可突然发生失神、癫痫样发作或舞蹈样运动,发作后多数可清醒如常,也有昏睡直至昏  相似文献   

16.
让偏头痛少些偏爱你 偏头痛是指颅内外局部血管发作性的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样头痛(间歇期完全正常)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的单侧或双侧性头痛为主症,呈周期性或无规律性发作的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痛甚易泛恶、呕吐清涎,或延及面肌拘急麻木。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把偏头痛分为风寒侵袭、情志过极、饮食所伤和气血阴亏四种类型,采用方药结合针灸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以下方药及针灸请由医生施行。  相似文献   

18.
蔡晓刚 《现代养生》2013,(19):27-27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头痛,是神经——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以反复发作性的一侧或双侧头部暴发性剧烈痛疼为主症,伴有恶心呕吐、羞明,或延及患侧面肌拘急麻木,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后可自行缓解。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将其分为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  相似文献   

19.
陈满生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7):1294-1296
目的观察比较儿童非抽搐性癫痫发作与心因性非癫痫发作血清肌酶的变化,从而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我科80例住院患儿及50例同期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患儿中,45例为非抽搐性癫痫发作,35例为心因性非癫痫发作,分别测定三组研究对象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羟丁酸脱氢酶(HDBH)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非抽搐性癫痫发作患儿CK-MB血清含量为(14.21±5.02)U/L,对照组CK-MB血清含量为(10.87±3.58)U/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LDH、CK及HDBH血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因性非癫痫发作组与对照组比较,LDH、CK、HDBH及CK-MB血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非抽搐性癫痫发作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含量显著增高,心因性非癫痫发作肌酶改变不明显,监测肌酶血清含量不仅可作为判断癫痫发作的重要标志物,而且利于儿科医生将儿童非抽搐性癫痫发作与心因性发作进行区分,但由于CK-MB特异性不高,临床上仅供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20.
94例确诊的癫痫性精神障碍,男性为女性的2.2倍,盲和小学化占大多数(66.02%),36.50%的成年患未婚,农民患占59.57%,提示经济化落后,卫生保健水平低,造成产伤、感染,是癫痫的重要发病因素。本组15例有家庭精神病史(15.96%),13例有癫痫病史(13.83%),提示遗传与癫痫有密切关系。其中慢性癫痫性精神障碍,平均在首次癫痫发作后9.4年出现精神症状,是癫痫发作导致脑损害的结果,支持因果学说。本病的治疗与家族史、脑电图异常无密切关系,抗癫痫药治疗为主,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辅;长期坚持服药,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是防治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