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幼女小阴唇粘连10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幼女小阴唇粘连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小阴唇粘连幼女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手法分离或探针分离法,术后创面涂红霉素眼膏,2%硼酸坐浴,全部治愈。结论:幼女外阴阴道炎炎症长期刺激可致小阴唇粘连,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小阴唇粘连多发生于幼女,主要是由于幼女外阴生理特点以及不良的卫生条件,造成局部反复感染引起粘连,预防主要是改善患儿的卫生习惯。治疗以手法分离或手术分离加局部抗菌素治疗。结论:幼女外阴阴道炎症长期刺激致小阴唇粘连,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改善患儿家长(父母或祖父母)的卫生习惯和进行正确的女阴保健方法是预防的重点,及早发现正确处理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钝性分离婴幼儿小阴唇粘连临床效果。方法:对180例婴幼儿小阴唇粘连患儿采用钝性分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婴幼儿小阴唇粘连均治愈。结论:钝性分离方法治疗婴幼儿小阴唇粘连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4.
幼女小阴唇粘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阴唇粘连多发生于幼女,主要是由于幼女外阴生理特点以及不良的卫生条件,造成局部反复感染引起粘连,预防主要是改善患儿的卫生习惯。治疗以手法分离或手术分离加局部抗菌素治疗。结论:幼女外阴阴遭炎症长期刺激致小阴唇粘连,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改善患儿家长(父母或祖父母)的卫生习惯和进行正确的女阴保健方法是预防的重点,及早发现正确处理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由于雌激素水平低下,外阴暴露感染,易发生小阴唇粘连。我们采用手术用大圆针的针柄成功分离治疗婴幼女小阴唇粘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23岁,彝族,因排尿不畅2^ 年加重伴性生活困难1^ 年,于2003年11月24日入院。1997年6月曾因小便不畅,外院诊断为“小阴唇粘连”而行粘连分离术,术后恢复正常。约2年后开始出现外阴搔痒,并经常用手抓外阴,未治疗,自觉两小阴唇之间的口逐渐变小,伴排尿不畅,无疼痛,经血尚能流出。2002年1月结婚后性生活困难,排尿不畅加重,每次排尿需10~20min。  相似文献   

7.
阴唇粘连主要发生于4岁以下的幼女.临床上常常由于诊断、治疗措施不当,对患儿造成危害.我院对36例幼女小阴唇粘连采取徒手分离粘连方法进行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36例均一次性分离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幼女小阴唇粘连临床并非少见,偶可见大小阴唇同时粘连者。我们经治8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年龄1~3岁,全部病例小阴唇大部粘连,尿道口及阴道口均被遮盖,仅在紧贴阴蒂下方或阴唇系带之上保留针尖大小到米粒大小的小孔,以通过尿液。8例均合并有轻度或中度外阴炎或阴道炎。其中3例有尿频、尿急,尿常规检查脓细胞少量。本组病例在出生时外生殖器外观均正常。治疗方法及效果 8例均在门诊以钝性(手指)或锐性(弯蚊式血管钳)手术法将粘连分离,分离过程顺利,不需要麻醉。3例术后局部创面有极少量渗血经压迫后即止。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术后于每晚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后,局部创面用0.1~0.2%乙菧酚鱼肝油合剂  相似文献   

9.
35例幼女小阴唇粘连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小阴唇粘连发生率较低 ,主要发生于年龄 4岁以下的幼女 ,临床上常因诊断、治疗措施不当 ,对患儿造成较大危害。我院对 35例幼女小阴唇粘连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我院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门诊就诊的幼女小阴唇粘连患儿 35例 ,年龄最大 2岁 ,最小 4月 ,平均年龄 16个月 ,小阴唇粘连程度轻重不同。1 2 症状与体征  35例患儿均发现有排尿异常而求医 ,表现为 :尿液顺腿流或向上喷洒 ,尿线分叉。其中 15例为下段小阴唇粘连 ,尿液自阴蒂上方排出 ;11例为上段小阴…  相似文献   

10.
幼女外阴阴道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幼女外阴阴道炎临床分析杨冬梓,邝健全,梁贵尚在小儿妇科疾病中,外阴阴道炎是常见疾病 ̄[1,2]。本文旨在通过对外阴阴道炎患儿的阴道菌群分布及影响其因素的研究,为病因学和防治学提供临床参考资料。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为广州市6所幼儿园体检时发现的...  相似文献   

11.
反复发作的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因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的幼女外阴阴道炎的病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15年收治的51例年龄在10岁以下反复发作的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1例患儿中,28例为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55%),14例为后天性直肠阴道瘘(27%),5例为外阴溃疡及疖肿(10%),3例为阴道异物(6%),1例为小阴唇粘连(2%)。对其中的21例患儿行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检测、培养,17例找到病原体,阳性率达81%,菌谱包括大肠埃希菌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微需氧链球菌各3例、其他菌11例。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外阴溃疡及疖肿患儿经外用洗剂、抗生素软膏,或联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均获得治愈;后天性直肠阴道瘘患儿行瘘管切除、瘘修补术后治愈;阴道异物者取出异物后阴道炎获得治愈;小阴唇粘连者行小阴唇粘连分离术。结论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是反复发作的幼女外阴阴道炎的常见类型,其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针对反复发作的幼女外阴阴道炎病因的局部及全身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幼女小阴唇粘连,多因局部炎症和雌激素不足所致,这种情况应加以治疗,以矫正幼女排尿困难,并消除其父母对此情况的焦虑。本文报道应用雌激素软膏治疗50例,和用外科手术治疗25例幼女小阴唇粘连的病例。 75例幼女的年龄均在3个月到4岁之间,在新生儿时均无此种病变。仔细用肉眼观察外阴即可正确诊断,一般在阴蒂下有细孔通过尿液,自阴蒂至阴唇系带可见两边小阴唇粘连处呈一薄层中线。75例中有60例(8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腔粘连(IUA)分离术后再次发生IUA且成重度粘连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建立IUA复发患者的临床队列,根据美国生殖学会IUA评分标准分为非重度组和重度组,首先逐一分析可能相关的因素,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共295例复发性IUA患者参加研究。多因素分析发现初次发现IUA时为重度、刮宫后闭经史、多次IUA分离手术史者复发成重度粘连的风险明显增高,其OR值分别为12.12(95%CI 5.30~27.7),3.24(95%CI 1.60~6.57),1.69(95%CI 1.11~2.58)。结论:初次发现IUA时为重度或有刮宫后闭经史的患者行IUA分离手术后易复发为重度粘连;多次IUA分离也是IUA复发并成重度粘连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再粘连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估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后预防宫腔再粘连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5月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内镜诊治中心122例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宫腔内放置节育环(IUD)58例为IUD组,宫腔注入几丁糖并IUD64例为IUD+几丁糖组;根据病程长短将IUD组分为Ia组(病程≤1年)和Ib组(病程1年),IUD+几丁糖组分为IIa组(病程≤1年)和IIb组(病程1年)。观察术后宫腔恢复情况、月经改善及妊娠情况。结果IUD和IUD+几丁糖组术后宫腔再粘连率分别为41.4%和23.4%(P0.05),其中Ia组(19.0%)明显低于Ib组(54.1%)(P0.05);IUD组月经改善率及妊娠率分别为74.1%和29.3%,IUD+几丁糖组分别为92.2%和48.4%,IUD组明显低于IUD+几丁糖组(P0.05),其中Ia组(90.0%、47.6%)明显高于Ib组(64.9%、18.9%)(P0.05)。IIa组术后宫腔再粘连率及妊娠率分别为8.7%和78.3%,IIb组分别为31.7%和3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a组(100%)月经改善率与IIb组(8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宫腔粘连切除术后宫腔内放置节育环加几丁糖可有效预防再粘连,提高月经改善率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幼女淋菌性阴道炎1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幼女淋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122例幼女淋菌性阴道炎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全身用药,研究组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全身用药联合甲硝唑局部冲洗,治疗前后均行分泌物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清洁度、滴虫及淋菌检测.患儿母亲亦行白带常规检查和分泌物淋菌检测.结果:母女淋病的同患率为45.90%,其中患儿滴虫阳性率36.07%,母亲滴虫阳性率26.23%.治疗7天后复查分泌物,研究组患儿白细胞异常比例、清洁度异常比例、滴虫阳性率、淋菌阳性率均下降,其中白细胞异常比例、滴虫阳性率、淋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女淋菌性阴道炎以局部症状为主,易合并普通阴道炎,治疗以静脉滴注抗生素加甲硝唑外阴阴道冲洗为首选方法,同时治疗家庭中的其他患病者对根治本病、防止复发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50例结核性宫腔粘连患者经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后宫腔形态、月经恢复情况及生育结局。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的50例结核性宫腔粘连患者,患者均予规范抗结核治疗6~9月后行宫腔粘连分离术,观察患者术后经量、宫腔形态及生育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经量及宫腔形态恢复情况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术后经量及宫腔形态与妊娠的相关性。结果:50例患者中20例恢复正常月经,26例宫腔形态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IVF-ET术后6例妊娠,其中2例早期流产,4例成功分娩获得活产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结核治疗后的经量影响患者最终经量的恢复(P0.05);宫腔粘连程度及抗结核治疗后经量共同影响宫腔形态恢复(P0.05)。经量恢复正常的患者妊娠率(6/19,31.6%)明显高于经量未恢复正常的患者(0%)(P0.05);宫腔形态恢复正常的患者妊娠率(6/25,24%)明显高于宫腔形态未恢复正常的患者(0%)(P0.05)。结论:结核性宫腔粘连患者粘连分离术后经量及宫腔形态恢复欠佳,生育结局差。宫腔粘连分离术能给部分患者带来生育希望,但结核的预防及早期治疗才能减少甚至避免不孕及后续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是指创伤引起的子宫内膜基底层脱落和损伤导致子宫壁相互黏着形成的粘连。临床表现为闭经或月经较少、周期性腹痛、继发性不孕与妊娠异常。宫腔镜下行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是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  相似文献   

18.
幼女淋病奈瑟菌感染主要引起外阴、阴道炎症,严重影响幼女的身心健康。作者自1992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幼女淋病奈瑟菌性外阴、阴道炎4例。4例患者中1例8岁、2例6岁、1例4岁,3例父母及1例爷爷有近期患淋病史。她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衣物等混合洗涤。4例患儿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2~5d,主要症状为程度不同的尿痛、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  相似文献   

19.
宫腔粘连分离后3种抗粘连方法预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后3种抗粘连方法的预后情况。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选择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不孕症患者中经宫腔镜证实有宫腔粘连并成功分离粘连者73例,随机分为置环组、球囊组和球囊加置环组,观察3种抗粘连方法术后月经量、宫腔镜下宫腔情况及妊娠情况。结果Ⅰ、Ⅱ度粘连的患者,3组处理方法的预后差异无显著性。对Ⅲ度及以上粘连的患者,治疗效果依次为球囊加置环组、球囊组、置环组。3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对指导患者生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宫腔Ⅲ度及以上粘连的患者,球囊加置环组的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正>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主要是由刮宫和感染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或月经过少、周期性腹痛等。宫腔镜下行IUA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s,TCRA)是在直视下有针对性地分离或切除IUA,是患者恢复正常月经、改善妊娠及分娩结局的标准方法,但术后可能发生宫腔再次粘连。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预防宫腔再次粘连,以探讨有效的预防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上述期间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宫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