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3月收治的1例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3岁女性, 发现左手背结节1年, 手术切除后2周复发, 扩大切除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角化棘皮瘤型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术后3 d唇部相继发现数个圆形结节, 部分皮损中央可见火山口样凹陷, 组织病理学示角化棘皮瘤。给予阿维A胶囊口服3个月, 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多发型角化棘皮瘤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临床较少见, 目前缺乏标准治疗方案, 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 口服阿维A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26例淋巴瘤合并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其临床特征、淋巴瘤和恶性实体肿瘤的类型及预后。结果 1 102例淋巴瘤患者中26例合并实体肿瘤, 发病率2.36%(26/1 102)。26例患者中, 男性16例(61.54%), 女性10例(38.46%), 中位年龄68.5岁(49~83岁)。26例患者淋巴瘤类型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38.46%)、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23.08%)、边缘区淋巴瘤6例(23.08%)、滤泡淋巴瘤2例(7.69%)、NK/T细胞淋巴瘤1例(3.85%)、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3.85%);合并的恶性实体肿瘤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8例(30.77%)、结直肠癌5例(19.23%)、肺癌4例(15.38%)、胃癌3例(11.54%)、前列腺癌2例(7.69%)、乳腺癌1例(3.85%)、肾透明细胞癌1例(3.85%)、咽部鳞状细胞癌1例(3.85%)、膀胱癌1例(3.85%)。26例患者中13例(50.00%)...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T细胞淋巴瘤(T-PCNSL)诊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例T-PCNSL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0岁女性, 左侧颞叶活组织病理检查示外周T细胞淋巴瘤, 结合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为T-PCNSL。予大剂量甲氨蝶呤+替莫唑胺方案治疗后缓解。随访病情稳定。结论 T-PCNSL罕见, 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同时性双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上皮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5例同时性双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上皮性癌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5例同时性双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上皮性癌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52~64岁。5例患者均属于同发性肿瘤,其中2例是术前检查时发现,1例是术中发现,2例是术后复查中发现。本研究中5例淋巴瘤患者均为B淋巴细胞性,其中3例为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为淋巴结DLBCL,1例为淋巴结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5例上皮性癌中4例为腺癌,另1例为甲状腺髓样癌。4例DLBCL合并癌患者均先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并辅以针对性的术后化疗方案(或放疗),随访5~50个月均生存。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淋巴瘤与癌同时性双原发的病例非常少见,术前、术中和术后全面仔细的检查有助于发现多原发恶性肿瘤。该类患者临床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并辅以术后规范化化疗以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肝脾αβ T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6月收治的1例肝脾αβ 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乏力症状起病, 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 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最终确诊为肝脾αβ T细胞淋巴瘤ⅣA期。明确诊断后给予ECHOP方案治疗, 第3个疗程更换为西达本胺联合GDP方案治疗, 随访至2021年5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结论肝脾αβ T细胞淋巴瘤临床罕见, 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D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1月收治的1例EB病毒阳性不一致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起病时行颈部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后因消化道出血行肠道病灶切除术, 术后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最终诊断为DL。予以R2-CHOP方案化疗, 患者病程中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 一般情况较差, 后患者拒绝化疗, 改为来那度胺单药治疗。最终患者因多脏器衰竭死亡, 总生存时间13个月。结论 DL临床少见, 而同时患AITL和DLBCL更为罕见, 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避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RF4基因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BCL-IRF4)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例LBCL-IRF4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LBCL-IRF4患者发病时间均为1个月余,发病部位是胃窦和扁桃体,均处于临床Ⅰ期。形态学表现为类似中心母细胞的瘤细胞,体积是正常淋巴细胞的2~3倍,弥漫性或结节状生长。免疫组织化学强阳性表达CD20和MUM1,不同程度表达CD10和bcl-6,Ki-67阳性指数约70%。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到IRF4基因的分离信号,bcl-2/IgH、bcl-6和myc基因未见异常,最终诊断为LBCL-IRF4(Ⅰ A期,低危组)。明确诊断后给予R-CHOP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随访至截稿日,患者无不适症状、情况良好。 结论:LBCL-IRF4是成熟B细胞来源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罕见亚型,主要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的Waldeyer环和头颈部淋巴结,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易与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和其他大B细胞淋巴瘤混淆。目前认为LBCL-IRF4临床分期较早,侵袭能力有限,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生殖系统来源淋巴瘤诊疗过程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以腹痛起病, 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9岁女性, 临床表现为腹痛, 影像学资料提示子宫占位性病变, 之后行子宫附件切除术后病理支持DLBCL。按照淋巴瘤诊疗指南治疗后患者腹痛明显缓解, 治疗有效。结论生殖系统肿瘤诊疗过程中, 要注意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防止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不一致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例不一致性骨髓侵犯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3例患者均以淋巴结肿大起病, 淋巴结活组织检查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穿刺及活组织检查证实骨髓为小B细胞淋巴瘤, 淋巴结与骨髓淋巴瘤组织学亚型不同, 确诊为不一致性骨髓侵犯淋巴瘤;给予R-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后, 2例患者疾病进展或复发, 疗效欠佳。结论不一致性淋巴瘤较为少见, 临床易漏诊, 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检测, 其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由恶性程度高的淋巴瘤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国人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7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27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于眼部者25例,其他部位淋巴瘤累及眼部者2例。病理分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B细胞淋巴瘤25例,其中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13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4例,套细胞淋巴瘤(MCL)3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2例,髓外浆细胞瘤(EMP)3例。13例既往诊断为小B细胞淋巴瘤,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MALT淋巴瘤8例、MCL 3例和SLL 2例。结论 眼附属器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分类多样,明确诊断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19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临床影像检查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9例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中,全部患者病理检查标本均对Syn标记结果呈阳性,73.68%的患者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可知体内肿瘤形态呈菜花型,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实施新辅助化疗(NAC),其中6例患者接受了同步放、化疗治疗方案。6例患者治疗后发生淋巴结转移,复发部位大多为肺部,其中2例患者出现1枚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出现2~6枚淋巴结转移。结论:对宫颈小细胞癌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并准确判断病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淋巴结及肾脏受累的DLBCL与PTCL复合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女性, 以腹膜后巨大肿物为临床表现, 伴有胸腔积液。行两次穿刺活组织检查, 进行常规病理、TCR及IG克隆性分析, 并对胸腔积液行流式细胞学分析, 同时行常规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 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病理结果可见异常B细胞及T细胞分布, TCR及IG克隆重排均阳性, 胸腔积液可见异常表型的B细胞, 诊断为复合性淋巴瘤(DLBCL合并非特指型PTCL), 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肿瘤得到一过性控制, 但最终患者死于疾病进展。结论复合性淋巴瘤比较罕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诊断过程中需留意不同寻常的病理表现。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治疗需兼顾不同类型或重点治疗恶性度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膀胱神经内分泌癌6例临床与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BNEC)的病理学特征及临床顸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BNEC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肿瘤组织来源、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对其进行3个月至9年随访.结果:6例膀胱肿瘤切除标本,病理诊断4例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不典型类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D56、Syn和cgA.行膀胱肿物部分切除及术后化疗后,4例术后随访复发.结论:膀胱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类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肿瘤.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临床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早期即可发生转移,确诊依靠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及联合化疗是较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外科治疗在原发性肺低分化B细胞淋巴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1997年3月-2007年3月共28例高度怀疑为原发性肺低分化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化疗和放疗.对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并进行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肺低分化B细胞淋巴瘤.接受根治性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0.0%,高于非根治性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28.6%(P<0.05).结论:原发性肺低分化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外科手术对原发性肺低分化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行根治性手术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回顾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影像特征、病理学类型及疗效并文献复习。7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软组织肿胀。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1例。病理类型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伯基特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联合化疗、局部放疗、靶向治疗等。该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早期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采用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及靶向治疗明显改善部分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PAL)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5例PAL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1例因常规体检发现,4例以腰痛或腹痛就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仅肾上腺区发现肿物,临床诊断为"肾上腺癌"或"嗜铬细胞瘤",但术后病理诊断却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B细胞淋巴瘤(B-NHL)3例,T细胞淋巴瘤(T-NHL)2例。5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以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随访至2008年10月,1例小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生存8年,余4例均在1年内死亡。结论 PAL是极为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误诊率极高,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类型主要为NHL,B-NHL和T-NHL均不少见。术后5年生存率低,病理类型影响该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确诊为ATL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结合细胞形态、组织病理学、流式细胞学及临床特征综合分析,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54岁和44岁, 临床分型均为急性型。例1为白血病性表现伴皮肤多发损害, 例2表现为系统性疾病, 肝、脾大及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伴乳酸脱氢酶升高;例1外周血可见花瓣状核细胞, 例2形态学特征不典型, 组织学特点为以中等大细胞为主, 部分胞核不规则的异常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免疫表型除ATLL典型表型CD2、CD3、CD4、CD25均阳性外, 2例CD99均阳性, 应与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鉴别。1型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检测结果阳性。结论 ATLL比较少见, 在非流行区应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结果 (1)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见于腮腺,生长缓慢,有完整包膜。(2)肿瘤由两种形态不同的基底样细胞混合而成,排列呈巢状、小梁状、腺管状,外周瘤细胞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并见明显的基底膜。(3)免疫组织化学:实体团块、小梁中央及管状结构的腔面细胞CK-pan(+),实体团块、小梁和小管的外周细胞p63(+),SMA(+),GFAP(-),Ki-67增值指数较低。结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其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利于诊断。诊断时需与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2年2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1例ARL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1例患者中, 弥漫大B淋巴瘤(DLBCL)9例,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2例;DLBCL一线治疗方案均以CHOP样方案为基础, cHL一线治疗方案为ABVD方案。9例DLBCL患者治疗后, 4例达完全缓解, 5例死亡;2例cHL患者治疗后, 1例达完全缓解, 1例死亡。结论 DLBCL是ARL最常见类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时代, 患者生存期有所延长, 但整体生存状况仍较差;R-CHOP样方案仍为基础治疗方案, 需继续探索整体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弥漫性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SBC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RPS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SDRPSBCL患者,以脾肿大、发热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为主要表现,经脾脏组织病理学及其它相关检查确诊为SDRPSBCL。结论 SDRPSBCL是1种新被认识的独立疾病实体,临床少见,以中小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红髓为重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